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无奈与悲哀
希腊神话里,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斯出了一个谜语:“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以此询问每一个过路人,如果答不上来,就会被它吃掉,很多人因此丢掉了性命。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找到了谜底,说是“人”他解释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个娇
的婴儿,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青壮年时期,用两条腿走路;及至晚年,已是老迈无力,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为第三条腿。”斯芬克斯之谜,描述了人的生命由出生、成长到衰老的过程,婴儿时期,虽四肢爬行,却充满希望;青壮年时期,两腿行走,充满了乐趣;到了晚年,步履蹒跚,借助拐杖,犹如夕阳西下。无独有偶,李白也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天,他说道:“朝如青丝暮成雪”无论何种比喻,都概括了人生的短暂,到了老年,就行动不便了,只有靠拐杖行走了。汉桓宽《盐铁论》有云:“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役力。”看来人一旦用上拐杖,便是体力不支,进入老年了。
生命的老去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谁都逃不过这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步入老年,首先表现出来的身心的变化,力衰了、眼花了,拄着拐杖,在生命的黄昏里,悲凉、孤寂的打发着余
。青年时代的诸多理想,修齐治平的往昔志愿,只能遗憾的放弃,甚至面对美女,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谓“英雄末路”大概就是如此吧?邻家有一老者,年轻时也是个刚强的汉子,
板
直、声音洪亮,常常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退休以后,
见苍老,先是青丝泛白,再就是步履蹒跚了,其老态
胜一
。某
,童年好友来访,看着当年的玩伴如此的苍老,俩人唏嘘不已,客问:“可好?”答:“老了,不行了。”客说:“管他呐,过一
,少一
。”老者点点头,指着儿女准备的寿衣说:“忙了一辈子就落了这套东西,不定哪一会就要穿上哩。”如此悲凉的心态,旁观者真不知何以劝解。美国两任总统里
先生,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领导者,风度
人、魅力四
,其在任期间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世界的格局,然而,退休以后,也只能毫无意义的、孤独的打发余
,我们无法揣测里
生命最后几年的思想,但是,其患上老年痴呆以后,犹如一具行尸走
,实在是让人感觉生命的无奈。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
经沧桑的老人,扶着拐杖,依着墙
,借助太阳的温暖,无
无求,默默的挨着时光。我们不知道老者在想什么?但是他显然已经没有了年轻人的活力,没有了壮年人勇力,甚至连****也消失了。世界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他们茫然的看着人间。
人一旦进入老年,首先面对的就是死亡,《礼记》里关于老人养老送终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六十岁老人以年为单位准备;七十岁以季;八十岁以月;九十岁则要以
计算,天天预备着。民谚也有许多说法:年纪活到六十三,棺材沿上往里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由此可见,一旦步入老年,死亡随时会降临到头上。仔细想想,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即使有着火一样的
情、山一般的抱负,但是,衰老的生命已经不允许他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了,他所能做的,只能是任凭生命一天天的枯竭。在生命不多的时
里,等待的是死亡的来临,该是怎样悲哀的事情?《庄子·田子方》有云:“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在说这句话时,把死亡当作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其实人在等待死亡的时候,心已经早早的死去了,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只能是悲哀和无奈。所以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这句话时,一定有了一把年纪,看着昼夜不息的
水,忽然有了人生有涯、时光短暂的强烈感受,或许在那一刻,这位伟大的圣人,曾有过对衰老、死亡的恐惧,对青春、生命的眷恋。白石老人有一枚闲章,印文曰:“痴想以绳系
”白石乃一代丹青大师,经历丰富,竟然有如此的感叹,想必步入老年后,深感岁月易失,颇具童趣的想系住太阳,停下岁月的脚步。尽管童心盎然,却也不乏几多酸楚。
人类的早期,曾经有过弃老的风习。弃老也就是抛弃老人,民间又有“花甲葬”、“六十还仓”的俗称。这种风习的大体情形是,老人长到六十花甲的时候,一律都要处死,或活埋、或是垒入墙中、或是送进山
任其自然冻饿而死,这种弃杀老人的风习,人类学家给予了充分的解释,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缺乏,老人丧失了向大自然索取现成食物的健壮体魄后,变成了集体的累赘。而杀死和遗弃到成了老人最好的选择,而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行为。这种死于亲近的人的手中,在老人们看来是他们遇到的灾难中最小的灾难了。尽管此种说法颇具说服
,但我们不难看出,人一旦进入老年,他对社会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即使在现在,老人的生存状态已经大大改观,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然而,世界毕竟是年轻人的,一旦老去,就不得不离开他们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舞台,他们年轻时设想的诸多目标和追求,只有无奈的放弃。看着别人在他熟悉的舞台跳跃,心中该是何等的悲哀?尽管衣食无忧,他们仍然有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感觉,空落落的心头便过早的死去了,于是,他们只能依着墙
,等着
体的死亡。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可以傲视天地宇宙,但在面对生命老去的时候,便显得无能为力了。人生有涯,时光短暂,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于是,就有了对衰老、死亡的恐惧,对青春、生命的眷念。曹孟德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
。去
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短暂的人生,也只能借酒消愁了。虽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只是饮着美酒“歌以咏志”罢了,再也不可能象年轻的英雄那样,上马挥刀、下马舞剑了。
人一旦步入老年,就是慢慢走向死亡的过程,生命的老去、死亡的到来,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于是,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们陷入了无限的痛苦和忧虑之中,眼睁睁的看着如白驹过隙的短暂人生,只能无奈的感叹和痛苦的悲哀,由此便形成了敏锐的岁月感,在寄托着人类精神的诸多的诗文里,无不
出生命的无奈。韩愈在《幽怀》里,有“但悲时易失,四序迭相侵”的句子,想必这位仁兄即将步入老年,不然何来如此浓烈的岁月身世之感?贾至也说:“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何来之恨?春天的脚步太快了,转眼之间便过去了,大概联想到人生,有了衰老的恐惧。****皇帝李煜《乌夜啼》里的句子,更是透
出苍凉之感:“林花谢了
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好端端的花木,又是风又是雨的,很是凄凉,生命大概也是如此吧?杜甫有首《可惜》,诗曰:“花飞有底意,老去愿
迟。可惜
娱地,都非少壮时。”虽不甚悲切,却也希望
的脚步慢些。也有豪
大气之人,不在意生命的暮年,
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是,毕竟是黄昏了,
头一落山,就是无尽的黑暗,能好到那里去呢?虽然赞美夕阳,也明白来
不多了。无庸置疑,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在死亡来临之前,人的心灵都要经历一番痛苦的折磨,柱着拐杖,看着少年郎无忧无虑;看着青年人意气风发;看着壮年人挥刀拼杀,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只能做一个默默无语的看客,任凭无奈和悲哀折磨着枯竭的生命。
2006-7-12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