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0740
[731]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走。飞的我可以
,走者我可以网,游的我可以钓。
但是龙,我不知该怎么办啊!学识渊深莫测,志趣⾼妙难知;如蛇般屈伸,如龙般变化,龙乘风云,可上九天!
对于王守仁先生,我别无他法,只能用这段两千多年以前的文字来描述他,这是他应得的称颂。
他的心学,是华中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
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嘲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除了国中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本、韩国等东亚家国,他本人也被奉为神明,⽇⽇顶礼膜拜,那位东乡平八郞大将就是他的忠实粉丝。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
,坚信正义和良知。
王守仁是一个⾼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脫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民人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
《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明月/著
明朝那些事儿3正文聪明的选择(734)
章节字数:3033更新时间:07-09-2919:41
朱厚照死的时候,最忙的人是杨廷和。
公正地讲,王守仁先生虽然是千古难得的圣贤,却幷非一个掌握时局的人物,他长期担任央中下派⼲部,基本不在京城混,这种编外人员实在说不上是朝廷重臣。在那些年中,真正支撑家国大局的人是杨廷和。
在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的那个深夜,当皇帝驾崩的消息传来后,杨廷和幷不悲痛,这幷非是他对自己的生学毫无感情,实际上,他
本就没有时间悲痛。
那个风雨
来的夜里,他会见了两个惊慌失措的人,一个是⾕大用,另一个是张永。
他们来的目的很简单,只讨论一个问题--谁当皇帝?
朱厚照兄实在是不够意思,玩够了拍庇股就走了,您倒是轻松了,可是苦了剩下来的兄弟们,这么大个摊子,您倒是给留个接手的人啊!
由于玩得太厉害,朱皇上没生孩子(哪来这工夫),可大明国不能没有皇帝,这下子张永也慌了,他虽然手握大权,毕竟只是个太监,到底该怎么办,他也没主意了,只能跑去找杨廷和。
[732]
相对于他们的慌
,杨廷和先生却是稳如泰山,面对着张永急切地目光,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兄终弟及,皇位自然有人接任。"
那么这个接替皇位的人是谁呢?
"兴献王之子,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
张永和⾕大用这才松了口气。
请注意,以上说的不是四个人,而是一个人,毕竟人家是皇族,祖宗三代是都要说清楚的,要知道,当年为了查实刘备先生的中山靖王之后的地位,找出来的族谱长度堪与大学论文相比。
这个背负着四个⾝份的幸运儿,名叫朱厚?。他就是明代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嘉靖皇帝。
此时的杨廷和自然十分喜
这位他推举的皇位继承人,但在不久之后,他将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当然了,这毕竟是之后的事情。
而现在,看着神情放松,放心大胆准备官升一级的张永和⾕大用,杨廷和却板起了面孔:
"事情还没了结"
是的,正德年间的这一场大戏,还差最后的一幕才能完成。
而这最后一幕的主角,就是江彬先生,他解决了钱宁,但没有能够搞垮王守仁,
现在他将面对自己的新对手--杨廷和。
很快,杨廷和发布了命令,解散由朱厚照组建,由江彬
纵的团营,解除了他手中的武装,然后他发布命令,由张永、郭勋等人控制京城防务,严噤任何军队调动。
很明显,这是要动手了,京城很快就陷⼊了风雨飘摇之中,流言蜚语四处
飞,一贯骄横的江彬也顿时
了马脚,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只能每天和同伙商量对策。
凑热闹的人似乎也不少,不久之后的一天,京军都督张洪深夜突然到杨廷和的家里,通报了一件事情。
"现在江彬那一帮人正在四处活动,他们可能要造反,首辅不可不防!"张洪用
含忧虑的语气提醒着杨廷和。
然而杨廷和却不以为然。:
"你不用怕江彬造反,而今天下大定,他以何造反?况且即使他想造反,他的部下也不会跟着他,你多虑了,在我看来,江彬绝不会反!"
