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伐明三策
丢掉了晋中,太谷两城,陈奇榆赶忙把之前的奏章追了回来,重新给朝庭发去了新的奏章,只说唐军大举进攻,晋中,太谷寡不敌众而失陷,太原则在他的指挥下大败唐军,杀敌上万,剿获大炮十门,完整的有四门,但唐军众多,要想收复两城,则力有未逮,由于粮饷已欠三月,士卒多有怨言,要求朝庭从速调拔粮饷,援兵,才能重新收回两城。
崇祯一手导演了和氏璧归于朝庭后,心里稍作安慰,在他看来,即然三位大学士都相信了,那么百官肯定会相信,百官相信,那百姓自然也会相信,就算唐军所得的是真,他也不用再害怕天命归于唐了。
此时接到陈奇榆的奏章,崇祯深感失望,自己给他那么大的信任,陈奇榆在山西却毫无作为,丢失了两城,还有脸报功,向他推要粮饷,但崇祯又深感身边无知兵的人才,杨嗣昌本来是他认为可以接替陈奇榆的五省总督的人选,但偏偏这时杨嗣昌的父亲去世,杨嗣昌丁忧在家,崇祯手头一时没有接任的人选,勉强
住了自己的怒气,给陈奇榆送去十万两内努银作为粮饷,补上以前的一些积欠,要求他尽快把两城夺回来。
对于大明来讲,崇祯八年的形势还是要比崇祯七年要来的好,大明的三个最主要的敌手,一是满人,二是农民军,三是算在叛军中的李自成部,第一个敌手满人被李自成打残,朝庭在关外的压力减轻了许多,农民军的首领高
祥被擒杀,剩下的最大敌人只有一个叛军李自成了,而李自成好象暂时失去了进取心,与朝庭维持了长久的平衡,才能让朝庭
上一口气。
但朝庭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相反,由于剿灭高
祥的巨额军费,将大明的财政进一步拖跨,朝庭在十月份国库就已空了,京官们都已欠饷二个月,眼看就要到年关,总不能让京官们也空着肚子过年吧,朝庭上去都在眼巴巴的盼着福建广东两省的赋税能尽快运到京,以解燃眉之急,对于各地重新起伏的农民起义,朝庭只得责令地方官进剿。
崇祯八年的年底,西安城中
来了二批回调的大军,榆林的李双喜先带兵返回,随后是从甘宁二地抽调的两万大军,各地的高级将领也纷纷回到西安,唐军在各个地方的军事行动都暂时停止,等待着参谋部和唐王作出决定,大战之前,先有一段难得的宁静。
参谋部给李鸿基提出了三策,一策是让高立功在草原的五万大军直接从张家口一带攻击京师,另一路大军从山西出发,攻击真定,保定,切断南方的勤王军进京路线,然后与高立功的大军会合于京城,一举拿下京师,推翻大明,然后再慢慢收复南方各省,这一策得到参谋部三名文官的拥护,他们都认为朝庭的力量不是唐军的对手,只要拿下京师,就算真正改朝换代。
第二策是让高立功的部队按兵不动,只要作出威胁京师的态度就可以,唐军只需派一路大军拿下整个山东,将京师和江南各省的联系切断,那时无论是唐军要对付江南,还是对付京师,都可以事半功倍。
第三策是唐军先杀入江南腹地,占领整个南方,然后再举兵北伐,到时北方粮饷断绝,纵有
兵也无济于事,这策是大明太祖朱元璋所用的路线,由参谋部的武官们提出,认为这样比较稳妥。
此时参谋部的人员有尚书省侍郎周凤梧,门下省侍郎宋献策,尚书省尚书左丞洪承畴,尚书省尚书右丞顾君恩,武卫大将军高立功,骁卫大将军马维兴,还有刚升上来不久的归德大将军李双喜。
第一策是顾君恩提出来的,得到周凤梧,洪承畴的支持,在另一个时空,李自成就是听了顾君恩此策,一路上势如破竹,拿下了京师,
得崇祯上吊,将大明三百年的山河轰然推倒,可是后来却败于满清之手,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第二策路是宋献策提出的,大明仅在京师就有数十万军队,还有关外的十几万铁骑,此时满人势力大衰,若唐军攻击京师,关宁铁骑必然全力来援,就算拿下了京师,唐军也必定损失惨重,大明在南京完全可以另立新朝,那时可能就会造成南北分裂。
