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血之地
当晚,双方的
声终夜不息,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但是双方的主将都忙于重组队部,以应付接下来的战斗。
对于双方在场战上的兵力,这一天的消耗实在太大了,烈风人承以“各中队从战前的一百二三十人降为六七十人,有个别中队仅有二三十人…”事实上甚至有个别中队除个别人员外全军尽墨,各个大队也是勉強维持一个建制而已。
而柳军的损失同样恐怖,司马勘承以:“队部伤亡已达四分之一以上,特别是前线战斗连队的伤亡更大,急待增援!”
虽然承受了如此大巨的伤亡,但是柳军的攻击精神并没有任何的减弱,按中下层军官的说法:“这烈风军确实比较強,但是只要他们的援军迟到一个小时,保证将他们全歼!咱们十七师可没打过任何败仗!”
而烈风军同样也得到了整整十五个步兵大队的增援,加上配属的骑炮辎工及特种兵,烈烈军增加至将近三万人,面对着遭遇重创的友军,增援的军官表示:“请多多包涵!我军增援来迟,明⽇一定替贵军复仇!”
第三次河北会战的第一天夜里就是在双方队部的不停调整、合并建制、埋烧尸体、抢治伤员及夜战
声中渡过的,而很快六月五⽇的清晨就来到了。
双方都有主动发起攻击的想法,五时不到,天刚刚亮,司马勘一边站在⾼地上俯视着场战,一边询问道:“援军到了哪里?”
“电报说,三个小时后就可以到达!”’
司马勘握紧了拳头:“好!只要打胜了这一战,我们就可以沿着津浦路向北反攻了!”
孙尽忱怀里抱着的大花猫,询问了一句:“来援是哪个师?”
司马勘答道:“是苏雪师长的二十三师!”
孙尽忱有些失望地说道:“是个女人带的队部啊!”司马勘毫不客气地训斥道:“没见识,人家是师长夫人!再说了。二十三师这支队部战功卓著,按历史比我们十七师还要久!当年你守曹州的时候,我带着这支队部守德州,陈云杰用几十倍的队部都没有打开德州…”
孙尽忱当即没话说了,他在曹州以一个加強营守住了十数倍的共和二军岳钟林部的围攻,但是共和二军是关中刀客和趟将的集合,何况他在外围还有柳军配合牵制。比不得司马勘一人死守德州的功绩。
“师长对我们可不坏,知道这个二十三师是我带老了的,也能打仗!也好,我们能够打开一个局面,等苏师长他们投⼊场战后就彻底解决战斗!”
正说着,对面已然响起了震耳
聋的炮声,无数的炮弹划着优美的弧线开始向柳军的阵线轰击了,烈风军竟然抢在柳军之前进行攻击了。
场战上原本尚有雾气,经过这一轮密集的炮击。更是到处都是黑烟,司马勘睁大眼睛,却什么也看不到,他大声叫道:“咱们十七师可不能输给这些烈风军,尽忱,传令下去!准备攻击!”
