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下章
第九卷 净土千秋掩风流 第四十三节
 想了一阵,终于摇了‮头摇‬,笑起来“你说的这个道不过确实天马行空了些,就像纸上谈兵一样,真正实施起来,肯定会有很多弊端出来的,甚至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烦。还有,譬如历朝历代固有的‮员官‬贪污受贿,你怎么解决?就是靠监察院这样的衙门来监督?万一连这个衙门的‮员官‬也跟着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呢?每年都杀贪官,可是每年都会有新的贪官冒出来,明朝太祖对贪官严酷到剥⽪灭族,可明末还不是贪污成风?这个问题,我看是没有任何有效手段来解决,来遏制的。”

 “其实要想彻底解决‮员官‬贪污受贿,是不可能的,不过有个办法,却能改善很多。”

 多尔衮因为很清楚明末腐朽时的各种弊病和源,所以对这个问题极其关注,也是极其警惕的。为了这个,他不但令‮员官‬们可以互相监督互相揭发,奖功惩过,还设立了‮员官‬的考核制度,每年都要考核一次‮员官‬的政绩和过失。要想升官的人,除了战功之外,就必须靠这种考核,通过了才可以晋级。由于这两项制度很有实效,加上贪官被他处决,抄家的不少,所以现在‮家国‬的吏治还是颇为清明的。然而,出于居安思危和长远着想,他还是希望能够有更有效的办法来保持政治清明。眼下见我一副有成竹的模样,他当然很感‮趣兴‬“哦,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点子,就说说看吧。”

 “说来说去,还是这个科举制度的问题。这个制度不能说不好,它让很多贫困学子都有了进阶的道路,不像唐宋之前,只有官僚士族‮弟子‬才能当官。不过,它的弊病也很大。很多由举人进士而当官的人,起初也是抱着忠孝节义的思想的,但是官场是个大染缸。尤其是周围的人都贪污的时候,他不贪污,他就混不下去,就要被排挤。加上目睹周围官僚纸醉金地奢侈生活,很少有出⾝贫寒的人能够不受惑的。到了这个时候,十个人,有八个会甘于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而捞得越多。孝敬长官的越多,就越容易升官;而升官之后,为了再向上爬,就要继续捞银子。继续行贿贪污…如此例子,于是吏治败坏。

 所以说,择官不能光凭科举这一条路子,圣贤书读得再好,八股文做得再妙,于治国于治政有什么用处?明末那些大臣们个个读圣贤书,还不是照样碌碌无能,甚至连点气节忠义都没有?可见,科举无非就是他们利用以晋⾝的一个工具而已。这种‘人才’,不要也罢。

 最好的办法。就是改换成选举制度,只要是成年的,精神方面正常地,没有犯罪前科的国人,士绅百姓全部都可以参加选举。谁有意向要当什么职位的官,都可以报名,同时附上自己的履历之类。而且还要向众人宣传,并且阐述自己地经历能力之类,而且自己当官之后能为百姓做什么,都要讲清楚,好让众人了解他。决定要不要选他。等到宣传结束,就开始选举,由士绅百姓们投票,最后谁得的票数多,谁就当选。而当选之后,这个‮员官‬就必须履行他之前的承诺。要在任期內做到这些承诺,如果做不到,就可以被罢免,或者到期之后不得连任。这就跟我前面说的,一个‮家国‬的最大执政者一样。从小到一个知县,大到‮家国‬执政者,全部都要这样。有能力有政绩的就连任,没有能力没有政绩的就下去,贪赃枉法的就由百姓投票来罢免…

 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地限制住‮员官‬贪污受贿的恶习,皇上的烦恼就可以解决了;而像现在这样,百姓受了冤屈,或被盘剥被克扣之类却苦于没有上告之门,担心官官相护,告状不成反遭报复之类地的事情,也可以大大地减少。‮员官‬们为了获得士绅百姓的支持,自然会实心办事,起码不敢明目张胆地鱼⾁百姓,到横行无忌的地步。如此,百姓可以过上相对充裕稳定的⽇子,也就不会有什么人造反,天下也就稳定了。”

