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天竺之殇(二)
关于中美在联合拔除印度核牙齿的问题之上,后世的学者们曾有过众多的猜测和评论。国中方面的历史学家口径基本上比较一致。“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在2008年的对印战争之中达到了一个顶点,国美总统—迈克。李先生可以说是21世纪国美历任总统之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一个,续罗斯福和尼克松之后,迈克。李总统再度清楚认识到国中是维持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及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果中美之间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可以继续保持下去的,那么21世纪人类后来所面临的诸多悲剧本本可以避免…。”在一本名为《论21世纪中美关系》的学术论文集中国中
民人大学际国关系学院教授—陈天寿博士如此的写到。
但是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这场多少有些这次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联合行动颇多争议。被称为“21世纪的汤因比”的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沙马便在他的著作—《今天的历史》之中便这样的写到:“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候里,印度都一直是亚洲、乃至整个第三世界家国
主民、自由的楷模,但是在21世纪初页,面对⽇益严峻的资源和粮食危机,拥有众多人口庒力的以少壮军人为代表的印度军府政开始走上了一条法西斯的军国主义,在发动对其邻国—孟加拉的略侵战争的同时,印度军府政还利用其所拥有的核力量威胁该地区的其他邻国…,在核战危机⽇益严重的情况之下,作为印度核武器的主要瞄准对象—国中不得不向主民世界的主导力量—国美寻求援助,并制定了全面解除印度核武装的计划。”作为西方主流历史学家沙马的记述显得有些单薄,但至少客观。事实上更多
进的西方历史学者的种种奇怪论调在此后的数年里随着国中与西方关系的恶化而不断甚嚣尘上—“当时京北当局以如果遭遇印度核打击,竟发动全球核战争为要挟,迫使国美与其展开合作。”、“国美总统—迈克。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绥靖’主义者,在国中強大的军事庒力面前,他选择了牺牲印度策略,正是国美
府政在2008年的这种不作为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国中这条巨龙的崛起。”
虽然这些言论并不代表实真的历史,但至少说明了一个西方人普遍的心态—在解除印度核武装的问题上国中是最大的收益者,西方不过是出于一种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才最终选择加⼊解除印度核武装的行列之中的。尽管这些话语说得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大义凛然,但事实上首先提出通过多国联合行动来拔除印度核牙齿的恰恰不是中、美两国,而一直被认为在整场行动之中处于配角地位的英国。
谈起21世纪最初几年之中的英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早已淡出世界中心的欧洲那并
雨连绵的岛国、国美強势外
政策和对外军事⼲涉行动的应声虫和附庸走狗。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工业⾰命的曙光曾从这片
霾的土地之上升起,最终照耀全球,也很少人有还记得在接下来的近一百年的岁月之中,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大不列颠岛为起点,最终控制了比其本土大110倍的辽阔殖民地,号称“⽇不落帝国”
所有的辉煌都会有归于泯灭的一天,和那些曾经強横一时的帝国一样,建设在坚船利炮之上英国的霸权也已经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几乎致命的削弱和打击,随着庞大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的际国地位几乎在夜一之间从万众仰望的世界女王重重的从宝座之上摔了下来,成为由其昔⽇殖民地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霸主⾝后的女仆。正如英国历史上的一名著名外
官—尼古拉斯。亨德森爵士,在其退休的告别词《英国的衰落》中说:“今天我们不仅不再是世界強国,就是作为一个欧洲家国,也不是位居前列的了。”但是仅仅是因为如此,便相信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已经习惯了主导世界的英国人,会就此甘心于担任一个世界二流家国的话,那么就无疑是大错特错的了。至少作为英国世袭贵族势力的代表人—汉密尔顿公爵从来没有放弃过重塑大英帝国辉煌的梦想。
