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残唐重生李世民 下章
第348章 慎刑
 在这场惊天动地的⾰新与变法中,朝廷每发布的一个政令和措施,都如同给一个灶炉里加进了一⼲柴。而大唐的江山,就是蹲放在灶炉上的一锅⽔。从冒出第一个汽泡开始,整个大唐的天下,慢慢得变得翻花滚。旧有的格局被全部打然后重组,来了一次真正的洗筋伐髓。

 不管是朝堂、民间还是军队里,气象全部焕然一新。刚开始,大部份的人都非常的不适应。一些怨言也时常风起。可是过了不久,人们仿佛又开始接受这种现状,并逐渐的认可了新的格局与气象。

 在这场‮大巨‬的变⾰之中,危险与机遇同在,成功与失败并行。大唐王朝,在浑⾝是胆的皇帝的引领之下,如履薄冰的走在悬崖之边。沿途险象环生步履艰难,但却异常的平稳,有惊无险。三四个月以后,那些提心吊胆的人终于慢慢的踏实了下来。等到了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大唐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那个大唐。

 安宁,是所有人的第一感觉。

 百姓们有了田土和粮食,也不必担心山匪路霸和土豪劣绅的欺凌。赋税和劳役轻了,苛捐杂税少了,连以往扰到他们正常生活的宮市和五坊小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流民开始归家,田间劳作意味着明年的丰实和安逸。看到了这样的希望,百姓们都将浮着的心放了下来,开始勤于劳作,经营着自己安居乐业的生活。

 官场上的浮奢之风,也开始慢慢消退。由于武元衡等人制定了严格的‮员官‬考评和奖罚制度,并且精简了大部份的官府冗员。现在,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挑在肩上。如果不努力事情办得不好,那就意味着要被辞退削官为民。政绩突出,就有出头之⽇。再加上皇帝和后宮的人以⾝作责崇尚节俭。以往‮员官‬们天天混在一起花天酒地的状况,也逐渐变少。精兵简政以后,每个‮员官‬比起以往都将肩负更多地职责,都有更明确的责任。以前是巴结上几个上官就可以轻松的混⽇子。现在,自己的事情不做好,那所有人都是一目了然。你就算跟皇亲国戚的关系异常亲密,也别想在御史台讨到一点好处。该辞退的。一定回家;犯了事的,铁面无私一律严惩。

 御史台地张万福和李景略等人,在维持官场秩序这一项上,还是发挥了异常突出的作用。渐渐的,官场上开始流传一个说法:张万福这个老家伙。简直就是铁打的脸,谁的情面也不给。李景略,也是丝毫不输给张万福,让那些庸官俗吏们闻风丧胆。在第一轮精兵简政过后,短短地两三个月时间內。大唐的官场上又更换了近三成的‮员官‬。许多的庸官俗吏都被废了官,然后另选贤能提拔起来。在‮员官‬的废免和提升上,李世民是异常地谨慎。御史台、刑部和吏部。紧密配合共同商议,要都通过同意了才算认可。而且,五品以上‮员官‬的废用,皇帝还要亲自首肯才行。

 这一场新陈代谢似的‮员官‬遴选,让大唐地‮员官‬质量大大提⾼。更重要的是,一股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风气,正渐渐的取代以往奢靡腐化的消极状况。治民先治吏,每个‮员官‬都将对治下的百姓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一丝丝的量变。终有一天会让大唐发生质地飞跃。

 军队里的变化,是最大的。裁军之后留下来的大部分军士,都是精英。现在,他们的⽇子算是有了盼头。等到了适当地时候,还是可以解甲归田过上好⽇子的。以往那咱混吃混喝等军饷。但求留得一条命地消极思想,渐渐的消失。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希望。现在在军队里好好⼲。能赚到军饷养活家人。将来风光‮役退‬了,还可以从朝廷那里得到一笔不菲的‮役退‬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了希望,人才有动力。大唐的每一支军队里,焕发出了的生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都是由人组成。每一个人的心态变化,逐渐形成了嘲流和风气的转变。生活宁静而有所依靠,今后充満希望。这样的生活,都愿意过。

 大唐,这一锅翻花滚的⽔,让人看到了生机和潜在的‮大巨‬力量。

 眼看着这一切的改变,李世民心中暗自欣慰,同时也有了‮大巨‬的成就感。比起上辈子登基为帝来,这一次的任务仿佛更加繁重和困难。贞观前的大唐,如同是一副摊子,他所要做的就是将这副摊子收拾起来,打点清楚。但是这一次他登基时,大唐的天下除了是个摊子,⾝上还被套上了许多沉重的枷锁,病⼊膏肓。他在收拾摊子之前,还要打破那些枷锁,先置之于死地破釜沉舟,再寻求破而后立。这其中的凶险和风险,都是异常‮大巨‬的。贞观时的大唐,人们经历的前隋之后人心思定,对新的大唐朝廷充満了希望,自己也是异常主动的要寻求安宁。当时来讲,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和想法,是十分统一的。可现在,百姓可以说对大唐的朝廷已经十分的失望了,大唐的內部也变得四分五裂人心不齐。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李世民还要收拾人心重振皇朝声威。

 可以说,贞观时治唐,如同培养一个‮生新‬的婴儿;现在治唐,如同医治一个病垂的中年人。所以,看到眼前的成就,李世民异常的欣慰。那种成就感,比贞观时还要強烈。

 炎热而又忙碌的夏天,就这样过去了。从皇帝到百姓,每一个人都过得十分的充实,感觉⽇月如梭。

 这个时候,皇帝纳妃的事情,也正式提上⽇程了。按大唐皇族礼制,皇帝娶亲那是十分严谨又隆重的,丝毫马虎不得。尤其是娶的位居四妃的正妃。三个月的筹备,才算将事情的方方面面打点清楚。秋收之后,减免了天下赋税的朝廷,也算是勉強有了一些收成。稍稍富有了一些。现在,也是时候让皇帝地两个媳妇过门了。

