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周玉冰文集 下章
三河二龙街,怎样的缠绵悱恻
 《小辞店》在庐剧和黄梅戏中都是经典剧目,相传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三河镇也在打小辞店的旅游牌子。《小辞店》果真发生在三河二龙街吗?

 古今不一样的二龙街

 三河的厚重,不仅在于它的历史,还在于它的地理变迁。它最早的名字叫鹊渚。所谓渚,就是水中的小洲。这个名字表明最早的三河主人是鸟鹊。百鸟翔集,锦鳞游泳。最早的三河有着令人向往的生态美。

 沧海桑田,泥沙淤积,三河由巢湖中的小洲变成了濒临巢湖的集镇。

 这似乎很难以置信。但许多史料表明,古代的巢湖是今天巢湖水面的三倍,今天的三河在古代的确是在巢湖的波涛之中,宛如一叶扁舟。

 《左传》记载,秋时,鹊渚称为鹊岸。再后来叫鹊尾渚,再后来叫三汊河、三河,地名的变化表明了地理风貌的演变。

 今天的二龙街在三河古城墙的东南面。给我印象深的是几家小吃味道很好。三河人津津乐道二龙街的来源是北宋皇帝赵匡胤、赵匡义弟兄曾在此

 当时的三河有九条街,二龙街是其中一条。我端详着新立的二龙街牌坊,惊叹它历经了北宋的风雨。感觉中,它应该带着唐诗宋词的气息。

 “今天的二龙街不是原来的二龙街。”从行政岗位退下后致力于三河文化发掘的周于由说“二龙街原来离三河一里远,1976年,杭埠河拉直改道,老的二龙街扒了。”

 三河镇老人周于由告诉我,原来的二龙街很繁华,也留下许多传说“小辞店”是其中的一个。

 悱恻动人《小辞店》

 《小辞店》的剧情很简单,湖北浠水(原为蕲水县)商人蔡鸣凤在外经商,与店姐久生情,结为水夫,两年半后他回家,被子和她的情夫杀害。

 这本是一个违背伦理道德的故事,为什么在民间传甚广?原来是它的唱词非常动人,几百句唱词,情感上绵悱恻,旋律上凄婉动听。不仅老百姓爱听,周恩来、田汉都听。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加之文化人的参与,对原来唱词低俗的剧本进行修改,赋予女主人公敢爱敢恨,为爱献身的品质,在今天这样一个物的社会,女主人公身上的人光辉就很珍贵了。因而,三河镇要挖掘这一文化资源。

 三河人重视了《小辞店》。外地人也重视,安庆沿江就有几个镇认为是《小辞店》的故事发生地,只不过还少有专家去研究。望江文联主席任生告诉我,他在研究“小辞店”发生在望江一个江边古镇。

 庐剧和黄梅戏都唱过《小辞店》,而且唱出影响的都是两个剧中的代表人物丁玉兰和严凤英。客观地说,把《小辞店》唱得影响更大的是黄梅戏。

 从地理上说,蔡鸣凤从湖北浠水顺江而下,到长江沿岸做生意也似乎更顺理成章。《小辞店》故事真的发生在三河二龙街?

 爱恨悠悠心意愁

 傍晚的三河,许多老人聚在万年台健身。问起庐剧《小辞店》,他们都说太熟悉了,并且说就发生在二龙街,女主人公和生活中的原型人物都叫胡翠莲,婆家姓郑(也有人说姓张)。高锡友、李光应等老人说小时候他们经常看,后来,胡姓族长不给唱,三河就听不到《小辞店》了。

 两个剧种中,女主人公都是在情郎蔡鸣凤墓前殉情。周于由表示这一点是虚构的,最早的庐剧剧本是无名氏写的,不是这个结局。周于由参与过庐剧《小辞店》剧本的改写,他说为了延长剧情,加上了鸣怨殉情。实际上,在那时候再勇敢的女子都很难做到这一点,何况相隔万水千山。

 比万水千山更可怕的还有社会上冷言恶语和唾弃的目光。

 “推翻大清民国到…大襟褂不穿旗袍”周于由认为,从唱词上看,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

 女主人公如果没有殉情,今天,八十岁左右的人在听那些绵唱词的时候,一定会好奇去看看女主人公。可我询问许多老人,都说没见过。

 只是在大捷门,碰到曾在肥西水务局工作的刘义年老人说,他在参加土改的时候见过胡翠莲,住在二龙街两间披房里,没有后人,去世时84岁。

 这个说法,年龄上是吻合的。周于由不认可这一点。因为他也关心这个问题,没人说见过。并且,他母亲出生在1895年,很喜爱听《小辞店》,可从没说见过胡翠莲,只说胡翠莲自己婚姻不幸,情郎死后,她万念俱灰,决心修度来生,于是用积蓄在河上造了个浮桥,解放后还在。后来才被洪水冲垮了。

 是不是万念俱灰的胡翠莲在世人的异样目光中深居简出,乃至,身边的人都忽略了她?

 真实的故事感人的

 2008年,三河镇开始打造小辞店景点。我受三河镇一位领导委托,请王冠亚先生题写“小辞店”他非常乐意,一口气写了七八张让我挑选。

 他于三河于《小辞店》是有感情的,子严凤英最初登台唱出名的就是《小辞店》,他自己改编了《小辞店》,1959年还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后来又把它改成黄梅戏电视剧,由韩再芬和韩军主演。《小辞店》曾被视为毒草,他很谨慎,唱词中三河写成了“桑河”为此,时任镇长卫先毓还请他去三河,希望能改过来。

 王冠亚认为“小辞店”就发生在三河。他曾经告诉我,黄梅戏《小辞店》是由庐剧改编的。

 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如果庐剧的《小辞店》早于黄梅戏《小辞店》,故事发生地当然是庐剧说了算。不过,担任过安徽艺术研究院院长的王长安表示,《小辞店》剧种比较多,目前,没有足够资料证明庐剧《小辞店》比黄梅戏的早。

 又有一个重要事实被发现!2002年的6月,因为在湖北浠水太平寨山区修路,发现半山有一座非常气派的古墓。一时没有人认领,正准备当作无主坟墓迁移的时候,附近朱蔡氏家族几位老人出来承认是他们的祖辈蔡鸣风的坟墓。原来,因为名声不好他们一直不肯公开,不过,蔡鸣凤墓碑立的年代是1903年,比“推翻大清民国到”要早十来年。周于由等改编剧本时说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看来只是故事最早搬上舞台时间。

 古代的交通靠水运,往往是码头的地方形成集镇,三河得水之便利,到清代的时候已经是合六巢地区一个重要的水乡重镇,商旅云集,有“小南京”之称。浠水人蔡鸣凤来三河做生意完全可能。

 而我认为,《小辞店》故事发生在三河最可信的证据是在老百姓间代代相传。过去,《小辞店》曾认为有伤风化,如果不是发生在三河,三河人不会愿意传这个故事。这是《小辞店》故事发生在三河的最好说明。

 如此,沧桑二龙街,多了绵,多了真情,它就别具风韵。  M.NkoUxS.cOM
上章 安徽周玉冰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