1998年11年24⽇,英国女王伊丽莎⽩二世驾临上院,宣布将剥夺759年贵族议员在上院的席位和表决权,以期达到宪制改⾰和上院主民化的目标。两个月后,府政公布了改⾰计划要点: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将在1999年的夏天失去在上院之中的席位。这次改⾰没有历史上常有的轰轰烈烈的场面,但作用不容低估。它废除了英国议会中延续了数百年的以世袭为传承纽带的政治特权制度,代之以非世袭的议员选任制。而在很少有人会想到提出将所有世袭贵族赶出议会的正是伊丽莎⽩女王⾝边被称为“英国王室最忠实的管家”、“嘉德骑士团团长”的汉密尔顿公爵。
在英国所有的贵族世家之中,汉密尔顿无疑是最具神秘⾊彩的一个,据说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追述中世纪十字军东征中“狮心王”理查和“失地王”约翰的时代。在大英帝国漫长的岁月之中这个始终处于一团
雾之中的家族并没有太多惊人的表现,这个家族没有出过帝国首相,没有出过海军大臣或陆军大臣,甚至连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都几乎没有机会担任。但是就这样一个命不见经传的家族实际上却始终活跃在大英帝国或许永远无法公开秘密战线之上。
第一次见到已经年逾七旬的第十二任汉密尔顿公爵之时,国美总统—迈克。李和国美
家国
全安事务助理霍华德。泰勒便对眼前这个素昧平生的老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但是在经过了无数次细心的回忆之后,霍华德。泰勒已经无法将这个老人与自己⽇常生活建立起丝毫的联系,直到他无意中在自己的钱包里取出一张面额为十美元的纸币之时,他意外的找到了谜底,这个来自英国的老人竟与位于十美元正面之上的国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有几份相似。这一意外的发现立刻引起了霍华德。泰勒的警觉,他第一时间向国美总统迈克。李汇报了他的发现。或许在很多人看来霍华德。泰勒的这种行为只能有神经质来形容,毕竟上帝造人无数,总难免会有些相似和仿佛,本⾝并没有太多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但是出于一个政治家敏感的嗅觉,霍华德。泰勒仍坚定的认为这绝非巧合。而随后来自国美
央中
报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机密档案迅速的证明,霍华德。泰勒的判断是对的。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国美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国美宪法》的起草人之一。作为国美建国初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立独战争时期,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担华盛顿将军的副官,被称作是华盛顿的“堪属无价之宝的参谋”1789年联邦府政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汉密尔顿随即被任命为第一任财政部长。他深得华盛顿的赏识与信任,是华盛顿府政决策圈內的核心人物,府政各项內外政策的制定都有他的参与和主导。他还是当时主宰政治舞台的政
——联邦
的领袖。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国美建国初期一位极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他在财政、外
、宪法等各领域都作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他提出的整顿财政与发展经济的纲领,不仅使国美从
本上结束了财政混
,而且为国美以后的经济发展规定了方向。可以说,他是国美财政事业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者。“如果说华盛顿的
格巩固了新府政,那么,使新府政得以顺利地行使其职能的,就是汉密尔顿的天才。”他是一位富有创造
的政治家,思维敏捷、勇于开拓。他的那些远见卓识的思想,对国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谁又能想到为如此之多的溢美之词包围之下的这位国美历史上几乎无可争议的伟人实际上竟是英国王室秘密报情机构“嘉德骑士团”负责人—汉密尔顿公爵之子,是英国府政派往国美
陆大军司令乔治。华盛顿⾝边的一名间谍。这一突如其来的事实真相对于国美总统迈克。李来说都无疑是晴天霹雳,在阅读绝密档案的过程之中他一再提醒自己,这种栽赃诬陷的政治害迫在一个新兴家国的⾼层斗争中屡见不鲜。但是随着阅读的深⼊,迈克。李逐渐意识到这一切决非只是猜测。
首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是国美
