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B1367788文集 下章
情忌
 我必需说明,本文所说的“情”字,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儿女之情,这是用一支号管统领着昂贵青舂的军营所独有的,唯生命里有过军旅岁月的人才能体验才能感悟的情愫。至于“忌”字,则尽可以从通常意义上来理解,当然,如果准确一些说,也用“军旅岁月”这个范畴来框定一下更为合适,因为,虽是通常意义上的忌讳,却非军人莫属。

 细说起来,军人情愫的涵盖也是极广泛的,生生死死,悲悲喜喜,上下级之间,兄弟友邻‮队部‬之间,战友之间…一个情字,是被泰山还要重的。我所要途述的,便是那种镌刻在心中,岁月风雨无论如何也打磨不掉的战友之情。而所忌讳之物便和常人无异了,一颗树,一条路,一道小河,一粒沙子…皆可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这些罗罗索索的文字就算是题解吧。

 1974年初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以随一个参观团走访淮海‮场战‬。为了这次走访,我提前数⽇到徐州,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资料室里,阅读了大量当年的‮场战‬史料。这些史料使我在此后的走访中受益无穷,几乎在每一寸战地,我都可以清楚地记起是几纵在这里作战,这里所发生的战斗始末,英雄壮举。皆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百里准海,没有了战壕,没有了堡垒,赭⻩⾊的土地上,冬小麦倔強地泛着一片片绿⾊。若不是那些史料和寥若晨星的一些简陋的纪念建筑在提醒人们的记忆,这一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任何战争踪迹可觅。

 半个月的匆匆时光,陈官庄,双堆集,…一处一停,踏察战地,寻访当事人,到碾庄时,,⽇程表上只有半天的时间了。在公社会议室里,一位负责人和大家寒喧了一阵儿,唤来一位50多岁的汉子,说;“他在这里打过仗,他领大家去碾庄。”

 一群人呼呼隆隆出了公社大院,碾庄在东,离此不⾜二里地。碾庄过去叫碾庄圩,有围墙和东西南北四门。解放后,围墙拆了,门也臭然没了,只有东西南北四条村道依然。我们进庄该从西门,离庄还有200来米时,那汉子说;“大家照直进庄,转一转,从南门出村到陵园,我站在那里等大家。”说罢,不等领队回话,便一跛一跛地向南岔上另一条土路。

 参观团有二十多人,没有人去理会那汉子的话,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径矗进庄去了。我有些不解。那汉子不是公社安排领我们参观的吗,怎么样没进庄便分道了?介绍时虽没有说他姓名,但说他在这里打过仗,这里是指碾庄吗?刚才他要我们自己进庄时,我注意到他的眼里似乎闪过一星光亮,那光亮又是缘何而起?一连串的疑问使我打消了进庄的念头,毅然尾随那汉子而去并因此听到一个令人肠断的故事。

 打下碾庄是1948年11月19⽇。那天,天有些,到处灰蒙蒙的。战斗之惨烈是空前的,⾎火映红天空,四野弥漫着呛人的硝烟,炮如雷鸣电闪,震得人什么也听不见。‮炸爆‬的气浪把冻土青苗⾼⾼地抛上天空,又冰雹般散落在地上。坑坑洼洼的弹坑战壕里,处处可见织在一起的尸体。双方的代价都是惨重的,虽然那个国民兵团司令⻩伯韬在碾庄一役被击毙。

 有一个连队奉命从西门突进。离西门不到200米了,敌人突然加強了火力,炮齐呜,180多人战死多半。连长脚部受重伤昏

 连长醒过来时,已躲在野战医院。碾庄自然解放了。‮队部‬移师徐州以西,准海战役一结束,又急速南下,克蚌埠后,便准备渡江战役了。连长在医院躺了几个月,他的伤势和⾝体都不允许他继续征战。他要求到地方工作,而且就在碾庄。

 他留下来了,开始,只是作为农民,昼夜平整被战争所破损的土地。他的腿脚不好,后来,组织照顾他,让他当了公社轧油厂的厂长。

 他就是领我们进庄半路岔上另一条道的那个汉子。

 26年了,每年的这一天,他都站在这条庄道上,遥遥地望着碾庄。有时,也往前走一段,然后便站住。碰有人招呼;“进庄啊?”他应着;“啊,进庄。”但从不走西面进庄。不仅这一天,赶集,办事…有时,一天两次三次地进庄,或南。或北,宁肯多绕几里路。他说;“他的一连人大都倒在这条路上,他不能走这条路,那是踩在战友们⾝上。”

 参观团还在村子里,我们俩坐在陵园门口的石阶上,那汉子很平静地讲了上面那些话。然后,从贴⾝的⾐服里掏出一本发⻩的册子,说;“这是我们连的花名册,我一直留着,想他们时就翻开看看。”我肃然起敬地站起来,双手接过那本花名册,紧紧地捂在口,朝村西方向立正站着。我极想认识一下那些沉重的姓名,但终于没有翻开,我怕惊动那己安眠了26年的英魂。

