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溟文集 下章
哦,家乡的小镇
 西坝是我家乡的一个小镇。小的时候觉得西坝很遥远,隔着波涛汹涌的岷江,在天尽头黛的山峦下。夕阳西下时,它罩在一片锦绣里,我常盯着晚霞呆想,不知那片彩云下,住着什么样的神仙。

 西坝,一直小有名气,不是凭豆腐,也不是凭桫椤(恐龙的食物,有活化石之称),而是民间盛传刘伯承曾在西坝一乡绅家养过伤,解放后,那乡绅本该被镇,因为保刘伯承有功,留下了一条性命。因区志里并无记载,是不是确有其事,无从考证。西坝豆腐出名时,也就有了一个说法——当年刘伯承养伤时,最喜吃西坝豆腐。

 第一次去西坝,我12岁。那时没有公车到西坝渡口,甚至连柏油路也没有。在初夏的早晨,母亲带着我,在翠竹和菜地间穿梭了1个多小时,才横穿了竹滩。当我们站到岷江边上时,我的腿早已走软了。河边有许多等船的人,要过河去赶集。河,好宽好宽,河面有一只机动船正从对岸驶来,船头神气地,船尾白涛涛,那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机动船航行。河的对岸,青山葱茏,炊烟袅袅。

 候船的人很多,三个五个一堆,散落在河边的青草地上。当船靠岸时,人群一下都涌到了码头。待下船的人上了岸,人们迫不及待地一拥而上,争着挤上船和码头间的窄窄跳板。场面很是混乱,难免有人被踩着脚跟或扯着衣角,在“快走,快走!”的催促声中,还夹杂着一些乡野间的话。母亲不急不忙地站在人群外,我呢,生怕船开走了,不停地叫:“走啊,妈妈,一会儿船该要开了。”母亲拗不过我,拉着我,在箩筐、背篼中挤上了船。

 我紧挨着母亲,小心眼里,很想去看看船尾的白,可除了落脚的地方,一动也不能动,只好作罢。四周的人高声地喧哗着,加上船上机器的轰鸣,真叫耳朵受罪。几个叶子烟的老大爷,居然在人中,拿出尺把长的烟杆,吧嗒吧嗒地过起瘾来。叶子烟的味道辛辣呛人,四周的人大声地咳着,抗议着,那些烟鬼充耳不闻,不紧不慢地完最后一口,用烟杆敲敲背篼边沿,把烟灰尽数抖落,收起。

 岸边是一排木质的吊脚楼,很是喧闹,大约是茶馆,走上去一看,果然是。门口是茶馆和饭馆专用的多眼灶,上面放有十几个“黑婆”(被烟熏得全身发黑的开水壶),拴着黑围的堂倌看看这个,盯盯那个,手忙脚地提了这壶,又去提那壶。茶馆里人声鼎沸,那些男人们,围着十几张歪歪斜斜的茶桌,坐在竹椅上,喝着褐色的茶水,高声大气地摆龙门阵。茶馆里有几个穿着偏衫大褂,着黑头帕的老人,我不由得多看了几眼。他们的神色和周围的人有明显的不同,眉宇间有点书香味道,母亲说,他们可能是解放前读过私塾的乡绅。我不免呆想,不知这些乡绅里,有没有当年保过刘伯承的那位。茶馆里,没有女人,也不知谁的规矩,女人不进茶馆。

 走上西坝镇的主街,街边是青一的穿逗结构的木板房,脚下是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古香古。赶场天,街变成了集市,边上摆满了竹篼竹筐,里面是红红绿绿的蔬菜,鸡蛋鸭蛋,活蹦跳的鸭,还有大米、黄豆、豌豆、胡豆之类。在木板房中间,夹着供销社、国营饭店、国营理发店等等国营店。集市没有分类,很,中间甚至还夹杂着小人书摊。

 母亲带着我在人群里挤来拥去,不时停下来问问这,看看那,却什么也不买。好不容易,眼前豁然开朗了,进入我视野的是半圆形屋顶的川剧院,高高的门楣上顶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这是一座苏式建筑,在一群低矮木板房中间,显出一种大气。我从来不否定中国古式建筑的传统美,但苏式建筑简洁的线条,也有另外一种美。

 那时候,西坝豆腐没有名气,但是到了西坝不吃西坝豆腐仍然是一种遗憾。可是,我执意不吃豆腐,豆腐的余味里一般有苦味。后来,我才知道,西坝豆腐之所以有名气,正是因为它的余味中没有苦味。我们母女吃的是面条,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傻得可以。

 第二次去西坝,相隔了10年。那是在春天里,我跟着单位的同志到西坝镇去出公差,同行的还有外单位的两个同志。

 去的前一天,我们和他们约好在渡口汇合。我们早上8:00骑自行车出发,沿着去渡口的土路横穿竹滩。远处的山峦在薄雾里朦胧着,东方一抹红霞,太阳从中出了半张绯红的脸,发出柔柔的光,暖暖地照在背上。西边的天,瓦蓝瓦蓝,难得的一个晴好天气。我们在一片黄的油菜花中穿行,鸟儿在翠竹丛中,婉转地唱着歌儿,成群的蜜蜂在油菜花上盘旋。空气里着花香和新翻的泥土气息,很清新。花间的菜地里,早起的农民在劳作,有的拨草、有的施肥、有的翻土。黑黝黝的细土,给他们搞弄得整整齐齐,清清,我从心底里叹到:坝上的农民种菜,简直像绣花。快到渡口的拐弯处,有一片灿烂烂的桃花,映红了蓝蓝的天,像彩云飘进了人间。