立独运动之中少有的⾝份不明的外来者,切尔诺夫写道:“纵观国美的历史,汉密尔顿的成就没有哪位移民能望其项背。”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据他自己所说他是个私生子。⽗亲詹姆斯。汉密尔顿是一个苏格兰农场主的第二个儿子,⺟亲蕾切尔。福塞特是英法混⾎儿,胡格诺派教徒的后裔。她从第一任丈夫⾝边逃离,改嫁给詹姆斯。汉密尔顿。而自己的⽗亲于1765年抛
弃子,而在⺟亲又在1767年去世。当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一个儿孤的⾝份出现在纽约金氏学院之中“出⾝贫寒”的他竟迅速脫颖而出,写下一首流传一时的著名反英诗篇。这一切在当时看来无疑都是
动人心的奇迹,但是在迈克。李和霍华德。泰勒此刻读来却是一个谍报人员打⼊敌方组织內部的惯用伎俩。在娶了来自纽约最富有并且最具政坛影响力的家族的伊丽莎⽩•;斯凯勒后,汉密尔顿最终完成了从圈外人到圈內人的过程。
随着立独战争爆发后,汉密尔顿迅速成为了陆大军炮兵上尉。骁勇善战的汉密尔顿屡建奇功,迅速引起了华盛顿的注意,从而成为华盛顿的贴⾝副官。但是汉密尔顿的加⼊并没有给华盛顿带来太多的运气,在随后的战斗之中在英军的強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如果不是英军前线各指挥官之间互相制肘、缺乏协作,致使七千精锐之师被困萨拉托加的话,那么国美
立独运动很可能已经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了。最终萨拉托加的胜利,促使了英国的老对手法国于1778年3月宣布介⼊战争,国美
立独战争由此发展为英、法两強之间的际国战争。正是由于拥有32条战列舰的法国海军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英国人的海上优势,最终促成了决定
的约克镇之围。在拥有43门威力惊人的攻城重炮的法国特别远征军面前,英军国队的城防工事几乎脆弱不堪,在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即便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这个英国王室的皇牌间谍也难有所作为。
不过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任务并没有随着国美的立独地位最终确立而完结,相反大英帝国需要这位已经打⼊国美
府政核心的骑士,将这个年轻的家国引导向最为符合大英帝国利益的方向。按照英国王室的计划,新近诞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应该是一个央中集权的工业化家国,英国府政和汉密尔顿家族希望借助着央中集权,数十年之中在生新的国美社会之中能诞生出一批贵族和精英分子,这些贵族和精英最终会基于一个共同的民族和利益与英国重新走到一起。出于这样的考量,英国府政向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一切帮助。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迅速效仿英国在国美国內建立起了一整套工业、金融、军事体系。
不过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种种努力却遭到了国美第二任托马斯•;杰斐逊的质疑和反击,当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宣称“英国的府政是世界上最好的府政”之中。杰斐逊立即指出他是“君主主义者”并企图将英国式的贵族和君主制重新带回国美。两人的矛盾不断
化,而最终在国美最为神秘的报情部门“库柏环”的秘密调查之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间谍⾝份最终被杰斐逊所掌握,在杰斐逊的
迫之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最终倒在了政敌、杰斐逊的副总统亚伦•;伯尔的
口之下—那是一场还未开始便早已分出了胜负的决斗。按照决斗的规则,汉密尔顿先开
,但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发出的弹子离伯尔甚远。而伯尔却毫不手软,一
就命中了汉密尔顿的右
。
不过汉密尔顿也以他的死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虽然没有成为总统的他却成为了国美政治家和学者们尊崇的对象,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国美的开国功臣竟会是一个如假包换的英国间谍。“如果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真的是汉密尔顿公爵家族的一员的话,那么这个家族的能量看来的确是不容小觑啊!”合上厚重的报告之后迈克。李第一次倒昅了一口冷气,即便是老练的他,此刻也无法猜到对于印度汉密尔顿公爵家族又准备了些什么鬼蜮的伎俩。
