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第一弄臣 下章
第800章 社会大分工
 七夕到了,这是华夏传统的情人节,祝亲们节⽇快乐,情场商场全都得意~

 ——

 “一般来说,如不深⼊了解,对商学院的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其实,在商学院研究的是经济学,而不是单纯的经商之道,是一门不下于行政、律法,复杂处甚至犹有过之的学问。”

 “愿闻其详。”

 “具体么…”赵远志端起茶喝了一口,沉昑片刻,方才说道:“小弟也是听人转述的,还远谈不上得窥门径,也只能拣些耝浅的概念说给各位兄台了。”微微一顿,他突然问道:“诸位兄台可知,商品的价值从何而来,又应该如何界定吗?”

 “这有何难,不就是…唔”这第800章 社会大分工问题看似简单,有人脫口便作答,可话在嘴里打了个转,却变成了几声吱唔。

 翁舒同这个老成之人自不会那么莽撞,他凝神想了片刻,这才有些迟疑的作答道:“所谓物尽其用,商品的价值应该是由其用途而来,至于价值的界定方式…物以稀为贵,市面上越紧俏的东西,就越贵,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呢?”

 “虽不全中,亦不远矣。”赵远志抚掌笑道:“川中才子固然不凡,翁兄这触类旁通的本是,实是让人敬服。”

 “不敢当,还请赵贤弟明示。”对那些恭维之词,翁舒同不怎么放在心上,他比较在意的是对方的前一句话。

 “翁兄,恕小弟冒犯了。”赵远志拱拱手,告了声罪“认真来讲,翁兄这两个解释是互相矛盾的。商品的价值自然是由其功用而来,但若仅次而已,那么其价格又怎么会因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呢?再怎么稀少,其功用应该没有变化才对啊?”

 “这…”翁舒同脑中一片混,对方肯定了他的观点的正确,然后又直指其中相互矛盾之处,无第800章 社会大分工论是想要辩解,还是梳理其中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理论依据才行。

 可即便在西方,近代经济学也是在十七世纪才露出了萌芽的,儒家盛行的华夏,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唯一跟这方面沾边的,恐怕只有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或在再往前,追溯到舂秋战国时代了。

 至少那个时代有齐相管仲和陶朱公范蠡这样的牛人,他们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远超奉行儒家的后世,同期西方本没法与之相提并论。

 “因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不一样的,价值由其功用而定,价格则由供需关系来决定,前者只会因为商品功用的适用而发生变化,后者虽依托于价值,却不完全与价值保持一致。”赵远志并不是谦虚,这些概念对他来说也有些晦涩,这时解释起来也相当费神。

 “比如米价,米是用来吃的,能让人吃就是其价值所在。大家都知道,京畿的粮食对漕运的依赖相当之大,漕运一旦有些波折,京城的米价立刻会应声而动,大商家囤集居奇,导致米价飞涨…”

 前面的纯理论说得众人瞠目结⾆,赵远志⼲脆举了个实例出来“但实际上,米还是那样的米,价格再贵,也得吃同样的分量才能,所以说,米的价格跟价值是不一样的,各位以为如何?”

 “似乎…有些道理。”士子们其实都是半懂半不懂的,点头应声时也没什么底气。

 “若是搞懂了这其中的道理,就可以进而讨论货币的价值了,然后…”赵远志不是个会察言观⾊的,见有人点头,他便不管不顾的继续说下去了。

 当然,他想解释也解释不明⽩,他自己也不过刚有了点概念,要是真遇上较真的人,争辩到⾼深点的问题上,他一样得发懵,这样的情况下,他也只能蜻蜓点⽔般的只说重点了。

 “可是,赵兄…”又是商品价值论,又是货币金融学,几个西川士子都被震住了,只有左书生仍然不服气“你说这些是很有道理了,但是和你选择商学院有什么关系?莫非你对这经济学很痴,可依小弟之见,似乎有些不太像吧。”

 “实不相瞒,在下读了这么多年圣贤…呃,是儒家经典,心中也是有治国平天下之志的…”

 这项质疑颇为犀利,赵远志也是被说中了心思,他讪讪一笑,回答倒是极为坦然:“诸位应当知道,新政的影响⽇渐深远,最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术业有专攻。这项理念囊括的不单是世态百业,连⾼⾼在上的庙堂,呵呵,也是一视同仁的。”

 “赵贤弟的意思…莫不是在说,商学院的学员,也同样有机会⼊仕?”赵远志的意思不难理解,翁舒同很快便举一反三,只是他心中的疑惑仍未能开释。

 “可是,依照故例,学政法的可以去地方上充任吏员,推行新政,也有机会⼊议政院参政,但商学院…似乎跟所谓宣抚使差不多,都是发…去海外的啊?或者说,是因为李公子的⾝份?”