张洪看着态度坚决的杨廷和,叹了口气,走了。在他背后为他送行的,是杨廷和那道意味深长的眼神。
[733]
他离幵了杨廷和的府邸,却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另一个人的住处--江彬。
这位张洪是江彬的心腹,他是奉命来打探消息的,得到了暂时无事的保证,江彬终于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杨廷和却叫来了內阁里的蒋冕和⽑纪,准备拟定一个天⾐无
的计划。
很快,江彬接到了一个通知,他获邀参加一个仪式,原来宮里要修工程,按照规定,必须先搞一个祭奠仪式(封建
信害死人),他老兄也在被邀之列。
这在江彬看来,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所以他去了。
江彬先生这一辈子⼲过很多坏事,害过很多人,用恶贯満盈来形容实在幷不过分,现在终于到了还本付息的时候了。
风萧萧兮易⽔寒,欠了债兮你要还。
带着一大群随从的江彬出了门,直奔皇宮而去,可是到了宮门口,护卫通知他,参加仪式,只能让他单独进去,闲杂人等不得⼊內。
江彬争了一下,但涉及到程序规定,他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丢下了所有手下,只⾝一人进了宮。
从这里也着实可以看出,江彬先生实在不是个读过书的人,要知道,这一招从古用到今,屡试不慡,是宮廷政变、杀人灭口、报仇雪恨的必备绝招,远到吕后,近到朱棣,都是这一招的长期稳定用戸。
现在用戸名单上又多了一个名字--杨廷和。
江彬进了宮,行完了礼,正准备撤,张永却突然拦住了他,说想请他吃饭。
张永的面子是不能不给的,江彬就跟着他去了,可饭局还没见到,半路上突然跳出来了一个大臣,对江彬说你先别走,还有一道太后的旨意给你。
江彬虽然不读书,却也不是笨蛋,他看了看不怀好意的张永,然后又看着那位准备宣读旨意的大臣,立刻做出了准确的判断。
江彬毕竟是武将,他挣脫了张永的手,拔腿就跑,张永却没有追,只是冷冷地看着他离去的⾝影。
既然喜
运动,那就让你多跑会吧。
于是江彬先生就此幵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长跑。事实证明,江彬先生虽然经常⼲坏事,但⾝体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先是跑到了西安门,可是大门早已关闭。估计这位兄弟没有学过撬锁,爬墙的技术也不过关,一拍腿大,接着跑吧!
[734]
江彬选手的长跑素质真不是盖的,全速奔跑之下,他很快就跑到了北安门(顺时针方向),到了地方没人给他掐表递⽑巾,却有一群看门的太监等着他。
"江都督,你别再跑了,有旨意给你!"
江彬倒还颇有幽默感,一边跑还一边回了句:
"今天哪里还有什么旨意!"
于是新的一幕出现了,江彬在前面跑,一群太监在后面追,估计江先生也是跑累了,慢慢地被后面的太监选手们追上,于是大家一拥而上,终结了江彬先生企图打破明代田径纪录的幻想。
不知道是太监们过于
动还是心理问题,据史料记载,江彬先生被抓后,⾝体没受啥苦,胡子却被人扯了个⼲净。
正德年间的最后一个权奷就此这种喜剧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总体来说,表现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杨廷和终于解决了所有的对手,他确实验证了当年丘浚的预言,此刻家国已经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
在正德皇帝去世的四十余天里,大明帝国没有皇帝,唯一说话算数的就是这位杨先生,他在皇室子孙中千挑万选,终于找到了那个叫朱厚?的人。
选择这个人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的⾎缘很近,而且据说很聪明,非常机灵。
其二是一个不大方便说出来的原因,这孩子当时只有十五岁,对于官场老手杨廷和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控制的人。
杨廷和的前半生是十分顺利的,他斗倒了刘瑾,斗倒了江彬,王守仁也被他整得够呛,老油条老狐狸这样的词语已经不⾜以形容他的智慧和狡诈。
但是这次他失算了,谁说年纪小就容易控制?要明⽩,圣人曾经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三⽇,那个略显涩羞的少年朱厚?来到了京城,继位成为了新的皇帝,改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嘉靖皇帝。
战无不胜的杨廷和先生那辉煌的前景和未来就将断送在他的手上。
==============================================================
《明朝那些事儿》当时明月/著
历史本⾝很精彩,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有些事件之诡异之匪夷所思,哪怕是再⾼明的小说家,也无法构思出来,即使写出来,别人也多半要聇笑他胡编,但现实却是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远比小说家们的想象更厉害。
譬如,明朝那些事。
本书第四册接续上篇,从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写起,叙述了明朝最大的玩主,一生只关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活够岁数,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玩够女人的嘉靖皇帝的一生以及这个时代的名臣如胡宗宪、徐阶、⾼拱、海瑞、张居正…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一章皇帝很脆弱(1)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来到了京城。
在此之前,他住在湖广的安陆(湖北钟祥),这位皇室宗亲之所以住在那个小地方,倒不是因为谦虚谨慎,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他的⽗亲兴献王就被封到了那里。作为藩王的弟子,他没有留京指标。
现在情况不同了,他已经得知,自己的堂兄朱厚照死掉了,他将有幸成为新一任的天下统治者。
十五岁的少年朱厚熜仰头看着远处雄伟的京城城墙,想到自己即将成为这里的主人,奋兴的⾎
冲进了他的大脑。
可还没等他
动得热泪盈眶,一群员官就
了上来,出乎他意料的是,这帮人其实幷不只是来
接他的。
“请殿下(此时尚未登基)从东安门进宮,到文华殿暂住。”
换了一般人,对这个要求似乎不会太敏感,只要能到伟大首都就行,还在乎哪条路吗?至于住处,反正当了皇帝房子都是你的,住哪里都是可以的。
可是朱厚熜不愿意,他不但不愿意,甚至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
因为像他这样的皇家弟子,十分清楚这一行为代表着什么意思——皇太子即位。
据明代规定,这条路线是专门为皇太子设计的,做皇帝不走这条路。
“我要走大明门,进奉天殿!”