“首先我们要将英国的贵族们从上议会之中解放出来。”在从国美首都华盛顿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秘密航班之上,坐在宽敞的机舱內汉密尔顿公爵若无其事的喝着昂贵的红茶向霍华德。泰勒讲述着自己的所有的计划。在“光荣⾰命”后的一个半世纪中,英国世袭贵族经历了空前的辉煌和荣耀。在王权衰落、议会选举制度仍然陈旧的条件下,他们全面控制了家国的各种政治权力,建立了典型的贵族寡头体制,形成英国历史上的“贵族时代”或“贵族世纪”虽然遭到了资产阶级和广大英国百姓的不断冲击,但是贵族们仍然控制着英国上议会的政治权利。“与其在一个小小岛国之上彼此争斗,不如放开
怀重新拥抱整个世界。”汉密尔顿公爵显然并没有背弃自己的阶级,相反他所要的正是拯救那些在英国本土已经趋于没落的贵族们。
“所有的投资都到了收取回报的时候了!”随着満头银发的汉密尔顿公爵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淡然的说出这一句看似平平无奇的话语,一个曾经一度气冲斗牛的发展中強国竟在转瞬之间便陷⼊了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或许在大多数印度人看来他们的祖国会陷⼊裂分不过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恐怖传说而已,但是这一切却在2008年3月24⽇成为了现实。
就盎格鲁—撒克逊人在19世纪服征世界的历史而言,美洲陆大那最终成长为大英帝国20世纪最忠实盟友和21世纪最可稳妥靠山的13块殖民地最早不过是为了转移国內那些拒绝服从英王钦定“英国国教”的宗教异端的流放之地。洲非
陆大的殖民地虽然为英国提供了无数的黑奴和贵金属,但是其这些蛮荒的土地却仅仅是大不列颠劫掠的猎场。辽阔的澳大利亚在19世纪不过是英国流放死囚的海中监狱。可以说如果没有在印度的殖民地就不会有“⽇不落帝国”的如⽇中天。
经过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服征,殖民化之后的印度成为了英国在19~20世纪全球力量最重要支柱。印度的面积是英伦诸岛的15倍。而且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在商业和军事方面对英国的都是无比关键的重要支持。从商业角度看,印度工人原是欧洲纺织工业的主要竞争者,现在被改造成欧洲廉价食品和原料的主要生产者。英国依仗其宗主国地位,对出口到印度的机器纺织品仅收2。5%的税,而对印度输往英国的纺织品所征收的从价税则⾼达75%;加之英国机器制品的成本低,印度手工产品无力与之竞争,因此印度从英国进口商品剧增。正是由于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印度原有制造业趋于崩溃:“不列颠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另一方面,由于粮食和原料出口
增,印度出现了国民经济农业化的倒退现象,棉花、茶叶、咖啡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经济结构发生极大变化。英国的工业化与印度的农业化几乎同期发生,二者相反相成,互为因果。
从军事角度看,由印度人组成了欧式殖民军队,在整个19世纪里他们频频出动,不仅在印度次陆大,甚至还到洲非和东亚等其他场战之上服役。用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这支军队成为了“维多利亚女王扩张主义这副天鹅绒手套里的铁拳,是工业资本主义际国化背后重要的強制力”虽然印度人在英军国队并非真正的主力,但是通过大量的征召印度士兵担任后勤和保障等岗位,英国可以从不多的适役男丁之中菗调出⾜够的人力远征海外。
在印度和英国全球世界力量的关系中,印度在财政方面的作用也同样重要。这不仅出于印度和其他殖民地一样承担着英国驻军的⾼额军费。而是由于印度货币的贬值,印度被迫接受臭名昭著的国內保护费,英格兰行银顺利控制印度的外汇储备,通过这些莫卧尔帝国数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财务,英国顺利的把印度变成了其金融霸权和商业霸权的支点。利用印度与英国之间的贸易额逆差,而与世界其他各国则为顺差,大英帝国借此保持与他国的收支平衡。如果没有印度对大英帝国收支平衡的大巨贡献,英国就不可能“利用海外投资的受益进一步对外投资”不可能“把从投资受益中获取的流动资本,返回到际国货币体系”而且印度货币储备“提供了大量可供调配的资金,英国的货币权威可以利用它来补充自己的储备,保持伦敦作用际国货币体系中心的地位”
如果说近代的⽇本将崛起成为世界
大国的希望寄托在控制国中之上的话,那么英国人则将它的大国之梦赋予在印度的⾝上。正如曾一度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所言:“只要我们仍然统治着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家国;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家国。”而更多的英国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并没有意识到印度对整个大英帝国的真正意思,他们只知道享受着从印度次陆大源源不断送来的粮食和红茶,同时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大英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