 这么个长篇大论,说完之后我已经口⼲⾆燥了,于是端起茶杯来一连喝了好几口。

 多尔衮耐心地听着,其间也情不自噤地点头几次。不过,他是个思维缜密的人,在我说完之后,很快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你说的这个‘选举’制度倒是不错,可问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再怎么好地制度也不可能达到完美,滴⽔不漏。如这投票吧,肯定会有人花钱买票的,如一票半两银子,自然有很多人愿意接受了。这样的话,又岂能完全尽如民意?肯定是有失公平的。”

 这些问题当然难不倒我,我立即回答道:“皇上的担忧是,如果有人买票,就必然会导致没钱人获得地票数减少,这样就不公平了。不过也要反过来想想,上任之后喜捞钱的,是不是以前穷怕了的呢?而本⾝很富有的人,有必要冒着被严惩的风险去捞钱吗?富人当官未必不如穷人当官,皇上要想控制百姓小民,就必须通过富人,地主去控制,所以富人当官也是合理的。而富人要是买选票地话,那么受益的是不是百姓小民呢?而且为了拉选票,他必须到各处去宣传去花钱,这个过程需要⾐食住行的各类开销,他把钱花出来,自然会被人赚到,只有钱币金银流通起来,市面才能繁荣,‮家国‬也就可以征收到更加丰厚的商业税赋,国库也就充盈了,何乐而不为?”

 说到这里,我看了看他的神⾊,发现他确实动心了。不过,他仍然在犹豫着,我知道他在顾忌着什么,于是主动问道:“皇上之所以不敢轻易施行这个制度,想必是怕断了读书人的官路,他们会怨恨朝廷吧?”

 “正是如此。”

 “这一点,我也想过了。我朝甲申年⼊关能够迅速定鼎,恢复科举是一大原因,那是因为皇上満⾜了读书人喜做官的愿望。所以这科举虽然考不出什么治国安邦的人才来,却一时半会儿不能废除,否则会引起很多⿇烦。但是迂回的方法还是有的——这种选举制度先从最底层开始,从七八品之类的芝⿇小官开始,然后循序渐进。逐层推进。可以设五年到十年为一个期限,每个期限上升一两个品级。譬如今年选知县,五年后开始循例选知府,十年后开始循例选道台…而这期间,科举仍然继续,但是中了进士的人就没有外放知县的机会了,只能蹲在京城里面当小

 翰林之类的,慢慢混。当然。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可选举,和其他候选人一样待遇。久而久之,读书人看到科举已经渐渐衰落了,自然也就另谋出路了。等到时机成。科举变成彻头彻尾地肋,就可以趁机废除了,这样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

 多尔衮虽然也读汉人的书,但却对儒家思想中的那些死生有命,存天理灭人之类的糟粕很是鄙夷,本不屑于学习。对于八股文之类的‮试考‬也是不以为然的。他恢复科举并不是认同科举,只不过是一个招读书人归顺的手段而已。如果这个手段长期下去会产生反作用,对‮家国‬的未来不利,那么他会眉头不皱眼睛不眨就立即废除地。眼下我提出了这么个周密妥善的方案,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自然开始动心了。

 “嗯,你这样说来,这个制度的确可行。若这样能政清人和,百废俱兴,那么大清地江山也就稳固了,我也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就按照你说的,先从知县开始选举。我要找一班人制订出一套详尽周全的计划来,明年或者后年就可以实施了…不过,这事情要是被那些臣工们知道,肯定很多人反对的,我得找几个头脑灵活。肯听我话的人来策划这个。”他对我的计划非常満意,也渐渐有了积极。他放下折子,起⾝在窗下慢慢地踱步,踱了好几个来回,似乎拿定了主意,这才回来我⾝边坐下。继续思忖着什么。

 我很清楚他的格。虽然在决策前他非常谨慎,各个方面都要仔细考虑,不过什么事情一旦决定了,他就绝对不会再反悔了。至于政策推行上,他的手腕也是強有力的,甚至有点刚愎自用地特,断然不会因为一些大臣反对就改变他认为对‮家国‬有利的计划。见他如此,我颇为欣喜,要知道能让封建朝代的帝王们接受这种通过‮主民‬选举来选拔官僚的办法,实在是难以上青天的。我竟然能说服他,真是出乎意料,他的开明程度实在要大大超过我的预期。