 自古以来,华夏也有王子复仇记之类的故事流传,故事很好听,可没人愿意自己成为里面的配角,而且还是扮演反派的的那一方。所以,对付仇人必须斩草除,这样的观念在大明是很有市场的,株连九族,也就成了对付大仇家的惯例。

 士大夫们之间的斗争,一般不会演变成生死之仇,但谢宏不是士大夫,在传统的观念中,他的⾝份和刘瑾、⾕大用这些人差不多,是弄臣。他跟士大夫之间的矛盾,是没有调和余地的,他对付士人们的手段也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他放过两大阁老的公子,甚至还将两人引为臂助的行为,民间士林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一个主流观点是枭雄论,即:谢宏是在效法魏武焚书,用杨、李二人做个定心丸,达到‮定安‬人心的目的。

 结合谢宏对待另一位大学士的狠辣,这个猜测倒也不算离谱。实力不⾜的时候,他都敢冒天下之大不讳,不罪而诛人全族,如今已经权倾朝野,再杀两个大学士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不得不说,古人遗智确实有效。大清算之后,天下并没有陷⼊恐慌,无论谢宏用心如何,这效果总是达到了的,这些猜测无非也就是茶余饭后的闲话消遣罢了。何况,将谢宏比之魏武,未尝不是文人们的小心思,暗暗表达出的追捧之意呢。

 眼下距离大清算已经过了半年,可以说,那场风浪造成的余波,已经差不多彻底消失了,现在也差不多到了处理那两位马骨的时候了。

 杨慎参与的是立法工作,这项工作保密颇強,⽇常都是深⼊简出的,外人不知端地,无从揣度。而李兆先早在数月之前,就已经东渡倭国,这就给人留下联想的余地了。

 “非也,非也,翁兄此言差矣。”赵远志一口喝⼲杯中茶,将杯子推回柜台,打了个手势,示意厨子再来一杯,待续杯完成后,这才心満意⾜的笑了笑。

 “小弟从未见过侯爷,那位大人气度究竟如何,也是无从得知,不过,据小弟所知,包括李公子在內,倭国的一⼲人,将来可都是要大用的。”

 “此话怎讲?”

 赵远志美美的喝了口茶,悠然问道:“诸位可知,李公子等人赴倭所为何事?”

 “听说是倭国君臣前番来朝,其意甚诚,远不似从前般桀骜,于是,龙颜大悦,许之结为⽗子之邦,特遣一⼲学子赴倭,支援倭国建设…总之,众说纷纭,颇让人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在这个时代,会关心海外事的士子甚少,纵有,也多半在江南,又或是⾝在朝堂的。对赵远志的这个问题,众人也只能以民间传闻作准了。

 对于这项决策,多数人都觉得无所谓,比起从前的回赐制度,这次不过是出了些人手,遣了些商人,看起来不算什么。当然,也有不少自认有识之士者,觉得将天津经验复制到倭国,有养虎为患之忧。

 “呵呵,不懂经济学,就不知道其中博大精深之处…”赵远志冷冷一笑,笑容中带了一丝讥嘲之意。“表面上看,侯爷随意在天津、旅顺建了些工坊,造了些船,又招募了些人,然后天津就繁荣起来了。”

 “可实际上,自正德元年开始,侯爷就已经开始布局了。有了军器司的积累,才有辽东的兴旺,没有辽东的钢铁供应,天津又怎么可能那般一帆风顺?有了书院的人才,天津才有那些⼲吏,政是善政,可若用的是大明原先那些官吏,天津还不是一样的乌烟瘴气?”

 “所以说,那些自以为很懂的人,其实都是半吊子,工业也好,经济、文化也好,都是成了体系之后,才能平稳前进的。似倭国那般,不划分基础工业,不研究经济规律,也没有技术、人才的积累沉淀,只是丢几个工坊下去,然后就全面推行纸币…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的。”

 他这番理论,李兆先当⽇也曾对李东说过,当场就将曾经的首辅给震住了,有多⾼深,自是不言而喻,这时几个士子也是被震得七晕八素的,好半天才回过神来。

 “理论是不差了,可是,以如今大明的实力,对付一个小小的倭国,又何须这般曲折啊?”

 “唉,我刚刚不是说了吗?经济学是很深奥的,侯爷留下的教材只能算是启蒙的,离精髓还远着呢。大明现在发展的这么快,相应的规制也必须得跟上,经济学是重中之重,倭国就是最好的试验点。”

 他一脸憧憬的说道:“今后,朝堂上的布局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六部都还在,不过,各部的具体职责,和从前就大为不同了。你们看着吧,不出五年,户部就是那些赴倭学子的天下了。”!  m.nKouXs.COM
上章 明朝第一弄臣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