“往往只有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这句至理名言不仅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乃至对于一个家国来说也同样颇有意义。虽然英国人有句名言:“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但是如果可以用牺牲一个文化巨匠来
换这样一个完美的殖民地的话,那或许英国的大多数政治家会毫无犹豫的抛弃莎士比亚。当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之后,古老的大英帝国依旧骄傲的站立在胜利者的位置上,但是伤痕累累的大不列颠虽然取得了荣誉,但是却失掉了一个帝国。在短短20年里,拥有50多个殖民地家国的“⽇不落帝国”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岛屿而已。
在失去的诸多殖民地的过程之中,英国沿袭了实用主义的传统,以其特有的冷静与务实态度,将其沉重的包袱一个个地卸落,以期与相对衰落的国力和不断下降的国威相适应。英国人争先恐后地从各殖民地撤退,甚至“有时欧洲家国比殖民地的民族主义领袖更急于尽早给予殖民地立独”但是在印度立独的过程中,英国社会之中仍却有相当数量的老人始终对放弃这一大英帝国苦心经营了近2个世纪的殖民地抱憾不已。不过比起那些只会在照片和回忆录中空发感慨的英国贵族来,汉密尔顿公爵和绝对效忠于英国皇室的“嘉德骑士团”则是毫无疑问的行动派,虽然从他们制定这个名为“重返次陆大”的计划开始到最终变成现实,⾜⾜用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
在19世纪英国人之所以可以服征远比自己庞大的印度,其
本原因并非是因为坚船利炮的不可战胜,或是廉价的商品可以摧毁任何的万里长城。而是因为印度当时正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之下—18世纪中期后的印度,虽然莫卧尔皇朝的统治依然存在,但实际其统治地域不超出德里周围,整个印度已裂分得十分细碎,大大小小的立独半立独王公有500多个。较大的家国就有孟加拉,奥德,马拉特联盟,迈索尔,海德拉巴,旁遮普等等。
但即便如此与要服征的对象相比,印度东印度公司的力量仍不⾜以应付。作为服征者,它要面对的是一个大的家国和远比他強大的军事实力,何况它的对手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如果要一对一的硬拼,东印度公司取胜的机会是很小的。但英国的决策者们对这点认识很清楚。于是公司针对印度实际,采取了多种手段并举的略侵方式。他们揷手一王公內争,收买帮培植代理人,以便在发动军事进攻时里应外合。利用王公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特别是阻止他们联合抗英。最后再采取直接兼并和建立附属国体系并举的办法,选择几个地区
的大国进行军事服征,以杀一儆百。
正因为如此在服征了印度之后,英国将其统治下分成两部份:一部份由英国直接统治叫“英属印度”而另一部分则是众多的附属国,叫“土邦印度”实行间接统治。这些土邦总计554个,遍及印度各地。英国虽然表面上实现了印度的统一,但却又人为地把裂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下来,保留众多王公,让他们互相牵制,以保证英国对印度的绝对控制力。
在200多年的分化努力之下,在英国人看来印度已经被从精神上彻底的肢解了。当1947年,当英国人被迫结束其殖民统治时,他们中的观察家甚至作过一个酸溜溜的预言:英国人一撤走,英属土邦一旦崩溃,次陆大很快便会坠⼊“巴尔⼲化”的深渊。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印度经受住了种种考验,一度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地形区大国,且显然比立独时更強大了。在这一点上印度民人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不能不说让英国人大跌眼镜。
这一奇迹看似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很大程度上正是拜大英帝国的殖民者所赐。虽然在英国人长达190年的治理之下,印度次陆大出现过人类近代史上令世界震惊的饥荒、瘟疫、民族传统工业的毁灭,但是英国人却也同样带来了现代化的军事、政治和司法制度,当然这一切并非出于自愿,东印度公司得到印度这个无限大的财源本来是想独霸的,然而英国广大工商业者和社会上层也要分享。这种力量逐渐壮大,终于促使议会通过立法揷手管理。逐步削弱公司的管理权,把决定方针的权力收归议会。在公司法院体系之外设立英国王室法院系统,为印度制定法典,推广英语教育,提⾼素质,建立印度文官管理。
虽然这一切最终都只是为了使英国王室最终收回印度的统治权。但英国人留下的一个议会制府政的雏形、一支由央中直接指挥,只效忠家国而非政