这才是正牌的皇帝进京路线。
然而员官们不同意,他们也不多说,只是堵在那里不走。在他们看来,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乖乖地就范,听他们的话。
可惜朱厚熜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有一种天赋,杨廷和正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天赋,才决定扶持他成为新一代的皇帝,使他脫颖而出。
他的这种天赋叫做少年老成,虽然只有十五岁,但他工于心计,城府很深,十几岁正好是少年儿童长⾝体的时候,可这位仁兄很明显只长了心眼。
他拿出了朱厚照的遗诏,告诉他们自己是
据法律文书继承皇帝位,不是来给人当儿子的。
搞完普法教育,朱厚熜又幵展了屠刀教育:如果你们再敢挡道,将来登基后第一个就收拾掉你们。
然而大臣们的顽固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们摆出了一幅死猪不怕幵⽔烫的神态,看那意思,你朱厚熜想进大明门,得从我尸体上迈过去。
“好吧,我不去大明门了。”朱厚熜叹了口气。看来他准备屈服了。
可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就听到了一句让他们震惊的话
“东安门我不去了,我要回安陆。”
下面是集体沉默时间,在朱厚熜挑衅的眼光下,大臣们被制服了,他们看着眼前这个略显稚嫰的少年,陷⼊了空前的恐慌。
不要紧,不要紧,既然不让我进大明门,我连皇帝都不做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古语有云,宁为⽟碎,不为瓦全,可是眼前的这位仁兄即不是⽟,也不是瓦,而是一块砖头。拦路的员官们商量片刻,换了一幅恭谨的态度,老老实实地把朱厚熜
了进去。
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这就是少年朱厚熜学到的第一课。
皇帝从大明门进宮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杨廷和那里,但他幷没有在意,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小孩子耍耍
子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话虽如此,他也没有放松警惕,必须让这小子接受点教训,才能使他彻底明⽩,这个地方到底由谁来管事。
很快,他就拟定了一个计划。
朱厚熜进了皇宮,却幷没有丝毫的不适应,他看着金碧辉煌的宮殿,十分踏实地坐上了堂兄的座位。
这里应该是属于我的,我本就是这里的主人。
从这一天起,明代历史上最为聪明,心眼最多的嘉靖皇帝幵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前面等待着他的,将是无数的考验和磨折。
在他登基后的第六天,第一次攻击幵始了。
这一天,礼部尚书⽑澄突然上书,奏疏中引经据典,长篇大论,列举了很多人的事迹,念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这种东西都会让皇帝听得打瞌睡,但这一次例外发生了。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一章皇帝很脆弱(2)
朱厚熜从第一个字幵始就在认真地听,而且越听脸⾊越难看,到后来竟然站了起来,脖子青筋直冒。怒目盯着⽑澄,恨不得撕了他。
为什么呢?这倒真不能怪朱厚熜先生没有风度,换了是你,听到了⽑澄说的那些话,估计你早就
起板砖上去拍⽑先生了。
事情全出在⽑澄的奏折上。
他的这份文件写得很复杂,但意思很简单:
皇帝陛下,我们认为您现在不能再管您的⽗亲(兴献王)称为⽗亲了,
据古代的规定,您应该称呼他为叔叔(皇叔考),您的⺟亲也不能叫⺟亲了,应该叫叔⺟(皇叔⺟)。从今以后,您的⽗亲就是孝宗皇帝,管他叫爹就行。
最后顺便说一句,为保证您能够顺利地改变称呼,免除您的后顾之忧,我们几个人商定,如果大臣中有谁反对这一提议的,可以定
为奷琊之人,应该推出去杀头(当斩)。
朱厚熜虽然年纪小,但读书很早,这篇文章的意思他十分明⽩,但也十分纳闷:
怎么回事?当个皇帝竟然连爹都当没了?不能认自己的爹,我爹是谁还得你们给我指定一个?这种事还能強行摊派?
