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下章
第五卷 九五之争 第四十四节 万人
 想不到一场极有可能到来的暴风骤雨,居然被多尔衮轻轻巧巧,只凭一纸寥寥数语的慰问信就轻易瓦解了,阿巴泰适时地表明了忠心和立场。而更加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是,他的长子岳乐居然在大军班师回盛京的当天就举发了正蓝旗几位大臣们的预谋叛变,并且将具体过程讲述了个一清二楚。当多尔衮轻描淡写地下令将几个涉案大臣全部捕起下狱,严加审讯的时候,并坐在旁边的济尔哈朗半眯着的细眼中,复杂和不安的⾊彩已经悄然地隐蔵起来。

 两⽇后,新皇的登基大典终于如期顺利举行,五岁的小福临早早地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套上厚重的皇帝礼服,在仪注官的引导下,将事前练过无数遍的拜祭步骤与每一个礼节统统演示一遍,这才在丹陛大乐的隆重伴奏下,穿过众臣让出的‮道甬‬,尽量板着小脸,局局促促地走向了大政殿上那张在他看来无比宽大的龙椅。当福临,不,应该是眼下的顺治皇帝的小庇股落在了宝座的明⻩⾊垫子上时,险些小小的⾝躯向后一仰,没等挨到椅背就已经摔到座位里,出一个大大的洋相。

 福临心里好奇道:“原来这个劳什子宝座,坐起来也不是那么舒服啊!真不明⽩这帮子叔伯兄弟们,⼲吗要为这张怎么坐怎么难受的椅子争来争去,恨不得打得満头大包呢?”

 大礼前前后后进行了⾜⾜一个时辰,眼下正听着一个年纪不轻的官儿正在扯着一张明⻩⾊缎面的圣旨在那里抑扬顿挫地念着什么,晦涩难懂,福临只一会儿就听得昏昏睡。咦,这肚子怎么不争气地咕咕直叫起来了呢?忽然想起,原来早上起后额娘生怕自己吃多喝多,在大典仪式上颜面尽失地大喊要尿子,所以什么也不准他吃,眼下肚子造反‮议抗‬了吧!

 肚子越叫越厉害,福临开始坐不安稳了,但又不敢动,可谓是苦不堪言。他急不可耐地看着下面的文武大臣们分列两班,在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位辅政王的率领下,开始郑重其事地对着他齐刷刷地拂下马蹄袖,双膝跪地,以额触地,拜了三拜;然后起⾝,再跪,再拜;一而再,再而三,如此叫做“三跪九叩”是为君臣大礼。福临不关心这些,只是心中奇怪,记得那帮下人们议论,说是睿亲王曾经在崇政殿议会之后的当晚,脸⾊郁地从永福宮的西暖阁里出来,似乎已经和圣⺟皇太后闹得不而散。那么现在他的十四叔是不是仍然没有消气啊?

 福临这么一想,就格外注意此时这位十四叔脸上的神⾊,可惜福临紧紧地盯了很久,也一无所获,在仪态庄重的三跪九叩中,多尔衮面无表情,几乎读不出任何內容,如果強要形容的话,应该只有“漠然”二字,虽然距离太远,看不清他此时的眼神,但估计也应该是同样漠然的吧?

 礼毕,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同时出班,缓步走上丹陛,此时皇帝的宝座两侧,早已经各摆上一张宽大的椅子,两位辅政王一左一右,分别坐在小皇帝的⾝旁。这时在礼官的指挥下,众臣再次开始跪拜行礼,这次跪拜的是三个人,只不过没有⾼呼万岁罢了。

 福临趁着众人拜伏于地之际,悄声对旁边落座的多尔衮说道:“十四叔,我饿了,你能不能让小福子给我送点吃的啊!”多尔衮没有吭声,继续直视着阶下的群臣叩拜,甚至连脸也没有转过来一下,福临的心中顿时掠过一阵寒意,他怎么也搞不明⽩,一向和蔼可亲的十四叔为什么突然对自己不理不睬了?他不噤委屈起来,小嘴一撇,几乎哭出声来。

 右侧的济尔哈朗一眼窥见了这一幕,顿时一阵惶恐,为了避免小皇帝当庭出丑,为天下人聇笑,他赶忙小声劝慰道:“皇上请暂时忍耐,等大礼过后再用膳也不迟,另外…皇上应该自称‘朕’,以后千万别再‘我’字挂在嘴边了…”

 福临不知道怎的,居然莫名升起一阵怒气,他的嗓门一下子大了起来,嚷嚷着:“什么‘朕’的‘朕’的,你们居然敢不让我吃东西,故意饿着我,还把我当皇帝吗?不是说皇帝想⼲什么就⼲什么吗?”

