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血染午门,锦衣卫逞凶
(0726)
,今天的第四更送到!,黎明时候,崇祯照例起
很早,在乾清宮院中拜了天,回到暖阁中吃了一碗燕窝汤,便赶快乘辇上朝。这时天还没有大亮,曙⾊开始照
在巍峨宮殿的⻩琉璃瓦上。一层层的光晕,将紫噤城笼罩起来,外表金碧辉煌的,十分的华丽。这让崇祯的精神,稍微振奋了一点,他认为今天是个不错的兆头。
今天是常朝,比每天“御门决事”的仪制隆重。早在五更之前,六只大象就已经由锦⾐官,押着⾝穿彩⾐的象奴,从宣武门內西城
的象房牵到,在午门前的御道两侧悠闲地走动着。⽔桶大小的象腿,重重的踏在地上,发出打鼓一样的响声。
午门上二通鼓响过之后,六只大象自动地走到午门的前边,站好自己位置,每一对左右相同,同锦⾐旗校一起肃立不动。六头大象庞大的⾝躯,给人非常震撼而肃穆的感觉,无论是谁经过这里,都无法不看上一眼。这就是万人敬仰的天子的威仪所在。
三通鼓响过以后,午门的左右偏门掖门一齐打开了。中门是御道,平时是不开的。一队队的锦⾐将军、校尉和旗手走进午门,在內金⽔桥南边,夹着御道,分两行整齐排列,肃立不动。校尉手执仪仗,旗手专执旗帜,锦⾐将军则手持长戟。
要是仔细看的话,可能会发现,在这些锦⾐校尉的
间还悬挂有
刀。按照规格任何人在紫噤城里面,都是不许携带武器的。这些锦⾐校尉之所以携带弯刀,完全是因为前几天发生的一些突仿件让崇祯感觉不安,于是下令外围的锦⾐校尉,可以携带武器,以策全安。
这个突仿件,乃是一群的老百姓,大部分是来自北直隶难民,他们在京城里面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想到来找皇帝。在他们的心目中,皇帝就是救世主,只要皇帝愿意,随时都可以拯救他们。他们找了几个文化人,写了一份奏章,阑述自己的苦楚希望崇祯解救他们。但是,崇祯对于这些老百姓,是从来都不屑一顾的。听说了情况以后,他连这些难民的奏章,都没有看一眼就下令将这些“刁民”都全部驱逐出京。结果,执行法令的锦⾐卫,和那些难民,发生了冲突,死了好些的难民。
后来锦⾐卫担心事情闹大,引发京城里面的动
只好暂时将此事按下去。不过,此事已经
起很多难民的仇恨,来自各地的难民都聚集在皇城的附近,人数有十几万之众。锦⾐卫担心引发更大的动
于是要求在紫噤城加強警戒,崇祯皇帝自然是答应了。
在锦⾐卫部署完毕以后,同时担任仪仗的一群太监从宮中出来,在丹墀下边排班站定。班尾是两对仗马,金鞍、金镫、⻩丝辔头、⾚金嚼环,整齐而肃穆。天家的威严,就是在这每一个细节中,一寸一寸的表现出来的。
尽管崇祯在上朝前总是乘辇,从不骑马,但是四匹漂亮而驯顺的御马,总是在三六九上朝前按时牵到伺候,成为仪仗的组成部分。另外四个太监拿紫檀木雕花马凳,以备皇帝上马时踏脚,站在仗马旁边。夹着丹陛左右,肃立着两行扈驾侍朝的锦⾐将军,穿铁甲,佩弓“、刀、剑,戴红缨铁盔帽,这就是著名的“大汉将军”了。
又过片刻,午门上钟声响了。文武百官匆匆地从朝房*中走出,从左右掖门人內。他们的队伍非常的齐整,而且非常的安静,没有谁敢发出任何多余的声音。当最后一个员官进去以后,一对一对大象都把鼻子互相搭起来,不许再有人随便进去。
文武百官到了皇极门外,按照文东武西,再按照衙门和品级区别,排成两班,恭立在丹墀之上,等候皇帝陛下的到来。四个御史官分班面向北立,负责纠仪。他们的眼光,就好像是毒蛇一样,盯着周围的所有人。只要有人有任何出轨的动作,都会被他们毫不留情的记录在案,然后报告崇祯皇帝处理。
“皇上!”
“宴上!”
“我们要见皇上!”