 我轻快地踩着自行车,眼睛贪图地看着美景,该转弯时,没有注意,直往路边菜地里冲。幸亏骑车的技术还不错,及时跳车,化险为夷,救自己于车倒之前。那个同志是个刚从凉山里调出来的老同志,不熟悉路况,一直慢我一个车位,我跳车,他只好急刹车。

 到了西坝渡口,另外两人正悠闲地坐在青草地上云吐雾,股下垫着公文包。看见我们,笑道:“怎么那么慢?你们在学外国人骑车民俗游吗?”竹滩有一条对外的民俗旅游线,供导游带着外来旅游者骑着自行车品尝民风民俗,也小有名气。我看看船还在对岸,先停好自行车,说:“是哦,顾着看景儿,差点冲菜地里去了。”众人一阵大笑。

 西坝镇在一片青灰瓦屋中,涌出了几幢红砖楼房,川剧院不再是全镇的制高点。茶馆依旧闹热,临街的民屋多成了商店。五花八门的名字,各式各样的招牌,什么陈幺妹豆腐脑店,顺江饭馆,李老七茶馆之类。那天不赶集,街边没有卖菜的摊子,有专门的菜市。听说赶集天,街,仍旧是集市。我一路走,一路瞧,居然没有看见供销社。

 中午,在镇上吃伙食团,他们特地从三八饭店端来了几份豆腐,有熊掌豆腐、麻辣豆腐、雪花豆腐、灯笼豆腐等,听说灯笼豆腐制作十分烦琐,往豆腐里攘很花时间,是前一天预订的。因为我不爱吃豆腐,实在没有吃出个滋味,不过,几样菜的色彩很好,特别是麻辣豆腐红红的汁水和雪花豆腐白酥酥的颜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饭后,我独自溜出去逛街。街上很冷清,到底是乡场,刚过午,店面就开始打烊。店主收着摊子,上着门板,见我走过,停下手来,好奇地打量我。这个时间,在乡镇上,一般没有外乡人,走来一个陌生人,自然要多看上几眼。我沿了石板路,悠闲地踱着,寻找着西坝旧时模样。唉,可惜啊,许多临街的民居拆掉了古香古的木制雕花门窗,改成了红砖墙或索成了铺面,街道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只有脚下的石板路还能发出清脆的脚步声,让人忆起小镇昔日的美丽。

 我不识得路,东一逛西一转,竟然转出了主街道。远远地看见,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边,有一株高大的古榕树,那树冠足以覆盖一个篮球场。我奔过去,一看,原来这里有所学校,那树长在围墙里,竟要十几人才能合围。春天的榕树,正在发新叶,婆娑的枝桠上打满芽苞。那长长、尖尖的芽苞,像无数做着梦的小天使。只要几场雨,这些小天使就会展开绿色的翅膀,俏生生地在枝桠上舞蹈,榕树也就绿荫蔽了。

 回到镇政府,他们几个正在听镇长介绍西坝镇的基本情况。西坝镇是个农业大镇,主产水稻、蔬菜、由于有山区,也产水果。镇长谈到,在坝区生姜和西瓜的种植很有发展前途。没有人提到豆腐、桫椤,显然没有把旅游业列入西坝的发展规划中。

 时光又失了10年,为了公务,再去西坝。

 通往西坝的路早是双车道的柏油路了,交通工具也变成了桑塔那2000。隔着车窗,往外看,益扩张的城市,挤走了菜地、桃林。特别是在西坝渡口,新建了许多工厂,包括污染十分严重的皮革厂和化工厂。河滩,被采沙船挖得大坑小洼。河边的青草地上,盖起了各式的鱼火锅店,青草们在它们的隙间艰难地生存。

 我们过河不再走以前的轮渡,而是过汽车渡口,喧闹的船舱也离我远去了。每当我站在汽车轮渡上,望着不远处的轮船在江水中行驶,总要想起已经去世的母亲,不慌不忙地站在人群外的那种娴静,这是我身上至今缺少的东西。

 我陪着市电视台的记者取外景,来到了以前的西坝主街(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坝镇另辟了新街道作为主街)。青石板路,然无存,被改造成了水泥街面。没有了青石板路,没有了古香古的房屋,我快不认识这个西坝了。好不容易发现一家茶馆,木制的门窗大致保留着20年前的风味,他们决定要取这个外景。摄像机一取镜,里面竟有好几桌麻将。于是清场,店主倒没有什么意见,毕竟免费为他宣传呢,可打麻将的人不高兴了。几个妇女高声大气地说:“打个麻将都打不安逸,你咋个在做生意嘛?”唉,退过去20年,女人连茶馆都不进的啊,现在怎么了?也许我们身上都少一点那种娴静。

 我们不断地发掘和创造着,也不断地毁坏和丢失着。还有多少东西供我们毁坏和丢失呢?诸如古镇的风韵和上辈的娴静…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西坝镇已经把旅游业列入了发展规划,开发出了西坝豆腐、凉水井纯净水、西坝米酒、西坝生姜、西坝西瓜、桫椤峡谷等等与旅游业相关的品牌,知名度一天天上升。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忆起20年前的小镇古韵,着力恢复起来。  M.NkOUxS.com
上章 阿溟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