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醉枕江山 下章
第五百一十七章 有志一同
 远处,一条江水滚滚而下,银亮亮的水上有几个小点,站在江边才能看得清楚,那是几条正在风波里打鱼的小舟。

 渔夫赤着双脚稳稳地站在船头,十脚趾习惯性地张开,牢牢地附着甲板,船尾的梢公把鹅卵的竹篙一篙扎到水底,稳稳地定住了小船,双臂因为用力,肌如厚重的磬石般隆起。

 船头的渔夫这时候优美地拧扬臂,手中的网就像一朵轻盈的云彩般撒出去…

 山坡上,布满了一畦一畦的形状并不规整的水田,仿佛是一块天镜打碎了分布在地面上,白色的水面上钻出一束束葱绿,再映着蓝天和白云,织出一副优美的画面。

 挽着腿的农夫腿肚子上糊着泥巴,在水田里一步步跋涉,每迈出一步,细腻柔滑的软泥就会像调皮的泥鳅似的“吱”地一声从他们的脚趾指里钻出来,在水面漾起细微的气泡。

 甜美的山歌在水田上空飘着,正在水田里劳作的农人你一句、我一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接力地唱着,自得其乐。

 其实阳光有些毒辣,只是这里的人习惯了这样的天气。山转过一匹马,那是一匹枣红马,马垂着尾巴,有气无力地迈着步子,马上坐着一个青衣男子,头上戴着一顶竹斗笠,马股上搭着一个马包,一看就是个跑长途的人。

 虽然有竹笠遮着阳光,汗水还是顺着他的鬓角下来,在下巴上汇成汗滴,吧嗒地落在马背上,他向远方眺望着,一条山间小道弯弯曲曲。也不知通向何处。

 小路上有四五个背水的姑娘正向他走来,几位姑娘都穿着白色的上衣,绣着红色的画鸟,右衽结纽处挂着俏皮的零碎银饰,纤纤的小蛮上系一条绣花飘带,下身穿一条蓝色宽,脚上一双绣花的“白节鞋”显得清丽、俏皮、妩媚。

 几位姑娘年纪都不大,十二三岁的模样。这里的姑娘早。成婚也早,再大一点的都嫁人了,即便是她们这个岁数,也有不少人已经是为人妇了、为人母了。

 马上的青衣汉子俐落地跳下马背,用手背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向几位姑娘客气地笑问道:“劳驾,请问几问姑娘,从这里到姚州城还有多远啊?”

 “啊!是位汉家哥哥呢。”

 一听他的口音,几个姑娘就朗地笑起来,其中一个少女扭身抬手,热情地指点道:“喏,你从这儿过去。前边有条岔路,不要走左边那条喔,要不然就绕远了,你直接下去。到了河边沿着河向上游走,大约七八里外有条吊索桥…”

 小姑娘的汉话说的不是很标准,声音却娇娇糯糯的很好听。夏装很薄,她抬起戴了银镯子的手腕向远处指点。扭举臂,前便绷起一道姣美的曲线。衬托得她那红扑扑的小脸儿更加俏丽。

 青衣人笑着点头,拱手道:“多谢姑娘指点。”

 另一个小姑娘见这位汉家男子人长得俊俏,说话也斯文有礼,忽然笑眯眯地道:“汉家哥哥,你口渴了吧,要不要喝些水。”

 “好啊!”青衣男子出一口白牙,笑得朗:“可是…用什么喝啊?”

 他已经看到姑娘肩上背着的水篓了,可是既没有碗,也没有瓢,他又没有长着一张乌鸦的嘴巴,还能把嘴伸进水篓去喝不成?

 姑娘吃吃地笑起来,道:“你这人呀,真笨,人家倒给你喝嘛。”

 少女侧了肩膀,一手托着水篓的底部,清亮亮的水倾注下来,杨帆蹲下身子,张大嘴巴“咕咚咚”地喝着甘甜的清水,有个小姑娘促狭地推了一下那个背水的小姑娘,小姑娘“哎呀”一声,身子一晃,水“哗”一下泼在杨帆的脸上,几个姑娘都“咭咭”地笑起来。

 那小姑娘瞪了几个小姐妹一眼,一双又黑又亮的眉毛下,眼睛弯成了羞涩的月牙儿:“对不起呀,汉家哥哥。”

 “没什么,这么一冲,倒觉凉爽。”

 青衣男子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珠,原本汗津津地脸蛋果然凉爽了许多。

 “嗯!”姑娘咬着,憨笑了一下,向他招招手道:“我们走啦!”

 几个姑娘肩并着肩,也不知在说什么,时而有人娇笑一声,时而有人追打一下,水花便在她们肩后跳起来,在空中银亮亮地一闪又落后篓内。忽然,有位姑娘转过身,冲着青衣汉子扬声道:“汉家哥哥,你到我们河白部落做客哟!”

 杨帆回头向她们招了招手,再转回头时,身后便响起一串清新鸣啭、甜美悠扬的歌声:“(阿小尼)妹,隔山(尼)听到(嘿)铃铛响,(格是口罗我尼小阿哥),不知阿哥(尼)去哪里?”

