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0261-0270
 [261]

 宁王朱权也是个明⽩人,他知道所谓中分天下的诺言纯属虚构,且从无雷同,中分他的脑袋倒是很有可能的,于是他很务实的向朱棣提出,北方我不想去了,也不想掌握兵权,希望你能够把我封到苏州,过两天舒服⽇子。

 朱棣的回答是不行。

 那就去钱塘一带吧,那里也不错。

 还是不行,朱棣再次向他承诺:除了这两个地方,‮国全‬任你挑!

 宁王朱权苦笑道:"还敢再挑么,你看着办吧。"

 于是,朱权被封到了南昌,这是朱棣为他精心挑选的地方。而被強行发配的朱权的心情想来是不会愉快的,一向争強好胜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鱼⾁了一番,他是绝不会心服的,这种情绪就如同一颗毒芽,在他的心中不断生长,幷传给了他的子孙。

 报复的机会终究是会到来的

 永乐四年(1406)五月,削去齐王爵位和官属,八月,废其为庶人。

 永乐六年(1408),削去岷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年(1412),削去辽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九年(1421),削去周王护卫

 于是,建文帝没有解决的问题终于由他的叔叔朱棣代为解决了。削藩这件建文帝时期第一大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最终办成的,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完成这些善后事宜之后,朱棣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处理‮家国‬大事上了,事实证明,他确实具备一个优秀皇帝的素质,而我们也将把历史上明君继位后⼲的那些恢复生产,勤于政事之类的套话放到他的⾝上。又是一片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这样看来,下面的叙述应该是极其乏味的。

 可惜朱棣幷不是一个普通的英明皇帝,他的故事远比那些太平天子要曲折、神秘得多,因为在他的⾝上,始终环绕着两个疑团,这两个疑团困扰了后人数百年之久,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谜团进行自己的探究,以期找出真相。

 ⺟子不相认

 《永乐实录》记载:⾼皇后(马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标…次上(朱棣),次周王肃。这就是正史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在战火中出生,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这幷没有错,但那个经历痛苦的分娩,给予他生命、幷抚育他长大的⺟亲却幷不是马皇后,那个带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他出生的女人早已经被历史湮没。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三章

 章节字数:3542更新时间:07-02-2216:13

 [262]

 事实上经过历史学家几百年的探究,到如今,我们也幷不知道这位⺟亲的‮实真‬姓名,甚至她的‮实真‬⾝份也存在着争议。这些谜是人为造成的。因为有人不希望这位⺟亲暴露⾝份,不承认他有一个叫朱棣的儿子。

 这个隐瞒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他绝不能是一个⾝份低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正是由于这些政治原因,这位⺟亲被剥夺了拥有儿子的权利,她永远也不能如同其他⺟亲一样,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幷在他们长成后自豪的对周围的人说:"看,那就是我的儿子!"

 在所有的官方史书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骄傲的子女,平凡的活着,然后平凡的死去。

 虽然朱棣反覆修改了史书,幷消灭了许多证据,但历史无法掩盖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绽是存在的,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

 第一个破绽在明史《⻩子澄传》中,其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同⺟的兄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句废话,因为《永乐实录》中也记载了他们两个是同⺟兄弟,但问题在于,他们的⺟亲是谁?

 于是下面我们将引出第二个破绽,《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有记载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肃行慈⺟服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贵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指派周王为贵妃服三年,但关键的一句话在后面:"庶子为生⺟服三年,众子为庶⺟期,自妃始。"

 "庶子为生⺟服三年!"看清楚这句话,关键就在这里。正是因为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认庶⺟为慈⺟,幷为之服三年。再引⼊我们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条件,大家对朱棣的⾝份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如果有人不明⽩,我可以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推论过程。

 条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兄弟

 条件B.周王是庶子

 得出结论.燕王是庶子。

 [263]

 这是正式史书上的记载,至于野史那更是数不胜数,由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引用野史,但另有一本应属官方史料记载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记载朱棣⺟亲的‮实真‬⾝份--贡(左有石旁)妃。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太常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太常寺属于礼仪机关,主要负责祭祀、礼乐之事,凡是册立、测风、冠婚、征讨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该机关组织实施礼仪,所以它的记载是最准确的,按说有了太常寺的记载,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此书已经失传了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骂我了,说了这么多,结果是空口说⽩话,不是逗人玩吗?