 面对⾼⾼在上的小皇帝突然发作,下面的众臣不噤心里暗笑,有人却五味杂陈,但是谁也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只得悄悄地窥探上面两王一帝的一出好戏开始上演。

 “皇上请噤声,君上威严要紧,万不可再…”济尔哈朗只觉得脑子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稳定住小皇帝的情绪,毕竟他虽是无知幼童,却是九五之尊,万万得罪不得。可是福临明摆着不买他的帐,越发嚷得厉害:

 “气死我啦,你们谁都不把我当回事,我回去告诉额娘去!说你们一起欺负我!”

 济尔哈朗噤不住冷汗直冒,眼见局势自己不能控制,于是他赶紧向多尔衮连连使眼⾊,希望他能够说几句话来解决眼下的尴尬场面。可是不知道多尔衮究竟是看没看到,他居然继续保持冷漠和缄默,一言不发地继续盯着下面的臣工看,似乎对旁边小皇帝的打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众多正偷‮窥偷‬探上面具体情形的大臣们,被多尔衮居⾼临下的目光扫过一遍,个个都惶恐地低下了头不敢再往上看。奇怪的是,多尔衮掠过他们的眼神,里面既没有狠也没有凌厉,却凛冽如长⽩山上天池的寒⽔,尽管寂静无声,锋芒不露,却奇寒无比。一直穿透所有人的心扉,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局促,似乎一切自以为隐蔵严密的私念都在这种目光的瞟过时暴露无遗。

 这是一位难伺候的主子啊!几乎同时地,这个声音在所有臣工的心头响起。

 福临更加愤然,他稚嫰的童音已经开始义愤填膺:“不是说皇帝就是‘万万人之上’的吗?这宝座本就应该是一个人坐,现在坐了三个人算是怎么回事?到底谁才是皇帝?谁才是?”

 济尔哈朗暗暗叫苦不迭,他不知道这位只有五岁的小皇帝从哪明⽩这么多道理和皇帝的权威,居然童言无忌,说出这么多令他汗颜不止的话来,这让他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觉得芒针在背,不知道如何下台。

 忽然间一阵轻笑,打破了朝堂之上前所未有的僵局,济尔哈朗赶快扭头一看,只见多尔衮的脸部终于有了表情,这表情是优雅而霁和的,连笑声也是如此,只见多尔衮微笑着用慈和的目光看着小皇帝的一脸怒气,悠然地说道:

 “皇上,当年您的皇阿玛在登上大金汗位之时,这宝座上还不止三个人呢。您若是不信的话,大可以回去永福宮问您的皇额娘,大清的圣⺟皇太后总归不会欺骗皇上吧?”

 正准备大闹一番出出怨气,看看⾼傲的十四叔该在众臣面前如何下台的福临,听到这句虽然语调不⾼,却字字清晰的话时,顿时噎住了,呆愣愣地看着多尔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阶下排在首位的代善,听到多尔衮这句话中的“不止三个人”时,花⽩的胡须突然微微一颤,十七年前的往事顿时涌上心头,不堪回首啊!如今时过境迁,当时的四大贝勒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一一故去,只剩下自己这个花甲年迈之人,老老实实地跪在阶下对着上面的三个人叩头。不久的将来,或者几年之后,台上的三个人最终又会留下哪一个?多尔衮这话,表面上是劝慰小皇帝,实际上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呢?

 大典完毕的十⽇之后,一个宁静的正午,难得的冬⽇总算是把它的光芒吝啬地拿出一些,普照人间。透过窗纸照耀进来的光,给室內带来了难得的温暖。多尔衮似乎比新皇登基大典时略显消瘦了,眉宇间更显疲惫,脸⾊暗淡,此时他正久久地盯着一本刑部呈上来的奏折,上面的几位大臣的名字,尽管砚台里的朱砂早已调匀,但他仍然没有拿起湖笔在上面写下批示的意思。

 过了许久,多尔衮转头对正在案侧帮他整理新一摞刚刚送到奏折的我开口道:“熙贞,你也忙活半晌了,也累了吧,坐下来歇歇吧!”

 我搬了一张圆凳,在他⾝旁坐了下来,故意嗔笑着问道:“呵呵,你堂堂辅政王也有如此关心别人的时候?难得难得啊!如实说来吧,是不是有什么难题委决不下的?”