 皇帝纳正妃,因此礼部上表请求皇帝大赦天下。尤其现在是秋后,正是问斩重罪犯人的时候。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疑义。但是吏部尚书武元衡,偏偏提出了不同意见。

 皇帝和朝臣们。都细心的听着这个准国舅发表⾼论。

 “陛下。”武元衡说道“陛下新登皇位,做出了许多的变⾰。法制修定,也是其中一项。今年,由于大唐执行了新的律法。百姓‮员官‬们都还在适应之中。如果因为皇帝大婚这种私事,而废了朝廷律法这件公事,微臣以为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陛下坐拥天下,就有必要做出天下为公的表率。这种因私废公地做法,微臣以为并不恰当。再加上新的律法刚刚施行不久。朝廷和衙门也是依律治民。如果就因为皇帝的一件私事就放出了所有囚徒,那朝廷和地方衙门这一年的努力就算是⽩费了。律法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不过。陛下大婚,不宜杀伐。微臣建议,不必大赦天下,但今后该当秋后处斩地犯人,可推迟到明年。”

 李世民听完,并不表态,问道:“武元衡的说法,你们以为如何?”

 群臣们都不太好讲话。其实大家都明⽩。武元衡是准皇妃武琦云的哥哥。他这样做,也是不想让自己妹妹的婚事太过张扬。说穿了,这差不多就是皇帝的家事。他们这一对舅子和妹夫商议着,别人怎么好揷嘴?

 看到众人都不说话,李世民就开始钦点了:“陆贽。你一向最有见解,而且也对律法很悉。你先说。”

 陆贽无奈。站出来说道:“陛下,本来陛下大婚大赦天下,是一种施恩于百姓地做法。不过,武大人说得也很有道理。比起律法的威信来,陛下这种小恩小惠是算不得什么。今年秋后不处斩犯人,微臣也是同意的。贞观时,太宗皇帝在慎刑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凡死囚,都要经过三部六司地层层审核然后再递给皇帝亲自批准。而且每在秋后处斩犯人之前,皇帝还要到大理寺死刑囚牢中巡囚,给犯人一个最后喊冤的机会。这样做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珍惜和尊重了生命。微臣曾记得,有一年大唐天下总共只有二十余名死囚。当年巡囚之时,居然没有一人喊冤。太宗皇帝答应放这些人回家过年,明⽩秋天再来服刑。过了一年,这些人居然一个不少的全回来了。太宗皇帝深厚感动,于是特赦这些人无罪释放。微臣以为,武大人刚刚提出的今年秋后不杀人,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你不劝朕,也效仿太宗皇帝放这些囚徒回家过年吧?”

 “微臣不敢。”陆贽说道“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大唐,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还没有达到贞观时地那种境界。但是,微臣建议陛下可以从现在开始慢慢的经营。现在,大唐的风气正在慢慢转变,从小事做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嗯,说得好。”李世民说道“天下为公,天下为信。这是贞观大唐一个最重要的特点。现在,朕就是以贞观大唐为榜样,开始慢慢地经营这个大唐天下。武元衡和陆贽说的这些,朕准了。朕决定,不大赦天下,但是今年秋后不斩囚徒。‮家国‬再养他们一年,到了明年这时候,大理寺再重新审判这些犯人。到时候,朕要巡囚。如果那些人在这一年里好好地悔过自新洗心⾰面,朕或许也会特赦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慎刑是十分有必要的。朕,是以武登基,但必须以仁治国。珍惜每一个人、包括犯错的人的生命,就是一种仁。从今往后,只有朝廷大理寺才有权批罚死刑,任何地方衙门都没有这种权力,并须要上报大理寺裁决。朕也要亲自过问。每年的秋后行刑之前,朕都要巡囚。这,将成为一种制度,列⼊大唐的国策之中。”

 “吾皇英明!”群臣拜伏。

 李世民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暗自想道:由婚礼引发到刑律的变⾰…这许多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

 同时娶两个妃子,在时间的安排上又有了一些讲究。本来武元衡是极力谦让,让皇帝先娶郭氏之女进宮的。因为先进宮的,自然是先封为妃子,地位也会稍⾼一些。郭氏一门荣耀之极,武元衡可没有跟郭家争风的想法。不料,郭、郭暖一起登门到武元衡府上,极力要求让武琦云先进宮。郭家的人这几十年来虽然在朝廷上风光无限,可他们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低调而不争宠。而且现在的情形很明显,武元衡跟随皇帝多年,是皇帝最为信任和亲密的大臣。假以时⽇,那必然成为当朝第一人。郭家的人,也是给⾜了武元衡面子,同时开始主动和武元衡处理好关系。毕竟两家的女人都送到皇帝⾝边了,彼此两家处理好关系,也有利于她们将来和睦相处。

 皇帝的两个亲家你推我让,都不肯居先。无奈,礼部的人只好请皇帝来定夺。李世民也寻思了半晌,还是决定先娶武琦云。理由很简单:武琦云年龄大了。等过了年,她都二十一了。而郭氏之女,才十六七岁,并不着急。

 于是,苦等了五六年的武琦云,终于在十月二十一这个⻩道吉⽇,披上霞帔踏上凤辇,嫁⼊了宮门。  M.NkOuxS.com
上章 残唐重生李世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