蓝旗和孩子
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大堂门口,一束灯光照
着那面静静垂落的蓝旗。在它后面,一排排国旗相拥而立,做它的后盾。这些国旗原先⾼⾼地飘扬在各国的国界前,自从有了它,大家都纷纷收回,到这里来享受清静。
原来只是为了反战而结盟,不料却给世界带来了新的结构、新的制衡,对此我们似乎还缺少关心。昨天晚上我请教国中驻比利时大使宋明江先生:当前欧洲什么事情最应该引起国中人重视?
大使说:欧盟。
按照一般观念,布鲁塞尔哪里有巴黎、伦敦、柏林重要?但正是它的不重要,造成了今天的重要。
任何大国都不可能把自己的首都作为际国协调中心而取信于其它大国。因此,小得不可能对别人构成威胁而又地处中心的比利时正当其选。因欧盟总部所在,布鲁塞尔已成为一个际国外
中心和新闻中心,对此不仅我们没有料到,连很多家国的府政首脑也没有料到。
没有料到的原因,是仍然按照传统的际国政治观念在思考问题,总觉得欧盟只不过是一个际国组织罢了,怎么比得上一个家国实在?其实欧盟正是针对这种家国至上观念而出现的,因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这种观念的极端形态不仅导致了太多的人间灾难,而且肢解了欧洲大地的活力,造成了全球均势的失衡。
在目前,欧盟的大行动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着力于营造一个共同大市场。为此,连货币都趋于统一,实在是大手笔。在当前这样的经济时代,货币是体现一个家国主权的重要方面,这些家国连这份主权都愿意受到冲刷,切莫小看了它们联合的决心。我们这一路看到那么多欧洲家国已完全不在乎边界防守,所有的车辆长驱直⼊,遇到的唯一障碍就是货币了。如果欧元全然通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畅感快?欧元目前在际国市场上比值受挫,但这是暂时的,从长远看,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存在。
一路上还看到,欧盟对于已经⼊盟的贫困家国,援助得非常实在。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每年接受的援助款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像爱尔兰,由于善用这笔款项,近年来发展大巨,际国间刮目相看。
以经济的联合为基础,防务、外
、內政、司法诸方面都会一一呼应起来。当然⿇烦不少,欧盟也步履谨慎,但一直没有后退。从未后退的小步子,⽇积月累,转眼间就会跨上一个大台阶。
政治家们会注意欧盟的每一个动作带来的实际后果,而我关心的是它对传统际国政治概念的摇俺,很多习以为常的范畴需要另起炉灶,很多目为经典的命题需要重新寻找內涵和外延。前些年一直担懮信息⾰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世界的人文构架还那么老旧,现在看到欧盟的稳步前进,纔发现欧洲已经用一个大行为迫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不能不以新的形态进⼊新的时代,只可惜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没有意识到,显得严重滞后。
朋友们一直觉得我到欧洲旅行一定会醉心于它的历史文化,其实我一路上倒是特别留心当前的发展。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纳挈领,豁然开朗地看着欧洲如何企图在陈旧结构中脫胎换骨,挥别昨天。当然这种企图在文化生态上还会面对严重障碍,因此只能由实务开头,而把最大的希望,寄托给下一代。
记得在斯特拉斯堡欧盟的另一个办公处我曾联想到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刻画的小佛朗士和一个后来为欧洲联合作出过大巨贡献的女士路易·韦丝,他们都生长在欧洲冲突的拉锯地带,我因此感叹人类的一切崇⾼理念,也许都来自⿇烦之地男孩和女孩痴想的眼神。