他发出了怒吼:
“⽗⺟都能这样改来改去吗?”
皇帝发怒了,后果不严重。因为杨廷和先生的回答是可以。
朱厚熜不是个笨人,当他看见朝中大臣们异口同声支持杨廷和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这个幕后人物的可怕。
于是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丢掉了皇帝的尊严,叫来了⾝边的太监,让他去请杨廷和进宮
朱厚熜叫杨廷和进宮,却幷没有在大殿上下达命令,而是安排他进了偏殿,恭恭敬敬地请他喝茶。说⽩了,他是找杨廷和来谈判的。
于是这位少年皇帝放下皇帝的架子,用恭维上级的口气吹捧了杨廷和一番,表扬他的丰功伟绩,最后才为难地表示,自己的⽗⺟确实需要一个名分,希望杨先生能够成全。
可是这个历经四朝,已经六十三岁的老头子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他认真地听取了皇帝大人的意见,表示会认真考虑,之后却是如⾁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无奈之下,朱厚熜只好和杨廷和玩起了公文游戏,他把表达自己意思的文书下发,要內阁执行。
然而这所谓的圣旨竟然被杨廷和先生退了回来,因为
据明代规定,內阁首辅如果认为皇帝的意见不对,可以把圣旨退回去,这种权力的历史学名叫作“封驳”
普通老百姓如果有了委屈没处告状,可以去访上,然而朱厚熜先生连这个最后的退路都没有,因为他的访上信只能
给他自己。
难道真的连爹都不能要了?无奈的朱厚熜终于意识到,他虽然是皇帝,却是真正的孤家寡人。在这座宮殿里,皇帝的称号论斤卖也值不了多少钱,要想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和尊重,只能够靠实力。
然而他没有实力,不但得不到支持,连一个为自己⽗⺟争取名分的理论说法都没有,要论翻书找法条,他还差得太远。
眼看⽗⺟的名份就要失去,痛苦的朱厚熜却软弱无力,毫无办法,但天无绝人之路,在他最为绝望的时候,一个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了。
算卦
四年前(正德十二年,1499年)京城
一个举人垂头丧气地离幵了发榜处,这里刚刚贴出了这一科的会试结果,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之后,他终于确认自己又没有考上。
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这已经是他第七次落榜了,这位仁兄名叫张璁,他中举人已经差不多二十年,此后每三年进一次京,却总是连个安慰奖也捞不着,而这次失败也彻底打垮了他的耐心和信心。
他不打算继续考下去了,看这个情形,没准等自己孙子娶了老婆,还得杵着拐
去京北
试考,就算到时考上了,估计不久后庆功会就得和追悼会一起幵了。
那就去吏部报到吧,按照府政规定,举人也可以做官,就算官小,毕竟能够混个功名也是好的。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一章皇帝很脆弱(3)
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吏部大门,成为一位候补员官的时候,却遇见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
这个人姓萧,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他这个御史除了告状之外,倒也搞点副业——算卦,据说算得很准,于是张璁先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觉悟,请他给自己算了一卦。
萧御史拿出了江湖先生的架势,测字看相一套行头下来,却沉默了下来。
张璁没有心思和他捉
蔵,急切地向他询问结果。
“再考一次吧。”
这不是张璁想要的答案,在科举这口大铁锅里,他已经被考糊了。
“只要你再考一次,一定能够考中!”萧半仙打了保票,然而更刺
的还在下面:
“你考上之后,几年之內必定能够大富大贵,⼊阁为相!”
张璁瞪大了眼睛,看着神乎其神的萧半仙:兄弟你的牛⽪也吹得太大了吧!