第三策是高立功提出来的,有两名武官李双喜和马维兴的附合,江南是朝庭赋税重地,而且大明太祖就是在南京定鼎才夺得了天下,相比较北方而言,江南朝庭的军事力量更差,唐军可以一鼓而下,其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
李鸿基也在计算各策的得失,这三策,各有利弊,但无论是那条,都是要直接灭明,而此时已到了灭明的再佳时候吗,第一策,另一时空的李自成曾用过,但后来证明失败了,虽然此时不用担心满清会再次入关,李鸿基却在心理下意识的排斥这条线路。
第二,第三策都相对比较稳妥,但李鸿基心中委实取决不下,要在现在就开始统一全国的道路吗,唐军的人力只有朝庭的十分之一,兵力也只有朝庭的十分之一,若是此时灭明,即使成功,必定要委认大量的大明官吏和乡绅来管理地方,以后唐军的政策推行必定要遇到巨大的阻力,若是消化不了,说不定自己的治下也很快腐化坠落,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
李鸿基扫了在座的各人一眼,每个人眼中都
出热切的光芒,盼望唐王能同意自己的意见,李鸿基缓缓的开口道:“各位,这三策都很好,各有各的优点,现在我们能分析一下各策可不可行,拿第一策来说,我们若是能够直接将京师拿下,那时必定天下振动,我们再也不是百姓心中认为的反贼,但各位想过没有,朝庭仅在山西就有十五万大军,关外又有十几万大军,这些都是大明能战之师,京营更是有数十万大军,鞑子数次入关也没有攻破,我军若要硬攻,实在是不可取。”
见第一策被唐王否定,顾君恩,周凤梧和洪承畴都叹了一声,知道唐王所说不无道理,不再反对,宋献策嘴角
出了笑意,他就是看到了顾君恩此策有点
之过及,才提出了自己思考多时的想法,认为唐王既然否定了第一策,那么必定要取第二策了,至于第三策,那是武将们提出的,他们只看到明太祖用此策成功,却没想到历史上大部分都是由北统南,绝少由南统北。
李鸿基继续道:“第二策提出拿下山东,断绝南北路线,若真能如此,北方朝庭的强军能够不战自溃,那当能很好,但此策却不可行。”
宋献策道:“殿下,北方朝庭数十万大军,还有京城上百万民众供应,全靠南方的漕运,若我军占领了山东,北方无粮无饷,微臣愚顿,不知此计有何疏漏,还请殿下指出。”
李鸿基微微一笑道:“大海”
宋献策一怔,重复道:“大海?”
李鸿基道:“不错,大海,虽然朝庭一直依靠漕运将南方的粮饷运到北方,但一旦漕运断绝,朝庭必将把河运改为海运,海运远比河运损耗要小,到时我军非但不能将南北分开,反而要承受朝庭左右夹击,所以第二策不可行。”
宋献策明白过来,朝庭的
海令一直名存实亡,福建,广东两省有大量壕富从事海运,他们能让东西运往日本,南洋各地,如何不能把粮饷由南方运往北方,以前朝庭曾有官员提出过将漕运改为海运,可以大大节省成本,朝庭只所以没有采纳,那是因为漕运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群臣纷纷上书反对,才把此事搁了下来,若唐军将南北漕运切断,
得朝庭不得不采取埃运,对朝庭来说,反而有利的多。
斑立功,马维兴,李双喜见前面两条都被唐王驳回,心中暗自高兴,打仗还是要听武将的才行,看来唐王有可能要采纳自己的提议。
李鸿基停了一下才道:“第三策吗,不是不可以,只是太急了一点,历史上一直是以北统南,那是因为南方虽然经济发达,但不产良马,不产好弓,如今对我们来说却完全没有问题,我军已拿下了大草原,每年都有大量的良马补充,我军的火器远比弓箭厉害,如果我军拿下江南,又有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攻下北方并不困难。”
斑立功不解的问道:“那殿下为何要说太急?”