事实上不用孙尽忱传达命令。大队大队的烈风军已经呼啸着冲了上来.陈天明看到前面的人山人浪,不噤叫道:“好壮观啊…”烈风军动用了全部兵力,二十五个步兵大队全部投⼊了战斗,将近三万人的步兵再次发起了突击,有经历过归德內战的士兵不噤说道:“这是第二个归德啊…”对于场战上的两个师,他们的总兵力也不过三万出头,尚有部分分队没有到达场战,昨天一天的战斗消耗更是大巨,现在全军可用的兵力也不过是两万人而已。而烈风军第一时间就展开了二十五个营的方阵,将近三万人兵力。
可是柳军已然不同于归德场战上的那个十七师了,他们的兵力、武器更多了。
上百门大炮怒吼着,炮弹划过无数道美丽的弧线落在敌军的队形中。烈风人的队形立即被烟雾笼罩住了,和归德⾎战一样,也可以看到不少地方被撕开了一个个大口子,官兵们猛地
呼了一声。
接下去历史再次重演了,眼前的队形又整整齐齐的,似乎看不出一点点破损的地方,但眼尖的老兵发现,有几个地方的队形实际上已经变得有些残破不堪了。
柳军炮兵的连续几轮
击,实际上烈风军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特别是几个昨天被打残了的步兵大队,更是惨到极限了,一个大队在昨天的⾎战中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在今天的炮击之中再次损失了一半的兵力。
但是对于共和九十六年的烈风军来说,他们的士兵是非常优秀的,在单兵素质方面,堪称世界一流,他们将军帽一斜,默然地承受着这一切。
“上刺刀!”烈风军的队形如同大海一般,归德的老兵对此早有经验,炮击只能掀起几朵浪花,但这一次的炮击并不象归德那样,仅仅是浪花而已,而是发誓要将烈风军的队形打得粉碎。
个别队部承受的打击更大,一发在适当位置炸爆的炮弹几乎可以打翻一个中队,中队长和所有军官都在⾎泊中呻昑…
据烈风人的统计,在双方正式接火之前,他们就有将近三千人在炮击中伤亡,其中包括一名联队长、四名大队长、十六名中队长,烈风军称其为“有史最可怕的炮击!”
但烈风军在承受大巨的伤亡之后,终于抵近了柳军阵线前一二百米的地方,士兵们的士气突然⾼涨起来。中⾼级军官在马上大声发出了命令:“冲击!”
但是烈风军没有想到的是,对面的阵地中居然有人喊出了:“冲锋!冲锋!”
据不完全的统计,当天至少有六个连队抢先了发起了冲锋,以至烈风军有这样的记载:“有个别敌军趁我军冲锋之前发起了反冲锋,敌军士气之⾼涨,攻击之旺盛,实属皇军之劲敌,尸山⾎海。诚非皇军所独有!”
实际上烈风军也被对方的勇气所震动,两支不成比例的队伍第一时间击撞在一起,杀声震天,兵力上的优势这时候已经被抵消,剩下的只是勇气和拼刺的技术而已,烈风军的前排很快被勇气十⾜的柳军所突破。
在⾼地上望着这一切的李剑霜不得不承以:“这就是十七师啊…”双方搏击在一起,所付出的伤亡几乎相当。随时都有人噗通倒地,但是柳军的这次刺刀反冲锋为司马勘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在阵地后承受着烈风军炮击的柳军开始了密集的
击。
烈风军的队形中成排成排的士兵倒下,队形被密集的炮弹和四散的
弹打得七零八落,但是他们迅速踩着友军的尸体再次冲了上来。
柳军一直得意的炮兵在战斗中发挥了最大的威力,现场的炮兵指挥官承认:“他们的队形如此密集,靠得如此近,我们是不可能脫靶的”两发榴弹呼啸而去。直接撞进烈风军的队形中,如同一个大铁锤硬生生地在一面墙壁上砸出了一个大口子,在炮弹通过的地方,⾎⾁横飞!鲜⾎、脑浆、碎裂的肢体飞溅在四周的人⾝上,但是烈风军的军官在伤者的惨叫声中⾼呼下令“填上这个口子!你们是烈风的武士,不要停!”
烈风军勇猛无比。而且他们的炮兵确实也发挥得不错,在⾜⾜两个小时內发
了上万发的炮弹,在战斗正式开始之前,已经有三个连的柳军被迫退出了战斗,多门火炮在炮击中被击毁,但是柳军的炮兵更加活跃,所有火炮以最快的速度
击着,在烈风军的上空炸爆的炮弹将无数致命的弹片洒向人群,造成了大巨的伤亡。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烈风军仍是前赴后继地向前攻击。在多处地方撕开了阵线。为了夺回阵地,柳军发起多次连团级的刺刀反冲锋,战斗伤亡越来越大,而且烈风军的炮兵也伴随着步兵的前进占领了阵地。他们的
击同样造成了大巨的损失。
司马勘的团长孙尽忱眼都红了,他扔下爱猫大吼一声带着自己的步兵与烈风军冲上来的步兵展开了⾁搏,手里的军刀砍在一个烈风军的⾝子上,鲜⾎涌了出来,把他的军服全部染红,他当即奋力子套军刀,冲⼊敌阵之中,大吼道:“跟我上!我为全团之表率…”
双方都承受不起这种大巨的伤亡,但是谁也不愿意从场战上退出,⾎腥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两个半小时,这时候柳军
呼着,远方已往出现了苏雪师的⾝影。
苏雪师赶来的是两个步兵团的大部,六个步兵营和一部分炮兵,苏雪没有了平时的文雅,她骑在马上大吼着:“快!快!快!建功立业就在此时!”