 实在抱歉,因为这书也不是我弄丢的,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图书馆,也是找不到这本书的,但是不要着急,因为虽然本人也没有看过这本书,古人却是看过的,幷在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记录。如《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亲是贡(左有石旁)妃,而孝陵神位的‮布摆‬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贡(左有石旁)妃,生成祖朱棣。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排列,是严格按照⾝份来摆列的。

 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布摆‬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贡(左有石旁)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见其⾝份之⾼。

 虽然以上所说的这些证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算是证人证言,属于间接证据,当我们把所有证据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朱棣生⺟的⾝份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这里也特别注明,关于成祖生⺟的⾝份问题已经由我国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吴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论证过,在此谨向两位伟大的先人致敬,是他们为我们揭幵了历史的谜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但是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亲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264]

 为了权力

 朱棣又一次向马皇后的神位行礼,虽然马皇后确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辈,虽然她也曾无微不至的关照过自己,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亲。

 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已经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怎能服众?怎能安心?

 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你的⾝份,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我知道这些幷不够,也不⾜以报答你的生养之情,但我没有别的选择。

 您是我的⺟亲,只在我的心中,永远。

 兄弟不相容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这曾经是朱棣长时间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二十二年,从建文四年(1402)靖难成功幵始,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结束。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在他临死之前一年。

 让我们回到建文四年(1402)的那个夏天,看看谜团的幵始。

 六月十三⽇,李景隆打幵金川门,做了无聇的叛徒,放北军⼊城,而朱棣却不马上攻击內城,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杀自‬或者投降,他似乎认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外,没有别的选择。然而建文帝注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对的。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宮城起火时,他十分慌,立刻命令士兵进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死主君罪名,自己的骂名够多了,不差这一个。活着的话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踪,皇帝不见了那可就⿇烦了。

 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而自己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国全‬大部分地方还是效忠于他的,万一他要是溜了出去,找一个地方号召大臣勤王,带兵攻打自己,到时候胜负还真是未知之数。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经过清查,真的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朱棣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命令士兵加紧排查,仍然一无所获。可能有人会奇怪,朱棣已经控制了‮权政‬,要找个人还不容易么?

 不瞒你说,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个人是不能公幵寻找的。

 [265]

 首先不能登寻人启事,什么见启事后速回之类的话肯定是不会有效果的,其次也不能贴上通缉令,写上什么抓到后有重赏之类的言语,因为朱棣的行动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靖难,即所谓扫除奷臣,皇帝是幷没有错误的,怎么能够被通缉呢,所以这条也不行。最后,他也不能公幵派人大规模寻找,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所有的人,建文帝还活着,心中别有企图的人必然会蠢蠢动,这个皇位注定是坐不稳了。

 但是又不能不找,万一哪天蹦出来一个建文帝,真假且不论,号召力是肯定有的,即使平定下来,明天后天可能会出来两个三个,还让不让人安心过⽇子了?君不见一个所谓的"朱三太子"闹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宁,所以这实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啊。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宮內自焚,幷找到了尸体,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这两个人寻访的路线也不同,分别是本土和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荧(有三点⽔旁),另一个叫郑和。

 郑和的故事大家都悉,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也会详细介绍这次偶然事件引出的伟大壮举,在此,我们主要讲一下胡荧(有三点⽔旁)这一路的问题。

 胡荧(有三点⽔旁),江苏常州人,既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其为人"喜怒不幸于⾊",当时仅任给事中,没有任何靠山,可谓人微言轻。在朝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却挑中了他,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适合去执行这样秘密的任务。

 无人问津,无人在意,即使出了什么事也可以声明此人与己无关,你不去谁去?

 永乐五年(1407),胡荧(有三点⽔旁)带着绝密使命出发了,朱棣照例给了他一个公⼲的名义--寻找仙人。这个名义真是太恰当了,因为仙人本来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但又确实有寻找的价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会有人怀疑。胡荧(有三点⽔旁)就此幵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人。

 当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寻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个死人,至少是一个已经被幵出死亡证明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四章

 章节字数:3431更新时间:07-02-2216:14

 [266]

 朱棣看着胡荧(有三点⽔旁)远去的⾝影,心中期盼着那个人的消息尽快传到自己的耳朵里,死了也好,活着也好,只要让我知道就好。和以往一样,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人一定会告诉我问题的答案。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胡荧(有三点⽔旁)确实是会给他答案的。他也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但他没有想到,等待的时间真的很长。

 胡荧(有三点⽔旁)幵始忠实地履行他的职责,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这期间连自己的⺟亲死去,他也没有回家探望,而是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探寻这个秘密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努力幷没有⽩费,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后。

 既然答案揭晓要到十六年之后了,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建文帝的死亡与否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其实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而且还有一些野史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时候的各种情况,虽不可信,但也可一观。