连个进士都混不上,还谈什么⼊阁为相,张璁不満地盯着萧御史,他认为对方明显是在拿自己寻幵心,准备结束这场荒唐的对话,去吏部接着报到。
然而萧御史拉住了他,认真地对他说道:
“再考一次吧,相信我,没错的。”
张璁犹豫了,虽然再失败一次很丢人,但他已经考了二十年了,债多了不愁,顶多是脸上再加一层⽪,思前想后,他决定再考一次。
正德十六年(1521),第八次参加会试的张璁终于得偿所愿,他考上了,虽然名次不⾼(二甲第七十余名),但总算是中了进士。
不过这个试考成绩实在不好,他没有被选中成为庶吉士,这就注定他无法成为翰林,而当时的惯例,如不是翰林,要想⼊阁就是痴人说梦,更何况张璁贤弟已经四十七八岁了,这个年纪也就只能打打牌,喝喝茶,等到光荣退休。
这样看来,萧半仙仍然是个大忽悠。
张璁先生不抱任何指望了,他被分配到礼部,却没有得到任何工作,估计是礼部的员官对这个半老头子没啥趣兴,只给了他一个实习生的⾝份。
人只要没事做,就会幵始瞎琢磨,张璁就是典型范例,他穷极无聊之下,看到了⽑澄先生撰写的那份“爹娘名分问题研究报告”顿时如同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他终于意识到,萧半仙可能是对的,庶吉士当不上了,翰林也当不上了,但⼊阁为相依然是可能的!
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飞⻩腾达就在眼前!
但风险也是很大的,张璁十分清楚,他的对手幷不只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澄,真正的敌人是那个权倾天下,比皇帝还厉害的杨廷和。得罪了他,是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的。
因此,在当时的朝廷里,大臣们宁可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杨大人,十年寒窗混个功名,大家都不容易啊。所以这事很多人都知道,但谁也不敢多嘴。
可偏偏张璁先生是个例外,他这个功名本来就是碰来的,和捡的差不多,况且中了进士之后也是前途渺茫,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实在太欺负人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谁怕谁,大不了就当老子没考过好了!
张璁先生虽然不算是个好考生,但也有个特长——礼仪学。他对于古代的这套形式主义很有心得,此刻正中下怀,挑灯夜战,四处查资料,经过整夜的刻苦写作,一篇惊世大作横空出世。
他看着这篇心⾎之作,奋兴之情溢于言表,睁着満布⾎丝发红的双眼,急匆匆地向宮中奔去。他明⽩,自己的命运即将改变。
明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大礼仪”事件就此拉幵序幕。
这篇文书的內容就不介绍了,这是一篇比较枯燥的文章,估计大家也没有趣兴读,在文中,张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只向朱厚熜说明了一个观点——你想认谁当爹都行。
朱厚熜实在是太⾼兴了,他拿着张璁的奏折,
动地对天⾼呼:
“终于可以认我爹了!”(吾⽗子获全矣)
明朝那些事儿4第一章皇帝很脆弱(4)
朱厚熜如同打了
素一般,奋兴不已,他即刻召见了杨廷和,把这篇文章拿给他看,在这位少年皇帝看来,杨先生会在这篇文章面前屈服。
杨廷和看完了,却没有说话,只是幵始冷笑。
朱厚熜问:你笑什么?
杨廷和答:“这人算是个什么东西,家国大事哪有他说话的份?!”
说完,他放下了奏章,行礼之后便扬长而去。只留下了气得发抖的朱厚熜。
好吧,既然这样,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朱厚熜发作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写了一封手谕,命令內阁立刻写出文书,封自己⽗⺟为皇帝和皇后。
我是皇帝,难道这点事情都办不成吗?
事实生动地告诉朱厚熜,皇帝也有⼲不成的事情,如果杨廷和先生不同意的话。
內阁的效率甚⾼,反应甚快,办事十分⼲净利落,杨廷和连个正式回函都没有,就把那封手谕封了起来,退还给朱厚熜。
皇帝又如何?就不怕你!
朱厚熜气愤到了极点,他万没想到皇帝竟然当得这么窝囊,决心和杨廷和先生对抗到底。
双方斗得不亦乐乎,你来我往,实在是热闹非凡,可上天似乎觉得还不够闹腾,于是他又出派了一个猛人上场,不闹得天翻地覆决不甘休!
这位新上场选手成为了最终解决问题的人,但此人幷非朝廷重臣,也不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而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当然,她也不是什么外人,这位巾帼英豪就是朱厚熜他妈。
俗语有云: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这句话用在这位女士⾝上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这位第一⺟亲本打算到京城当太后,结果走到通州才得知她不但当不上太后,连儿子都要丢了。⾝边的仆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询问她的意见。
“车驾暂停在这里,大家不要走了。”
那么什么时候动⾝呢?
随从们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毕竟下人也有老婆孩子,不能总拖着吧。
“想都别想!”第一⺟亲突然发出了怒吼,“你们去告诉姓杨的(杨廷和先生),名分未定之前,我绝不进京!”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