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平文集 下章
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的节就要来临了,年味儿也随着节的临近而越来越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过新佳节时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使我感触最深的,同时也是变化最为显著的,那就当属吃年饭和拜年了。

 过去,人们一般都是在家里吃年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同下手烧菜做饭。菜好了,饭好了,全家人便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酒杯一端,祝老人健康长寿,快乐常在;祝兄弟姐妹们工作顺利,平平安安;祝孩子们学习进步,事业有成。老人心里高兴万分,儿女们声笑语不断。那气氛,充满了浓浓的亲清,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家的温暖。

 现在,已经有不少的人选择了在饭店里吃年饭了。虽说在饭店里吃年饭,少了许多家庭聚的温馨气氛,冲淡了一些年味儿,可也确实减少了许多因采购物品、煎炒烹炸、刷锅洗碗而带来的劳累。吃完了年饭,回到家里,还耽误不了看节联晚会。一边喝着茶,一边唠着嗑,还一边欣赏着晚的节目,说说笑笑,倒也其乐融融。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在饭店吃年饭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趋势,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接受。尤其是近几年来,每到节,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大大小小的饭店基本上都是顾客盈门。您还甭说,到时候如果去晚了,或者没有提前预订,还真给您来个“客满”呢!这阵势,真把个饭店的老板们乐得整天都合不拢嘴,美得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累得连都直不起来。可就这样,他们照样笑脸相,笑脸相送。为什么?因为在过去,整个正月都属于冷冷清清的“背月”而现在“背月”则变成了“旺月”眼瞅着财源滚滚而来,他们能不高兴吗!

 中国人过节,最看重的就是拜年了。可以说这是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重要礼仪。记得在过去,大年初一的一大早,就有同事来到我家拜年,然后我们再一起出去,给别的同事拜年。进出一个家门,就多一个同事。这拜年的队伍到最后可以扩展到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然后,我们这支拜年的“大军”就“浩浩”地奔向了最后一个目的地,去给我们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拜年。

 师傅家早就准备了好烟好茶、瓜子花生来招待我们。一大群人,把师傅家挤得满满当当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师傅、师娘说着拜年的吉祥话:再看看师傅、师娘,脸上已经乐开了花!师傅呢,也免不了要叮嘱大家几句,谈谈对徒弟们来年的期望。然后,大家便热热闹闹的向师傅师娘告别了。马路上,从早晨到晚上,拜年的人来来往往,川不息。

 现在可好了,随着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打电话、发短信、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拜年了。用这些现代化的通讯方式,瞬间就给亲朋好友送去了新的问候和祈福,也送去了对未来美好的祝愿!确实,现在外出拜年的人,一年比一年少了,这一点,从马路上拜年的人逐年减少就可以看出来。这样既减少了拜年时走东家、串西家奔波的劳累,又能表达自己的心愿,还减轻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倒也不失为一个值得提倡的好方法。

 实际上,从有节的那一天起,中国人过节的形式就随着时代的脚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而像王安石诗中所描写的那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节景象和习俗,有些我们就已经看不到了。屠苏酒已经演变成为更加热烈祥和的团圆酒、团圆饭了;而所谓的桃符,也被更能衬托喜兴气氛、表达人们善良美好愿望的联所替代了。

 话又说回来,不论怎样变,传统的节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却没有任何改变。团团圆圆吃年饭的习俗没有变;相互拜年,共祝未来美好生活的心愿没有变。也有人在担忧,说是现在外来的洋节正在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节,我们的节有被异化和消失的危险。我对此到不以为然:因为节作为中国文化最传统的象征,她既代表着春天的来临,又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早已在中国人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中。

 在新的时代里,中国人民一定会与时俱进地赋予节——这个传统的民俗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内涵,并且也一定会将这个积淀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节日永远传承下去!  M.NkoUxS.cOM
上章 安平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