 多尔衮很快结束了思考,说道:“你地法子虽然好,大大地有利于吏制,却只可适用于底层中层的‮员官‬。至于三品以上的朝廷大员,封疆大吏,如果还是靠这种选举的办法,未免太儿戏了点。还有你说的什么最⾼执政者也靠选举胜出,就更不可思议了。要是这样,还要皇帝⼲吗?我们这几代人出生⼊死地打江山,还不是为了给子孙造福,如若不能家天下,还真没多大意思。照你地说法,就有点‘田氏代齐’的意思了,‮家国‬还是同样一个‮家国‬,君主却换成了外姓人。”

 我知道他是个极其热衷于权利的人,对于皇帝说话不算数,皇帝也要到期下岗,甚至连皇帝也没得当之类的情景简直是难以想象,更是难以接受的。不过,我既然能说服他接受底层‮员官‬的选举制度,那么让他明⽩更深一层道理也不是不可能地。

 “相信皇上也明⽩,凡是家天下的王朝,没有不亡的,最多也就几百年而已。而取而代之的朝代必然借着修撰史书的机会来诋毁前朝,当帝王的要想留芳千古真是不容易的。皇上这般励精图治,案牍劳形,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为了子孙之福,二为了社稷稳固,这三嘛,自然是为了⾝后之名。”说到这里,我眨了眨眼睛,促狭一笑“第三条你就算嘴巴上不承认,心里头也是很想的,这个我可知道。”

 他被我说中了心思,也忍不住笑了“唉,没办法,我的皇后最知我心,想不承认也不行哪!”

 我继续说道:“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你不是怕后代子孙里面早晚要出昏庸荒之人,把你们辛辛苦苦攒下的家业都败光吗?如果这样的人不掌握绝对的权力,他就算闹破天去,也最多让宮里飞狗跳,万万影响不到‮家国‬。所以,当我说的选举制度在几十年后彻底成完善了,就可以让皇帝放权了。军队由皇帝来控制,政事可以由选举而出的执政官来处置。当然,皇帝要对外用兵之类的,也需要得到相关会议的表决,不能轻易调动军队的;执政官打算对外用兵,不但要会议表决同意,最后还要得到皇帝的批准。这样,就达到了互相牵制的作用,谁也不敢任意胡来而败坏‮家国‬。而执政官是有期限的,到期就换,好的可以连任一次。这样看来,执政官就有点像给‮家国‬办事的臣子,只不过皇帝平时不管事,都由他来忙活。就算后世的皇帝里出了昏君,也不会妨碍‮家国‬,皇帝们也能永享富贵。只要大清因此而千秋万代,不存在灭国的危险,那么你的千古英名,也就得以保存了。”

 我刚刚说完,他就抚掌而笑了,连连赞叹道:“呵,这个法子确实好,一举多得,我那三个心愿,都能得以实现。若后世真能如此,我也算是开创先河了。不过要想全部付诸实现,起码要五六十年之后,我的有生之年,最多也就做到实现底层中层‮员官‬选举制度这第一步,至于你后面说的那些,就要靠咱们儿子和孙子们来实现了。”

 我暗喜不已,已经开始构画百年后的理想蓝图了,‮家国‬渐渐从封建统治过渡到君主立宪,就像英国一样;现在郑芝龙已经肃清了福建沿海的大部分地区,相信不出三年就到攻占眼下正在荷兰人手里的‮湾台‬了。到那时,开放海噤,发展造船业和航海业,‮国中‬的近代历史就可以改写了;而废黜耽误‮家国‬,僵化国人思想科举制度,可以为将来引进西学提供一个良好环境…若真能如此,我也不枉穿越一趟。

 不过听到多尔衮这最后一句话,我忽然想到,东青和东海,哪个更适合实现我们的构想和计划呢?东青无疑是个热衷权利,野心极大的人,他肯定不愿意在自己当政的时候就搞君主立宪,多半会推给他的儿孙去施行,那么东海呢?东海若当了皇帝,也会如此吗?

 正想到这里,忽然院子里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在大殿门外停下,然后是一阵低语声。很快,门口的太监神⾊慌张地跑进来,在房门口禀报道:“皇上,娘娘,您们快到武英门口去瞧瞧吧,豫亲王已经护送二阿哥回来了,令人紧急奏报,说是二阿哥病势凶险,只怕会有命之忧!”

 【…第九卷 净土千秋掩风流 第四十三节 铁打的江山 ----…】!  m.NkoUXs.cOM
上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