 见参观团已出村朝我们走来,他要过花名册,重又装好。似乎他不愿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他更多的经历。参观团集体向陵园里的纪念碑献了一个花圈,便赶往车站,去乘返回徐州的火车。在陵园门口,我们和那汉子告别。我走在最后,我和那汉子紧紧握手,我看见他,他也看见我,彼此脸上都有滚烫的泪落下。

 古往今来,缘于习俗或其他种种原因,人们忌讳之多,⾜可以编撰一部辞书。帝王之忌,官俯之忌,豪门之忌,贫民之忌…民族之异,区域之别,尽成忌讳。虽繁杂得数不胜数,却皆是因心理因素使然。26年不走那条村道,自然也是一种忌讳。我没有问那位连长的姓名,因为我感觉着只消记住他曾是一位连长就行了。唯因他是连长,才会把自己连队的荣辱刻在心里,才会因战友鲜⾎染红过那村道而从不踏上一步。此忌,乃大忌矣!大忌方见大情大义,普天之下,孰可举一例与之相比!

 由此,我想起我的连长。

 我的连长姓姚,山东省牟平人氏。连长每吃饭爱端着饭碗一个班一个班地转。那时,连队多没有饭堂,各班在各自宿舍门前围着一圈,蹲着吃。

 记得是一⽇晚饭,天极好,晚霞真的火焰一般,风暖暖的,柔柔的,给晚餐笼罩一层温馨。连长照常端着饭碗挨班转着,到我们班上时停了下来,盯着饭盆看了一阵,转⾝喊道;“通信员,叫炊事班长抬着筐来。”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抬起头,一起朝我们班望。

 炊事班长掂着个筐朝我们班跑来,那筐是抬煤用的,极大,一个炊事员扛着抬杠紧随其后。连长瞧也不瞧他俩,弯从我们班饭盆里夹出一粒⻩⾖大小的沙粒,说;“把这块石头抬走。”全连轰地笑了起来。炊事班长想笑,又忍住了。那炊事员倒不在乎,咧着嘴跟大家一起笑。连长不再理他俩,转⾝向别的班走去。

 这是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供应连队的米既陈且糙,很难淘净。吃饭硌牙是常事。但打那以后,饭里很少有沙子了,每次吃完上顿,炊事班长便把下顿饭的米称出来,一直拣到放心为止。常常是一拣完,便该生火做饭了。

 其实,炊事班长人很好,一米八的大个子,一手好技术。那些年,生活极艰苦,他带着炊事班想尽办法调剂连队伙食。连长格外知重他。1965年,摇越抗美从我们‮队部‬菗到时,炊事班长说;“连长放心,到了越南,饭里也不会有沙子。”连长说,我担心的是不是沙子是弹片。不幸的是,真的让连长言中了,去后不久,炊事班长便牺牲了,是让‮国美‬
‮机飞‬给炸的。

 消息传来。连长尤甚。那天开饭,连长端着碗走到我们班时突然站住了,然后,折了回去。一连数⽇,都是这样。我们知道,连长一定是想起那次让炊事班长难甚的事了。此后,连长一修改多年的习惯,开饭时,再也不端着碗到每个班转了。

 26年不走那条村道和一修改多年吃饭时的习惯,都是一种忌讳。因为想把一种沉重的情感埋在心里。殊不知这忌讳恰恰是情感更为強烈翻涌的外怈,外怈给所有懂得这种感情和能够感悟这种感情的人。对这两位连长来说,这忌讳非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心理的平衡,反而造成更大的倾斜。然而,我们不正是从这倾斜中,看到他们⾼尚的人格的吗!

 北宋词人柳永善长于抒写行役羁旅之情,其词情景融,音律谐婉。如那阙[⽟蝴蝶],谁读到;“故人何在,烟⽔苍茫”“断鸿声里,立尽残”不扼腕感喟!但读柳永的词。总有过多的凄楚溢于心头读唐代卢照邻的诗却不然,虽也哀婉,洇満忧苦愤之气,但却有种豪情涌动。如[刘生]中;“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轻”二句。卢照邻辞官后,因不堪疾病‮磨折‬,投颖⽔而死。虽然,他的死并不是如他的诗所写,因为有人“顾重”而“⾝轻”但他的诗道出的确是一种大情大意。倘若死者九泉有知,知道他们的连长因为他们,26年不走那条村道和一修改多年的习惯,是能够‮慰自‬和应该‮慰自‬的。

 军营实在是一块播种收获情感的沃土,人世间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之事均可在军营里得到最淋漓的体现。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是,这些矛盾着的情愫总是相伴而来,你无法分离它们,甚至说谁是谁的伴生都不可能。在军营里,它们是一对孪生。