 杨帆微微一笑,抖动了马缰。

 他喜爱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人也纯朴。多情的少女像极了南洋姑娘,她们喜爱了便毫不掩饰,追求得大大方方,拨你,却不来迁就你,像一道清澈的山泉水,始终自由自在地奔走在她既定的生命轨迹上。

 听说当初朝廷派五百名关内兵驻守在姚州,由于地势险恶、瘴疫之气太重,最后都死了,这一次他来,张柬之还特意为他准备了预防瘴疫的‮物药‬。可他看这里山清水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么,哪有那般险恶?

 杨帆却忘了他是自幼在南洋长大的,这里的天气他本来就能适应的很好。那时代人口动不大,远戍故土数千里之外的战士,确实存在着水土不服的因素,于他而言犹如天堂般的所在,对另一些人来说很可能就是地狱。

 天空湛蓝如洗,大江如美丽的飘带,风儿轻轻吹在山坡上,山坡上的水田里波光粼粼,杨帆的身影便在姑娘多情而甜美的山歌声中渐渐消失在山坡的尽头…

 姚州都督府,都督文皓正为钦差大人召开接风宴。

 赶来拜见钦差的各路官员糟糟的全无一点规矩。比起嶲州官场来另是一番局面。

 姚州归附朝廷的时间比较晚,这里的都督和刺史也是世袭官,是从当地部落首领里选拔出来的,因为归附的时间不长,照理说担任都督和刺史的就应该是这里势力最大的部落首领,不会像嶲州的罗书道一样,几代下来已经没落,变成彻头彻尾的官僚。

 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姚州都督和姚州刺史的确是本地较大部落的首领。但是论实力,他们最多排在第三和第四位,在他们之上还有两个更大的部落,却没在官府里担任什么职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因为这两个部落实力相当,难分高下。这两大部落是白蛮和乌蛮。两族实力相当。你让谁当都督、谁当刺史呢?谁也不愿低人一头的,最终只好取折衷之策,选了实力居第三位和第四位的部落,这两个实力相当的部族就成了超越地方官府之上的存在。

 这也正是朝廷想要加强对姚州的控制时,该地的都督和刺史便会因为当地部落的强力反弹而被罢黜免职的原因。因为他们背后还有两个更强大的部落头人,他们就是白蛮的薰期和乌蛮的孟折竹。

 这两家才是在西南地区传承上千年的大家世族,比如那位乌蛮的孟折竹。乃是建宁大姓,其先祖就是当初被诸葛亮七擒七纵过的那位孟获孟仁兄。

 薰期愤愤然地从嶲州回到姚州后,股还没有坐稳,就听说黄景容魂不散地从嶲州追过来了。薰期在嶲州受了黄景容的羞辱。此番回到了他的地盘上,召开宴会的人论实力又比他小,他岂会亲自赴宴呢,所以只派了一个儿子来。

 折竹大头人向来喜爱跟薰期较劲的。在任何事情上他都不愿意矮薰期一头,听说薰期不去。他也不去,有样学样的派了个儿子去赴宴。

 都督府里,除了都督文皓和刺史云轩穿了一身官服,就连他们手下的官员都照旧穿了本族的衣服。而不管是有没有官职在身的人,见了面都是以他们在本族的职务和地位相称呼,什么土司、土舍、大头人、二头人、小头人、大管家、小管家、寨首等等。

 黄景容也是到了这西南地面,才知道土司头人并非只是称呼上的不同,其实两者之间大有区别。土司是一方领土的统治者和土地的所有者,百姓耕其地,必须向土司纳粮当差,土司掌握领土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国之主。

 土舍是土司的直系亲属,权力和大头人一样,但是地位比大头人更高,相当于一国的亲王。在土舍之下才是大头人、二头人和小头人以及大管家、二管家和寨首等人。

 黄景容也分不清他们之间的区别,反正在他眼里这些人统统都是土包子,他是钦差天使,可以对任何人生杀予夺。所以他懒得记这些人的官职和名字,懒得区分他们的地位大小,也懒得与他们客气。

 因为他的不屑,本地最大的两位土司都没出场,只是派了一个儿子敷衍了事,便也没有被他发现。

 黄景容的敷衍和不屑自然也令这些土司、头人们暗自不,不过他毕竟是朝廷派来的钦差,犯不着为了这点事和他翻脸,只是肯热情上前攀谈的人就更少了,大家只是敷衍一下,便溜到一边与人闲聊,黄景容看在眼里更加不悦。

 宴会开始了,哄哄的就跟山大王在聚义厅大会群雄似的,土司头人们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大碗喝酒、大口吃,黄景容见他们对自己毫无敬畏之意,心中愈加不悦,文都督刚一邀请他向大家训话,黄景容便板着面孔站起来,决心给大家一个“下马威!”

 p:六号啦,各位书友还有保底月票没有投下来的么,本页上方,就有“推荐月票”和“投推荐票”请分别点击一下,投出您宝贵的票票,多多支持,拜谢!  M.NkoUxS.cOM
上章 醉枕江山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