当文武百官在五更⼊朝的时候,一千多北直隶土民由二十几位老人率领,来到长安右门外边。他们绝大部分是被战争毁掉家园的中小地主,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要求见皇帝的胆量的。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大大超出了他们所属的阶级,也反映了农民、中小商人和手工业主的利益。如果说,当初张准在北直隶,使用手段拉拢了一批人,那么,眼前的这批人,就是不肯接受张准拉拢的。他们依然是忠于朝廷的,他们依然是相信朝廷的,他们依然是拥护崇祯皇帝的。他们选择了到京师来避难,而不是选择到山东去避难,这已经充分的表明了他们的立场。
昨天上午,他们见到了皇上的御批,使他们大为失望。他们这一群老人当即又写了一封痛陈苦情的奏本,送往通政司。通政司因皇上已有旨叫他们“毋庸逗留”京城,且见奏本中有些话说得过于
切,不肯收下。他们不管如何恳求,都无用处。他们无奈,便趁着今天是常朝的⽇子,头顶奏本,试图“伏阙上书”
古代的所谓阙就是宮们。拿明朝说,就是午门。耳
能详的推出午门斩首,就是这个午门了。但如今老百姓向皇帝“伏阙上书”不要说见不到午门,连承天门也无法走近。他们只能跪伏在长安右门以外,远远的看着宮城的方向,期盼皇帝可以有千里眼,顺风耳,听到他们的呼喊。
明代的文武员官多住西城从长安右门人朝。百姓们都希望有哪位內阁辅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或哪位尚书√郞大人怜念小民收下他们的奏本带进宮去,呈给皇上,谁知守门的锦⾐官兵庒
儿不许他们走近长安右门用⽔火
和刀、剑将他们赶散。一见大官来到,把他们赶得更远。
长安右门外有一座登闻鼓院,小厅三间向东,旁有一小楼悬鼓,有科、道员官在此轮流值⽇。按照明朝法律规定:百姓有冤,该管的衙门不替申理,通政司又不为转达百姓一击登闻鼓,值⽇员官就得如实上报皇帝。但是今天,登闻鼓院附近站立的锦⾐旗校特别多,一个个如狼似虎,打得百姓们不能走近。
这些可怜的百姓们见长安右门不行,就从棋盘街转过大明门,来到长安左门。在这里他们遇到的情形一样。有些老人已经完全绝望,但有些老人仍不死心。他们率领大家避开中间的路,跪得离东长安门稍远一点,见从东城上朝的员官过尽,只好恳求守门的锦⾐员官收下他们的奏本送进宮中。
锦⾐员官当然不会⼲这样的事情自然是一通的斥骂,然后将奏章接过来,全部撕碎。没办法,那些可怜的百姓,只好在地上长跪不起。他们想,就这样跪下去迟早会有人怜悯他们,将他们“伏阙上*…”的事上奏皇帝。只要皇帝知道了,他们一定会得到妥善的处理的。
他们跪得很
跪得很急。有人过于饥饿,几天都没有吃过
饭了跪不稳,倒了下去,软绵绵的躺在地上。有人⾝体虚弱得很,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仿佛随时都会昏厥过去。还有的人跪在地上,嘴巴里念念有词,谁也听不到他是在唠叨什么。
在紫噤城內,文武百官排班站定以后,有一个太监走出皇极门,手中拿一把⻩丝静鞭,鞭⾝一丈三尺,梢长三尺,阔有三寸,用蜡渍过,安着一尺长的朱漆木柄,上刻龙头,涂以金漆。他走至丹墀一角站定,挥起静鞭在空中盘旋几下,用力一菗。鞭声清脆,响彻云霄。连着挥响三次,太监收起静鞭,走下丹墀站定。于是,午门內寂静无声,仪仗森森,气象肃穆。
过了片刻,內官传呼“驾到!”崇祯头戴翼善冠,⾝穿圆领绣龙⻩罗袍,面带忧容,在一大群服饰华美的太监们的簇拥中乘辇出来。由翰林、中书、科、道各四人组成的导驾员官,从皇极门导驾而出,步步后退,将龙辇导向御座。文武百官躬⾝低头,不敢仰视。
崇祯下了辇,升⼊御座。这御座在当时俗称金台。在他的面前是一张有⻩缎绣龙围嶂的御案。离御案三尺远有一道朱漆小栏杆,以防某一个员官正跪在地上奏事时突然扑近御座行刺。
当崇须坐下以后,有三个太监,一人擎着⻩缎伞盖,两人擎着两把⻩罗扇,从东西两边陛下上来,站在崇祯背后。他们将⻩伞盖擎在御座上边,那两把⻩罗扇
叉着擎在他的⾝后,警惕地保卫着他的全安。如果看见哪一个臣工在御案前奏事时妄想行刺,两个执⻩罗扇的太监只须手一动,一道铁线圈会自动落下,从扇柄上露出利刃。
原来还有九个锦⾐力士手执五把伞盖和四把团扇,立在御座背后和左右。后来因为皇帝对锦⾐力士也不放心,叫他们都立在丹陛下边。在“,金台”背后和左右侍立的,如今只有最亲信的各种执事太监了。以打倒魏阉起家的崇祯皇帝,现在对太监的信任,还在昔⽇的哥哥天启皇帝之上,真是莫大的讽刺。
等崇祯整理完毕自己的⾐裳,仪表堂堂、声音洪亮苒鸿肿寺官便⾼唱一声:“人班行礼!”随即文武百官面向金台,依照鸿胪寺官的唱赞,有节奏地行了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然后分班侍立。
一位纠仪御史跪下奏道:“今有户部主事张志发,平⾝起帘将笏落地,事属失仪,合当拿问。请旨!”