 ‮场战‬凯旋,自然是大喜。但军人胜利的代价是鲜⾎和生命,在一部分人穿过凯旋门时,一部分人已经永远地留在被炮火烧焦的边土上了。该喜乎!该悲乎!英雄受勋,当然是极庄重,极隆重,极热烈感人的。然浩浩军旅,能穿过硝烟者虽为数众多,但能接受鲜花和勋章者毕竟是少数。他们固然是佼佼者,但未曾接受鲜花和勋章者并非都是庸人,只不过荣誉的光环不曾照耀他们而己。

 数年前,也是初冬,我从川西西草地回到‮京北‬的第二天,去解放军总医院探望一位功⾼德劭的老将军。从工作人员口中,我知道他己不久人世。我伏在将军病榻前,据着将军瘦骨嶙峋的手,以一个晚辈对前辈的敬重,向他谈以及此次川西之行的感慨。将军说;当年长征,翻鹧鸪山时山顶正飘雪,只道是累得不过气来,却不知道是空气稀薄缺氧所至,许多同志都倒在路上了。将军长叹一声,说;“一直想再走走那路,一直没有走那路。不是没机会,而是既然无法‮醒唤‬那些同志。走又何用!现在,就更无法走了。”那年,将军己年近80。他曾和我说过,当年,湖南闹农运,他们村的许多年轻人都扛起了梭镖,上了井冈山。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没有被⽩匪杀死,没有在国民的围剿中战死,却在成长征路上倒下了。将军是幸存者,1955年授衔时为上将。

 我理解老将军的感情,我告诉他,我就是沿红一方面军的路线走的,那条路线照耀的不光是我们这后一代人,还有我们整个民族,还有全世界,全人类。因为成长征在有史以来的人类活动史上也是无可比拟的壮举,它启迪着并将继续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将军说;“我若再走,会比你们的心情沉重得多,我不会想到那些辉煌,有些地方,我甚至是不能迈步的。”

 一个曾经挥师数十万,叱咤风云,纵横南北的将军,有什么地方能使他却步呢?

 当我用电脑打这篇文章时,我猛地彻悟了。那不能迈步的地方,何必定是将军情感的忌讳之处,如前面写到的那两位连长不走那条村道和一修改多年习惯一样。

 将军过世己多年。那天,在八宝山向将军的遗体告别时,我下意识地穿行于苍松翠柏之间。那树荫下,安眠着可称为共和国灿烂星座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辉煌,也都有着未了的心愿以及由此生出的许许多多的遗憾。他们还一定有着许多因感情因素而产生的动人的忌讳,可惜我无法知道了。写到这里,我走到门外,站在院子里向京西望去。夜阑人静,皎洁星光下,除了楼群还是楼群。只能望断却无法望穿。

 军旅生涯之所以诞生大喜大悲,诞生荣誉与遗憾,是因为军旅生涯往往是反映时代变换历史沿⾰乾坤斗转的晴雨表。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争斗转化为斗争,战争破坏着世界也创造着世界。当战争的帷幕拉开以后,军人便要充当这个舞台上的全部角⾊。睡猫儿洞,睡战;熬正午的烈⽇,沐深夜的暴雨,顶飞蝗般的弹片;渴了,喝泥泞中积下的脏⽔;甚至马⾎,驼⾎;饿了,吃⼲粮炒面,野菜野果,兽⽪,吃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这些危难这些苦辛,那么军人又和普遍人有什么不一样呢?而正因为有了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军人⾝上,才上演着最为动人的壮剧,喜剧和悲剧。

 只是,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昨天还弹片呼喊的‮场战‬,今天可以开遍鲜花映満彩霞;昨天,还视为噤区雷池的边地,今天可以成为人群熙攘笑语喧哗的热土。即使是功勋和殊荣。也会被历史的尘土掩埋,至多留几枚在发⻩的史书中,给历史学家的考证添一点实证。永存的是军人的情感,如那位将军对倒在长征路上的战友的怀念;如我的那位连长对捐躯于异国他乡的炊事班长的怀念。情感永恒,忌讳永恒。忌讳不灭,衷情不改。

 去年五月,我曾去拉萨。在拉萨河⾕,在挂満经幡的索桥上,看远处布达拉宮的金顶后面的雪山;看头蓝得不能再蓝的蓝天和⽩得不能再⽩的⽩云…我不是佛教徒,我并没有感到佛陀的存在。但我的的确确感到了一种神圣的永恒。容纳了人类几千年历史的河流啊!又承载着人类走向未来的河流啊!流走的是岁月,流不走的是精神。情感即精神。对于军人来说,当一切都成为过去之后,有什么能比真情更为重要呢!  m.nKouXs.COM
上章 aB1367788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