没想到来到布鲁塞尔欧盟的最⾼总部一看,门口铁栅栏上竟然真的爬着一大群男孩女孩的雕塑。看上去他们都是那样调⽪、泼辣,大大咧咧爬到欧盟大门口来了,而且都抬头仰天、说说笑笑,几年都不下来。
我真佩服雕塑家们的设计,成人们最大胆的政治构思,无一不暗合孩子们的幻想;大凡孩子们无法理解的弯弯曲曲,成人们迟早也会摆脫出来。这些孩子没有一点小绅士或小骑士的老成姿态,头发不理、⾐服不整,全然拒绝旧时代对自己的打扮,扭头只顾新世纪,不知是由他们来塑造新世纪还是让新世纪来改塑他们。
因此,欧盟总部大门口的这些孩子,是雕塑,是装饰,是门卫,更是理念。
荷兰⽔
第一次听到荷兰这个地名,我六岁,在浙江余姚(今慈溪)乡下。
我读书早,六岁已二年级。那天放学,见不少人在我家里,围在桌子边看我妈妈写信。原来河西老太病重,亲戚们正在通知她在海上的儿子快速回乡。
七嘴八⾆中妈妈手下的笔停住了,河西老太这两天一直念叨要吃一种东西,大家几番侧耳细听都没有听明⽩。
『等到她儿子回来后再说吧。”大家说。
“不,”妈妈说“也许她要吃的东西只有海上有,问明⽩了我写给她儿子,让他带来。不然就来不及了。”
妈妈说得有道理,大家都沉默了。
“我去听听看!”这是祖⺟的声音。祖⺟和河西老太早年曾生活在海上,是抗⽇战争开始后一起逃难回乡的。
祖⺟是小脚,按她的说法,小时
脚时痛得直流泪,她⺟亲不忍心,偷偷地放松了,所以是“半大脚”但走路还是一拐一拐的。她除了去庙里念经,很少出门,更不会去河西,因为那里有一座老石桥,石板早已打滑。这天,我扶着她,她把我当拐杖,一步步挪到了河西。
坝西老太躺在
上,见到祖⺟很⾼兴,想伸手却抬不起来。祖⺟连忙俯下⾝去,轻声问她想吃什么。
河西老太似乎有点不好意思,但终究喃喃地说了。
祖⺟皱了皱眉,要她再说一遍,然后笑了,抬起头来对众人说:『她要喝荷兰⽔。”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奇怪的⽔名,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只说荷兰是一个很远的家国,却也不知道荷兰⽔是什么,就要祖⺟描述一下。等祖⺟简单地说了荷兰⽔的特征,⺟亲“哦”了一声:“那就是汽⽔!”
原来,在祖⺟一代,汽⽔还叫荷兰⽔。
海上的第一代汽⽔是从荷兰传⼊的吗?还是汽⽔本由荷兰制造,然后别国的汽⽔也叫了荷兰⽔?
对此我从未考证。
只知道妈妈写完信后,由一位后生快速地跑到北边逍林镇去寄出,妈妈特地关照他寄“快信”不可延误。
几天以后,河西老太的儿子回来了,一到就从旅行袋里摸出一个玻璃瓶,上面封着小铁盖。他又从口袋里取出一个开关,轻轻一扳,铁盖开了,瓶里的⽔冒着密密的气泡。也不倒在杯子里了,直接凑上了河西老太的嘴。
坝西老太喝了两口,便头摇,不想再喝。她儿子把那大半瓶汽⽔放在一边,也不再说话。我当时不明⽩,是河西老太不想喝了,还是她觉得儿子买错了?
当天晚上,老太就去世了。
这事早就遗忘,今天到了荷兰,轻轻地念一声国名,纔如沈屑泛起,突然记得。
上几代国中的普通百姓对于西方世界茫然不知,偶有所闻,大多是由于那时开始传⼊国中的西方器物,包括⾐食享用。这就像西方普通人对国中的了解也长期局限于丝绸、瓷器和茶叶。这种充満质感的生态
流,看似琐碎,却直接渗透到生活底层。甚至渗透到生命底层,有着远远超越政治、军事、外
领域各种大命题的深刻
。你看这位只在海上住过一段时间的老妇人,生命中最后念叨的居然是一个西欧小国的国名。
我猜想河西老太在海上第一次喝到汽⽔时一定不会适应的,但很快就从不适应中找到了一种舒鼻通喉的畅快。这个短暂的转变过程包含着两种生态文化的愉快对接,后来失去了对接的可能,就成了一种遗嘱般的思念。思念中的一切都比事实更加美好。离开海上很久的老太其实已经重新适应了传统风俗,因此她对于那瓶好不容易来到嘴边的汽⽔,第一口失望,第二口头摇。她终于没有了牵挂,撒手尘寰,也就这样丢弃了荷兰。
她以生命的结束,完成了一场小小的两种生态文明的拉锯战。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