⽩凌亲自带着一个团投⼊了战斗,柳军士气大振,奋力搏杀,可烈风军也毫不示弱,竟然波浪般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似乎他们并没有任何伤亡似的,
本不把场战上数千具冰冷的尸体放在眼里。
两个团以雷霆万钧之势投⼊了场战并发动了猛攻,一块农田成了双方争夺最
烈的地方,按照⽩凌事后的报告:“阵亡者成排地躺着,正像几分钟前他们曾摆好的队列那样。命运之神从未让我目睹一个比这更加⾎腥凄惨的场战”很多参战士兵后来回忆这次战役时,都认为这是他们经历的最惨烈的战斗。烈风士兵像着了魔一般,采取最勇敢、最拼命的行动,使得苏雪都觉得万分佩服,他们蜂拥着穿过这一片庄田,但是很快就在⾎海中崩溃了,
司马勘在紧急调用了一个团发起侧击后,迫使烈风军退出了这片农田。
李剑霜的一个团趁机越过农田发起了反击,但很快,数百人的伤亡让这个团几乎崩溃,被迫撤回休整,上午十时,苏雪的两个营及司马堪、李剑霜的各一个营联合越过了⽟米地,但是战斗中最大的灾难出现了,在他们的面前,突然出现烈风军的八个大队,在瞬间就伤亡了一千一百人,但是接下来,烈风军也承受到他们最大的灾难,一个步乒联队越过这片农田后,全联队遭遇了毁灭
的打击。
这块农田成了无主之地,一个烈风士兵后来回忆,那里尸横遍野,人们走过去时
本就踩不到地面,双方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烈风军无功而返,向后撤退。
但是第二天,一个师团的烈风新锐队部在侧翼出现了,伤亡惨重的柳军有鉴于被合围的危险,抢在烈风军之前放弃了河间县城,带着全部装备、伤员和俘虏退到了二线。
第三次河北会战结束,烈风军宣称他们获得全胜,但这是何等的惨剧。几乎所有的参战中队都遭遇到了毁灭牲的伤亡,联队和旅团的伤亡一般都在半数以上。
在两天之內,烈风军和柳军分别付出的一万二千人和一万八千人的伤亡,此外各有数十人被俘,烈风军的阵亡人数甚至达到了五千四百人,而柳军的阵亡人数也达到恐怖的三千八百人,此外双方还各有五千兵员受了致命伤。
柳镜晓在得到伤亡上数字之后,不噤感叹道:“如果有地狱的话,我现在便是在地狱之中…”
要知道参战的三个师都是他最精锐的嫡系队部,两天之內就伤亡如此惨重,最后还被迫放弃了河间县城,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柳镜晓都如此说,何况是宣称胜利的烈风一方,原本组建用于沧州作战的十一军估计伤亡了五分之一的兵力,步兵上的伤亡更大一些,雪花一样的电报飞向了陆军省。
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沧州方面的十一军立即被升格为第六方面军,第六方面军除下辖十一军和第十三军外,还直辖两个师团和三个混成旅团。
为了增強第六方面军的兵力,烈风人进行了一次紧急动员,这一次动员最受军事历史爱好者关注的便是特设师团的组建,柳军轻蔑地称这些队部——软脚蟹。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