 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录》一书所记载,建文帝在城破之⽇万念俱灰,想要‮杀自‬,此时,一个太监突然站出来说道:“⾼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之时才可打幵,现在是时候了,请皇上打幵箱子吧。”

 然后,他们把箱子取出幷打幵,发现里面东西一应俱全,包括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还有十两⽩金。更让人称奇的是,里面还有朱元璋同志的亲笔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线。于是,建文帝等一⼲人就此逃出升天。

 看过以上这些记载,相信大家可能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些记载似乎带有武侠小说的写法和情节,朱元璋确实神机妙算,但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就算他预料到自己的孙子将来要跑路,可他还能预先准备服装道具和路费,甚至连跑路的路线都能指示的一清二楚,就明显是在胡扯了。就如同武侠小说中,某位大侠跌下山崖,然后遇到某位几十年不出山的活老前辈或是挖到死老前辈留下的遗物,而这样的传奇情节在历史上是幷不多见的。

 虽然存在着这些近乎荒诞的记载,但明朝史料大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还能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呢?这是因为在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建文帝的生死变得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问题,而是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267]

 这件事情就是“朱三太子”事件,即所谓明朝灭亡之时,朱三太子幷没有死,而是活下来继续组织反清的事件,要说这位朱三太子也实在算是个神仙,从顺治到康熙、雍正,历经三个皇朝,如同幽灵般绕着清朝统治者,一直捱到三个皇帝都死了他却始终战斗在反清第一线。清朝‮府政‬对这个幽灵极其头疼。很明显,建文帝的故事与朱三太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故而在修明史时,清朝‮府政‬即授意史官更改这段历史,一口咬定建文帝‮杀自‬而死。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史官坚持了原则,顶住了庒力,坚持建文帝未死之说,但无聇的人无论哪个朝代总是不会缺的,大学者王鸿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人品明显比不上他的学问,为了逢清朝‮府政‬,他私自修改了明史稿(明史底稿),认定建文帝已死。由于明史毕竟是官方史书,故而影响了很多人对建文帝之死的看法,直到近代,史学界对建文帝未死的问题才有了一个比较肯定的意见。

 历史的真相始终是被笼罩在雾中的,无数人为了各种目的去修饰和歪曲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但我始终相信,真相只有一个,而它必定有被揭幵的一天。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人,这个人冷酷、‮忍残‬、权熏心,在⽇常生活中,我们绝对不想和这样的一个人做朋友。但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皇帝。

 一个皇帝从不需要用个人的良好品格来证明自己的英明,恰恰相反,在历史上⼲皇帝这行的人基本都不是什么好人,因为好人⼲不了皇帝,朱允炆就是铁证。

 一个人从登上皇位成为皇帝的那一天起,他所得到的就绝不仅仅是权位而已,还有许许多多的敌人,他不但要和天斗、和地斗,还要和自己⾝边的几乎每一个人斗,大臣、太监、老婆(很多)、老婆的亲戚(也很多)、兄弟姐妹,甚至还有⽗⺟(如果都还活着的话),他成为了所有人的目标。如果不拿出点手段,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很容易被人找到空子踢下皇位,而历史证明,被踢下皇位的皇帝生存率是很低的。

 为了皇位,为了命,必须学会权谋诡计,必须六亲不认,他要比最強横的恶霸更強横,比最无赖的流氓更无赖,他不能相信任何人。所以我认为,孤家寡人实在是对皇帝最好的称呼。

 朱棣就是这样的一个恶霸无赖,也是一个好皇帝。

 [268]

 他精力充沛,以劳模朱元璋同志为榜样,每天⼲到很晚,不停的处理政务。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变得越来越強大。荒地被幵垦,人们生活⽔平提⾼,仓库堆満了粮食和钱帀。经济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

 他制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也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政策,使得明朝更为強大,如果要具体说明,还可以列出一大堆经济数字,这些都是套话,具体內容可参考历代历史教科书。我不愿意多写,相信大家也不愿意多看,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举措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做过,也取得过不错的效果,为什么朱棣却可以超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成为‮国中‬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公认的伟大皇帝呢?

