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半团圆文集 下章
黄金时代:王小波
 王小波,是中国著名作家和学者,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个两次获得世界华语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接下来,就让我们追随着王小波的成长轨迹,来了解他和他的小说。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北京。16岁时,王小波在云南农场当职工,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女处‬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1971年后,王小波先是在山东牟平队当知青,后是做民办教师。1972年开始,王小波先后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北京西城区当一名工人。这段生活则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8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毕业后,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分校的教师。1984年,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攻读研究生。回国后,王小波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和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这段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1992年,他成为自由撰稿人,成名作《黄金时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1997年5月,集花出版社出版了王小波重要的著作——《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小说。

 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王小波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望和人需求的扭曲及压制。小说的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王小波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同时,他随心所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其中,成名作《黄金时代》使王小波备受大众关注。王小波用“黄金时代”来形容文革的时期,本身便是一个绝大的反讽。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以最接近游离于主的个体只是分子第一人称叙事,用乜斜的眼光,通过对当时知青主生活的嘲讽,展开个人生活的黄金时代的描述。书中,不乏无爱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作者笔下显得荒诞而有趣。各种各样的修辞方式,都被他用来展开叙述小说的情节,包括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和寓文雅于野,充分发挥澎湃的想象力。

 有人这样评价王小波和他的作品:“王小波是中国最富创造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的衔接。”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王小波的子李银河说过,人们喜爱王小波,首先是喜爱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对于王小波来说,写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它并不能使他求得金钱方面的利益,反而倒贴一些。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王小波经常收到谩骂的退稿信。他自己也说过,作品出版过程中遇到的艰辛远远大于写作中的困难。但是,王小波仍然选择写作,选择坚持。只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写作才能和对骨子里对写作的热爱。写作,是王小波追随内心的选择。而他,在并不漫长的写作生涯里,一直坚持着这种选择,直到1997年,王小波因为心脏病病逝,永远地离开了喜爱他的读者。  M.NkoUxS.cOM
上章 半团圆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