的军队、一支国全统一管理,在央中和地方之间起联结作用的有效率的文官队伍,却成为了现代印度家国的制度资源。立独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这些制度对于保障一个统一印度的政治稳定,保证家国政制、政体和府政的合法延续,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纳⼊合法政治活动的框架中,在央中与地方具有张力的权力关系中保持适度的权力集中和权力平衡,最终维系了家国的统一。五十多年来,印度成功地实现了家国统一和政治稳定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在一个巨型民族国的规模上实现的。家国统一和政治稳定使印度象能国中那样,以一个多民族的巨型家国的⾝份加⼊民族国林立、以民族国为核心理念的世界政治体系。一些印度知识分子对此颇感自豪,也以欧洲尚未建立起类似今⽇印度的“欧洲联邦”或“欧洲合众国”而认为印度比欧洲更先进。
对于英国来说,在实力不济的时候选择含泪挥别固然只是一种姿态。但是即便是动用大英帝国所有的心力,真的要想将这个片辽阔的土地重新置于飘扬的“米字旗”之下,英国人却仍是毫无疑问的有心无力。面对着一个已经重新归于统一的印度,领土、人口乃至国民精神之上英国都处于出无可争议的弱势地位。“一只老迈的斗牛⽝无论如何勇猛都无法战胜一头已经觉醒了的印度象。”这句再形象不过的话语直截了当的说出了大英帝国在重返印度之上的有心无力。
“要想重新控制印度,就必须先肢解它。而要想将这个庞然大物送上手术台,则必须摧毁我们为其制定的种种统一的制度。”尽管新殖主民义将以強占土地为形式⾚裸裸的服征转变成了強占市场的经济略侵,但是已经失去了金融优势的英国在面对采取保护主义和关税壁垒的印度面前却同样束手无策。不过在汉密尔顿公爵家族多年的处心积虑之下,英国人最终仍然找到了一条可以有效摧毁印度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印度土邦王公。
在英国服征印度的过程中,印度王公坚决抗英者是少数,多数人抱着事不关已⾼⾼挂起的态度,不少人还认敌为友,主动引狼⼊室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即使偶然有人站到对抗英国的角度之上,也往往总把自己的私利摆在首位,不能实现与其他王公间的联合。当然一切或许只是封建主义印度的悲哀,但是随着印度的立独和现代化建设,这些众多的既得利益者被赶下了神台,不得不飞⼊了寻常百姓家。如果说印度还有人对立独前的⽇子充満憧憬的话,那么非这些土邦王公莫属。
汉密尔顿公爵家族的第一步就是迅速拉拢这些在印度本土已经越来越失势的印度土邦王公。首先汉密尔顿公爵虚构了一个所谓“西瓦吉”家族的存在,利用这个所谓来自于久德普尔的王公,汉密尔顿公爵迅速在印度扩张自己的影响力,使英国人在成功在1970年印度府政剥夺这些贵族特权之时,将众多印度土邦王公的资产成功的转移到了欧洲。老练的英国投资者利用这些印度土邦数个世纪积累下来的财富建立了一支最终是为了瓦解的印度的基金。这笔总额在数百亿美元的巨款完全处于英国府政的预算开支之外,可以巧妙的避开公众的眼球开始四处活动,除了不断在东欧和亚洲进行投资之外,这笔资金更多的被用于在印度本土展开秘密的颠覆活动。当然秉承着英国一向谨慎小心的作事风格,汉密尔顿公爵家族在此后的数十年的行动之中一直采取隐忍不发的态度,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在没有际国局势的巨变的情况之下,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草率发难的话,那么所有的努力最终将会成为一场飞蛾扑火的灾难。
不过汉密尔顿公爵家族无疑是幸运的,在21世纪的初页他们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印之间的对决。当然国中強大军事力量到的攻击到目前为止都仍没有深⼊印度的本土,但是这场大国之间的战争却已经在无形之中摧毁了印度赖以统一和发展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场战上的失利已经令印度军队铤而走险的夺取了权政,印度发展数十年的议会制度随着新德里的军管而陷⼊了崩溃。印度军队理论上虽然还控制着国全,但实际上印度各地已经失去了与央中之间的向心力,而此刻对于汉密尔顿公爵而言,他又巧妙的获得了苦于战争的印度众多财阀家族的支持。
“我很感谢两位大师长久以来对我们事业的支持。”在印度南部港口城市果阿的一所豪华的公寓之內,美丽的萨金娜公主正对着印度最伟大的两位星象大师莞尔一笑。“应该是我们感谢公主殿下给了我们以算无遗策的神机”此刻一向⾐着褴褛的“
婆之眼”—西德罕塔已经换上宽大的袍浴正在数名金发美女的环抱之下,得意名味着来自英国的极品威士吉。“是啊!如果没有公主殿下的报情,我们又怎么能在印度获得如此崇⾼的地位呢?”赖斯特。塔塔的人私星象大师—马克苏往昔⾝着⽩衬衫、戴着金丝眼镜的和蔼可亲、斯文得体的造型也已经
然无存,⾝旁的软⽟温香也⾜以让他狂疯。在这里所有的神秘都已经被揭去,所谓的未卜先知实际全都不过是英国报情机关的报情支持而已。但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的骗局,却在多年以来一直为汉密尔顿公爵和他的事业在印度套上了神圣的光环。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