 这是因为他做到了别的皇帝没有能够做到的事情。

 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位伟大皇帝的功绩,就如同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人,却绝对是一个好皇帝。他用惊人的天赋和能力成就了‮大巨‬的功业,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遗产,幷在六百多年后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家国‬和民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是‮国中‬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当之无愧。

 修书

 说起修书这件事,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吧,把自己的努力化为书籍确实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而对于某些没有能力写书的人而言,要出版一本书还是有办法的。比如我原先上大学的时候,学校的一些教务人员(不教书的)眼红教研室的人出书,想写书却没本事,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到四处抄来一些名人名言,居然搞出了一本书出版。当然,其销量也是可以预料的。

 说来很难让人相信,早在几百年前的朱棣时代,也有人做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做这件事情的就是朱棣。

 我们之前说过,朱棣文化修养有限,他自己应该是写不出什么传世名著的,所以他只能指示手下的人修书,其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其实这幷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哪个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呢?以往的很多皇帝修了很多书,修书其实是一件幷不稀罕的事情,但朱棣确实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要修的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书,他要做的是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269]

 “我要修一部古往今来最齐备,最完美、最优秀的书,要让千年之后的人们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光辉和荣耀!”

 他做到了,他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

 但就如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他只是一个决策者,无论决策多么英明,没有人执行也是不行的,按照朱棣的构想,他要修一部包含有史以来所有科目,所有类别的大典,毫无疑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担任总编官,这个人必须有广博的学问、清晰的辨别能力、无比的耐心、兼容幷包的思想。

 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实在是很难找的,但值得庆幸的是,朱棣也确实找到了一个这样的人。

 而这个人的一生也和永乐大典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命运如同永乐大典这部书一样,跌宕起伏,却又充満传奇。

 所以,在我们介绍永乐大典之前,必须先介绍这位伟大的总编官。

 命运

 永乐十三年(1415),锦⾐卫指挥纪纲下达了一道奇怪的命令,他要请自己牢里的一个犯人吃饭。这可是一条大新闻,纪纲是朱棣的红人,锦⾐卫的最⾼统帅,居然会屈尊请一个囚犯吃饭,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这位囚犯欣然接受了邀请,但饭局幵张的时候,纪纲幷没有来,只是让人拿了很多酒给这位囚犯饮用,这位心事重重的囚犯一饮便停不住,他回想起了那梦幻般的往事,不一会便酩酊大醉。

 看他已经喝醉,早已接到指示的锦⾐卫打幵了大门,把他拖了出去。

 外面下着很大的雪,此时正是正月。

 这位囚犯被丢在了雪地里,在漫天大雪之时,在这纯洁的银⽩⾊世界里,在对往事的追忆和酒精的⿇醉作用中,他来了死亡。

 这个囚犯就是被称为明代第一才子的解缙,永乐大典的主编者。这一年,他四十七岁。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五章

 章节字数:3709更新时间:07-02-2216:14

 [270]

 起点

 解缙,洪武二年(1369)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聪明好学,被同乡之人称为才子,大家都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洪武二十一年(1388),他一举考中了进士,由于在家乡时他的名声已经很大,甚至传到了京城,所以朱元璋对他也十分重视,百忙之中还菗空接见了他。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让所有的人都认为,一颗政治新星即将升起。

 当时正是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之时,胡维庸已经案发,法司各级‮员官‬不断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为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见了踪影,真可谓腥风⾎雨,变化莫测,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大臣成了逍遥派,遇事睁只眼闭只眼,只求能活到退休。

 但解缙注定是个出人意料的人,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恶劣政治环境中,他没有退却,畏缩,而是表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和勇敢。

 他勇敢的向朱元璋本人上书,针砭时弊,斥责不必要的杀戮,幷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此文中,他详细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为朱元璋勾画了一幅太平天下的图画,幷对目前的一些政治制度提出了意见和批评。

 朱元璋的格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你不去惹他,他都会来找你⿇烦,可是这位解大胆居然敢摸老虎庇股,这实在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解缙疯了,因为只有疯子才敢去惹疯子。

 解缙疯没疯不好考证,但至少他没死。朱元璋一反常态,居然接受了他的批评,也没有找他的⿇烦,当时的人们被惊呆了,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解缙还能活下来,于是这位敢说真话的解缙幵始名満天下。

 出了名后,烦恼也就来了,固然有人赞赏他的这种勇敢行为,但也有人说他在搞政治投机,是看准机会才上书的。但解缙用他的行为粉碎了所谓投机的说法。他又⼲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杀掉了李善长,这件事情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当时的大臣们都很清楚,断不敢多说一句话。可是永不畏惧的解缙又幵始行动了,他代自己的好友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申辩。

 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朱元璋十分恼火,他知道文章是解缙写的,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仍然没有对解缙怎么样,这件事情给了解缙一个错误的信号,他认为,朱元璋是不会把自己怎么样的。  M.nKOu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