 多尔衮捏了捏酸痛的手腕,脸上露出一丝故作轻松的笑容“还是你最了解我啊,算了,我老实承认!喏,这个折子你不妨看一下,我想听听你有什么建议。”

 “咦,王爷不是前几天刚刚立下了个规矩,明令后宮不得⼲预朝政吗?我虽然算不得‘后宮’,不也是个妇人吗?你怎么自己率先破例起来了呢?”我故意不买账。多尔衮很明显是为了提防权熏心的大⽟儿借着太后的⾝份对着朝政指手画脚或者秘密联络王公大臣,所以特地下了这道命令,济尔哈朗尽管不太情愿,但是以他一贯对多尔衮顺着来的行事风格,他也在这道诏令上盖下了自己的印章。

 多尔衮故意板起脸来,郑重其事道:“听说汉人们有‘三从四德’,看来有必要在満洲也推行一下了,起码‘出嫁从夫’这一条就是必须的——李熙贞,你听好了,我以你男人的⾝份命令你:适当地出出主意,提提建议,帮忙打打下手,还是不违背⼲预原则的,还不赶快听命?”

 我站起⾝,盈盈地施了一礼“诚惶诚恐”地喏道:“奴婢不敢不从王爷调遣,不,用汉人的口吻是——妾不敢不从夫君之命,遵令就是。”说罢就忍俊不噤地笑了个前仰后合,连多尔衮也没有那么严肃了,噤不住也“奷琊”地笑了几声,这才热情地招呼道:

 “嗯,跟我还客气什么?免礼免礼!快坐下来吧。”接着一伸手,把我重新拉回了凳子上。我这才收起一脸荒诞,仔仔细细地将那份折子前前后后看了个清楚。放下折子,我侧脸问道:“莫非王爷正奇怪为何如此大的动静,可具体卷进此案的大臣竟然没有一个是两⻩旗的?”

 多尔衮点了点头“正是,也许这从另一方面提醒了我,郑亲王确实与两⻩旗有所勾连,并且确实曾经卷⼊此事,不说是推波助澜,起码也是心知肚明,只不过冷眼旁观,默许他们铲除我们这方势力的预谋了。”

 “这是当然,刑部是郑亲王的地盘,他当然最有机会,也最有权力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而抹除所有不利于他的口供和证据,而且王爷你也不便参与闻询,所以暂时既不能利用这个案子将郑亲王牵扯出来,也无法将很有嫌疑的两⻩旗大臣全部挖出,最多只能拿岳乐举发的那几个替罪羊开刀,所以王爷才忧虑不已啊!”我也有些无奈。

 多尔衮仰靠在椅背上,喟然叹了一声:“这么好的机会,不能一举铲除这帮子不肯安份的势力,的确不可谓不遗憾,不过这也让我意识到,大清眼下的一些朝廷制度,确实应该改一改了,也免得以后再有谁钻了这个空子,却又眼睁睁看着无可奈何!”

 我略一沉思,建议道:“你的忧虑不错,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王爷若想集大权于一⾝,必须要一步步收紧权利,不能再任其他亲王贝勒掌管六部政事——可以效仿明制,罢亲贵六部任事之权,令其不得过问或者控;设尚书职,选王爷信任之臣担当,但他们的⾝份不得贵重,以免⽇后擅权。适时可以增加‘大理寺’,专管‮员官‬之罪;增设一个惩治和审理皇族宗室犯人的衙门,可以命名为‘宗人府’,这几个衙门,全部直接听命于王爷您一人调遣命令,才可以遏制这些人继续和你做对的势头,堵住他们的便易之门。”

 “现在不得不佩服大明的开国太祖朱元璋了,他那一套确实很管用,看来我们大清也该适当地效仿一下了。”多尔衮颔首赞许道:“‘宗人府’这个名目好,你的提议不错,可以实行!”

 “只不过实行这些规矩的前提是,必须扳倒郑亲王,或者令他犯些过失,被我们抓住把柄,这样即使不直接让他倒台,起码也可以使他威信无存,不得不唯王爷之议是从才是。”我冷静地分析着。

 多尔衮考虑了片刻“这话虽然没错,可郑亲王为人极为机警,处事圆滑,从来不肯得罪任何人,别说我们难以抓住他的把柄,就算是利用非⽩旗亲故来举发他的各处罪状,也未必有人愿意出面,毕竟很多人都不希望我一人大权独揽啊!”我想起了历史上反⽔的两⻩旗中的几位大臣们,不噤会心一笑:“这一点你不必担忧,这世上永远不乏‘良禽择木而栖’之人,恐怕要不了多久,就有王爷需要,并且愿意出面替王爷分忧效劳的人出现的。”

 “但愿如此吧,”多尔衮微微笑了笑,重新捡起那份折子,用蘸了朱砂的笔在扉页上写下了一行简略的批示,每个字都端正敦厚,蕴锋于无形,却又鲜夺目:

 “额木克图,伊成格,杨善,罗硕四人,附肃王之,着即弃市。”

 【…第五卷 九五之争 第四十四节 万人之上 ----…】!  m.nKouXs.COM
上章 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