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帝内经 下章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
  本篇要点:

 本篇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对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象、‮物药‬味、饮食宜忌等进行分类归纳。

 原文与译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味酸、辛、苦、咸、甘所入的分别是肝、肺、心、肾、脾。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泛溢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所并: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之气相并所发生的疾病:气并与心则喜,气并于肺则悲,气并于肝则忧,气并于脾则畏,气并于肾则恐。这就是所说的五并,都是由于五脏乘虚相并所致。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所恶:心怕热,肺怕寒,肝怕风,脾怕,肾怕燥,这就是五恶。

 五脏化: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

 五脏化生的体:心之化为汗,肺之化为涕,肝之化为泪,脾之化为涎,肾之化为唾。这是五脏化生的五

 五味所: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无令多食。

 五味所:辛味走气,气病不可多食辛味;咸味走血,血病不可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骨病不可多食苦味;甜味走病不可多食甜味;酸味走筋,筋病不可多食酸味。这就是五味的忌,不可使之多食。

 五病所发:病发于骨,病发于血,病发于病发于冬;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种病的发生:病发生于骨,病发生于血,病发生于,养病发生于冬,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五入于则狂,入于则痹;搏则为巅疾,搏则为瘖;入之则静,出之则怒。是为五

 五入于分,则偏盛,而发为痹病;搏于气受伤,而发为癫疾;搏于侧则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而入于,则从而为静;而出于,则从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

 五所见: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出之,病善怒不治。是谓五,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克贼之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五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肾主骨。这就是五脏所主的部位。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气:如久视则劳于气而伤血,久卧则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久立则劳于肾及、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五脏应四时的脉象:肝脏应,端直而长,其脉象弦;心脉应夏,来盛去衰,其脉象钩;脾旺于长夏,其脉弱,随长夏而更代;肺脉应秋,轻虚而浮,其脉象;肾脉应冬,其脉沉坚象石。这就是所谓的应于四时的五脏平脉。  m.nKOuXs.Com
上章 黄帝内经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