李鸿基道:“对于江南来说,我们要一口一口的吃,南方军事虽然比北方弱,但人口众多,经济一直比较富裕,百姓尚有一口饭吃,许多人还心向朝庭,而且南京还是陪都,可以统一指挥来反抗我军的进攻,如果我军全力进攻南方的话,一旦陷入旷
持久的作战中,北方朝庭的数十万大军必定不会作势不理,一旦攻击我军的后方,那我军就要首尾难顾。”
众人都沉默下来,三策都被唐王驳回,各人不免有点尴尬,武将倒觉得没什么,几位文官却有点难堪,从唐王刚才的分析来看,他们提出的得意妙计尚且不如武官所提。
马维兴却不管这些,他只要有仗打就可以了,对这些战略分折并不善长,只所以支持高立功,哪当然是同为武将的原故,见唐王事实上还是用了先下江南的计策,大为高兴,道:“殿下,那你说吧,我们该先打哪里。”
李鸿基的手指点在一个地方,众人都惊讶的道:“四川。”
宋献策马上道:“殿下,四川地形险峻,何不先易后难,拿下湖广再攻四川为好。”
彼君恩却同意,道:“四川固然地形险峻,但昔日刘备既然能拿下,我军实力远非刘备可比,又怎拿不下四川。”四川人口稠密,顾君恩念念不忘草原筑城的大事,即朝庭统计,四川在万历十年就有三百一十万人,那只是丁口,总人口无法算清,现在又过了数十年,全川人口估计不下千万,若拿下四川,只有能从中移民一百万出来,草原就再也不会数百里无人烟。
李鸿基道:“不错,四川虽险,我军却非刘备可比,拿下四川我们不但人口
增,而且进一步可窥云贵两省,只有我军,稳打稳扎,一步一步来,何愁不能将大明拿下。”
众人见唐王已定了下来,不再有异议,但马维兴,高立功和李双喜三人都想争当这次伐川的主帅,李鸿基却打破了他们的幻想,道:“此次伐川事关重大,我会亲自带队。”
伴承畴,周凤梧,宋献策和顾君恩都马上反对,道:“殿下不可轻动,四川只需派一员勇将既可,西安还需殿下作镇。”马维兴,高立功和李双喜也眼巴巴的看着他,希望唐王能够改变主意。
李鸿基道:“诸位受卿不必再劝,此事孤王已决,高立功听令。”
斑立功连忙站起来,李鸿基道:“命你立即起程返回草原,提兵在大同,朔州一带驿扰朝庭,务必不能让朝庭有兴兵进犯我山陕两省之意。”
“遵令。”
“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听令,命尔三人留守西安,督促粮食,安定后方。”
“遵令。”
“马维兴听令,命你率两万大军留守西安,若湖广官军担敢来犯,务必将其击回。”
“遵令。”
“洪承畴听令,命你为我随军参谋,一起和孤王出兵,拿下四川。”
“遵令。”
说完这些,李鸿基道:“各位,散会吧,大军预定半月后出发,各位必须然严守今
会议的机密,不准向外
漏一字一句。”
镑人应了一声:“是。”陆续走了出去,只有李双喜听了半天,没有自己的名字,有点傻眼,等所有人都走后,李双喜忙问道:“殿下,那我呢。”
李鸿基故意停了一下才道:“你吗,哦,刚才忘了。”
李双喜大急:“殿下,这么重要的事如何可以忘。”
李鸿基道:“那好,你就跟我一起出征吧。”
李双喜大喜:“多谢殿下,多谢唐王。”见李鸿基嘴角
出了一丝笑意,才知道李鸿基是耍他,不过,李双喜却不计较,能出战已经很
足了。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