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帝内经 下章
第五十五篇 长刺节论
  题解

 
 长,即广的意思;刺,针刺;节,法度。本篇广泛地论述各种疾病的针刺法度,所以篇名为“长刺节论”篇中讨论了头痛、寒热、痈肿、疝、积、痹、狂、麻风等病的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

 原文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三卷。①②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 ,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及皮,皮者道也。③④⑤⑥刺 ,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 ,刺大藏 ,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 ,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⑦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 ,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原,据《甲乙》卷十一第二校语补)止。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一刺,百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为故,汗出百,刺骨髓,汗出百,凡二百,须眉生而止针。

 注释

 
 ①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②道;道路。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③刺:新校正云:“…此刺疑是刺也”

 ④专:通“传”

 ⑤大藏:马莳注:“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⑥藏会:背部俞,是脏气聚会之处。

 ⑦皮骨盾: 《太素》作“腹齐”杨上善注:“故小肠有积,刺于齐腹,下至少腹。”是腹齐当乙作“齐腹”

 译文

 
 高明的针灸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听病人诉说病在头部,头痛得非常厉害,于是便进行针刺,当针刺到骨时,头痛就停止了,而且并没有伤损骨皮肤,皮肤是针刺出入的道路。刺的方法是中间直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四傍各刺一针,用这种针刺方法治疗寒热病变。如果寒热气向里深入传变,就当针刺五脏,气内传接近五脏时,就当针刺背部五脏的俞近五脏针刺脏俞的理由,因为这些地方是脏气会聚之处。待腹中寒热气清除后再停针。大凡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针孔少少的出点血为好。治疗痈肿病,直接在痈肿上进行针刺,根据痈肿的深浅大小而刺,针刺大的痈肿,让它出血稍多一点,小的痈肿,当针刺深一点,但都以正直而刺为准则。病人少腹部生有积块,可针刺齐腹以下至少腹部的位,再针刺第四椎侠脊两傍的位,还可针刺两髂骨后居?以及季胁间的京门,引导腹中热气向下行,病就会痊愈。病在小腹部,表现为腹痛,大小便不通利,病名叫疝气。遇到寒冷于是腹痛加重,大腿内侧发凉。治疗时可在及踝骨之间取针刺,针刺后再行艾灸,待小腹部发热,病就会好了。筋的病变,表现为筋脉挛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名叫筋痹。治疗时以针刺筋为准则,可在肌相接处针刺,但不要刺伤了骨,针刺后筋发热,表明病可痊愈,即停止针刺。肌肤的病变,肌、皮肤都出现疼痛,名叫肌痹,这个病,是感受了寒气所形成的,治疗时,当针刺大、小分间,多刺几针,而且应当针刺深一点,以针处发热为准则,但不要伤到筋骨,若伤到筋骨,寒发作,将出现其它病变,待分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骨的病变,表现为骨沉重不能举动,病人感觉骨髓中酸痛,寒冷深达到骨。治疗时应当深刺,以不伤脉为准则,待大小分及骨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 经的病变,大小肌出现时寒时热,病名叫狂。治疗时可用泻法泻其实,留意观察,大小肌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这个病刚产生的时候,每年发作一次,若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每月发作一次,若还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每月发作四、五次,于是转变成癫证。治疗时可针刺大小分,如果没有寒象,当用针刺调补,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感受风致病,表现为时寒时热,发热时汗出,一发作数次。治疗时先针刺分的络脉,若仍然汗出,时寒时热,三针刺一次,针刺一百天,病将痊愈。患麻风病,骨节沉重,胡子、眉毛落,病名叫麻风。治疗时先针刺肌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一百天。如此一共治疗二百天,胡子、眉毛重新生长时,停止针刺。  m.nKouXs.Com
上章 黄帝内经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