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点光芒都在照亮
胡立为是我的学兄,他到芜湖师专的学习时间正好比我早了十一年半。所以,拿到他的这本《萤火集》,大致看了一下目录,首先就翻到了《师专情结》这一篇,也就读到了十一年半的变化。我到了师专时,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增加了十万册,男生宿舍已经是楼房了,学校有了像样的澡堂子,我们每天都可以在打完球出了一身汗之后痛痛快快地洗上一把。
变化是明显的,一脉相承的东西也是很多的,比如说学风,比如说善于思考,比如说能吃下苦,比如说不太在意客观随遇而安却有很强的生命力,等等。师专算得上是高等学校,但显然要比一般的大学低一些,学制也少上一两年,自然没有了那份天之骄子的傲气。更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走上了教师岗位,也有像我辈者靠舞文弄墨离开了讲台。然而,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在出学校大门之后,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使知识的汲取和能力的提高一直处于增加之中。
从胡立为的文集《萤火集》中便可以看出这些。他的文章都不是很长,大都是夹叙夹议,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件,说明了他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很多细小的东西在一般的人眼睛里是微不足道的,他都能看得出普遍意义,将其提出来,作为一种现象,加以评说;议的是他的思索成果,来自于他的知识,也来自于他的经验,大多很平实,使人读起来自然信服。在论证过程中,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显示出他的阅读的宽泛和深入,也显示出他的智慧和思想的深邃。由此看出,他是勤奋的,他从来没有放弃学习、思考,而且不是简单的思考,思考出结论之后便成了一篇一篇的文章。手里捧这一本厚厚的集子时,我心里不由得生出敬佩。
虽然,在《作者的话》中,胡立为说,把这个集子冠之以“萤火”便是高抬了。我却不以为然。没有任何疑问,这些针对来自于我们身边的事情而做出来的文章,都是在说一些道理。是道理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往往
视无睹的事情,恰恰遮蔽了我们探索的目光。像《尴尬中年》,像《“俗”的喧嚣与“雅”的孤独》,像《有感于唐太宗“治媚”》,像《莫做叶公》,像《冷静看过剩》,像他的“说三道四”几个系列,等等,文章里的事项我们都遇到了,看见了,它们从我们的意识里一闪而过,然后就进入了时间的深处,成为记忆里的一个影子,似乎不再对生活发生任何作者。但作者是一个有心人,他捡拾了起来,一二三四五地一说,我们的眼睛一亮。的确,这些文字像一把拂尘,轻轻一扫,灰尘消失,事物的真实面目昭然若揭。它们也许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也许是我们苦思冥想了很久仍然没有获得答案的日常问题,现在豁然开朗了。这个感觉应该是利益于一束光,这一束光芒,哪怕是一豆萤火,也是在照亮。
这些文章当然是一些光芒。曾经有人说胡立为是矿区的鲁迅,其实我觉得不太准确,因为鲁迅与他的时代有点格格不入,他采取的完全是批判的态度,恨不能用他的笔把天戳一个大窟窿,让上面的光源源不断地漏下来,照亮中国人的生命前程。胡立为显然不是这样,他是热爱的,他是热诚的,他想为他所在的企业他所在的时代做点正面事情。他在《煤缘》一文中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知识分子只有坚定地走“实践、奋斗、成才”之路,才有出息,才有所作为。他在《藏龙卧虎与龙腾虎跃》一文中,说出了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之后的体会和看法:拥有人才,本身并不是优势,只有把人才的潜力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的优势。不拘一格网罗人才,不惜工本培养人才,目的是做到人尽其才,各显神通。在《孟母何必“三迁”》一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对有害事物。一“
”二“堵”“惹不起,躲得起”唯恐孩子接触变坏,往往事与愿违。相比之下,倒不如耐心疏导,是“
果”也让孩子尝尝,品品其中滋味,然后自觉地疏而远之,进而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这些观点,细细品咂,的确很有味道,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切入了我们的工作,甚至对我们的事业也有指涉。如果静下心来想一想,就是这么回事。
胡立为的文笔
畅,分析非常有见地,往往一语中的,便成为真知灼见。我也是从农村来的,在老家生活了二十年。我拥有无数个像胡立为说的那些夏夜,在水稻田上,轻风微吹,粮食的气息在空气中酽酽地散发,农人们心藏喜悦,不敢高声喧哗。而萤火虫似乎也在传递。在我的老家,萤火虫被叫作“火亮虫”更接近光芒一类的意象。少年时代的我,常常唱着“火亮虫,你下来,不打你不骂你,小孩玩玩就放你”的儿歌,在这一点光亮后面追逐,就追到了田地里,看到了正在成长或者已经成
的粮食。读着这本《萤火集》之时,我又有了那种感觉,读了一篇,仿佛就得到了一些光芒,心里的某个地方就自然亮堂了,那些想法也就不再迟疑,慢慢坚定。
2007、5、6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