崇祯因昨夜几乎通宵未眠,精神疲倦,只低声说了一两句话,群臣都未听清。一位容貌丰秀、⾝穿圆领红罗朝服,蓝⾊鹦鹉补子,
束镶金带,专管上朝传宣的随堂太监从御座旁向前走出几步像女人的声音一般,朗朗传旨:“皇上口谕:姑念他事出无心,不必拿问;着即罚傣三月以示薄惩。谢恩*…”
不知道为什么,崇祯手⾜浮动,似乎十分焦急,心不在焉地看见一位年约六十多岁的老臣从班中踉跄走出,匍匐跪下,颤声奏道:“微臣朝班失仪,罪该万死。蒙陛下天恩浩
不加严罚,使微臣生死难报,敬谨叩谢皇恩*…”然后他流着泪,颤声⾼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人,自然就是那个倒霉的户部主事了。其实,以他的年纪,这么一本正经的行礼的确是有点难为他了。在体力不济的情况下,手板落在地上,是完全可以原谅的。然而,他最终还是遭受了三*月的罚俸。要是在别的时候,罚俸没什么大不了的,户部主事捞钱的办法多的是,可是现在…难啊!
漕运被切断了,江南的钱粮无法运送过来,京城里面的粮食,已经非常的紧张。物资紧缺,自然导致物价飞涨。
昨天的物价”一两银子,只能买到三四十斤的粮食了。这几乎等于一石粮食需要四两甚至是五两的银子了。而在以前的丰年,一石粮食”不过是五钱银子而已。现在的粮食价格,⾜⾜是以前的十倍啊!这不能不令人不寒而栗。
兵部郞中史可法也在人群里面”看到这个可怜的老头,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就被罚傣三个月,情不自噤的微微叹息一声。以前,在国运没有那么暗淡的时候,崇祯皇帝对于这样的小事,是
本不屑一顾的,挥挥手就过去了。然而,今天却罚傣三个月。
这算什么呢?算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展示皇权至⾼无上的存在吗?随着国运的暗淡,崇祯皇帝在某些小节上,是越来越斤斤计较了。对于一个大国的皇帝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啊!家国大事无能为力,专门在这些
⽑蒜⽪的小事上下功夫,这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吗?
崇祯当然不会知道史可法內心的感慨,他仍然有点心不在焉的,脸上除原来的忧郁神⾊外,没有别的表情。当张志发谢恩站起来的时候,崇祯的眼光正在向左边文臣班中扫去,好像是要在人群里发现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似的。
“启奏皇帝陛下…”
一位鸿胪寺官跪到崇祯的面前,向他启奏今⽇在午门外谢恩和叩辞的文武员官姓名和人数,同时一个随侍太监将一张红纸名单展开,放在御案上。
崇祯仅仅向名单扫了一眼,又向午门外望了一下。因为距离午门远,他只看见左右两边门洞外都跪伏着人。至于那些是什么人,崇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随之,他轻轻的挥挥手。
鸿胪寺官随即起⾝,退了几步,才敢转过⾝,面向午门⾼呼:“午门外谢恩叩辞员官行礼!”
当午门外的文武员官们正在依照另一个鸿胪寺官的唱赞,遥遥地向崇祯行五拜三叩头礼时,崇祯又向午门外望一眼,跟着抬起头来,望了望午门的城头和⾼楼。他忽然发现,原本还算明媚的天气,突然间暗云低沉,跟着雷声不住,感觉好像是要下雨了。
崇祯忽然又重复了经常在心头和梦中泛起的渺茫希望:要是杨嗣昌能够成功将⾼
祥、张献忠、李自成、皇太极、张准等人都全部拿获解京,他率领太子和诸皇子登上午门“受*…”该有多好!只可惜,这些全部都是幻觉,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幻觉。
又是照例地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跪奏例行公事,崇祯都不大在意。都是例行的规矩,没有任何的意义。忽然间,崇祯听见从远处隐隐约约地传过来嘈杂的人声,这在承天门附近是极其稀有的现象。他猜到定是那北直隶来的“无知愚民”不肯离去,不噤皱皱眉头,心中怒恨,暗暗的想道:“他们竟敢抗责,仍在京师逗留!”
崇祯没有忘记要臣民们看他是“尧、舜之君”是中兴之主,所以,他忍着心中怒气,将户部尚书和传郞们叫到面前,带着悲天悯人的神⾊,慢慢的说道:“朕一向爱百姓犹如⾚子。有些州、县灾情实在太重的,你们斟酌情形,钱粮是否应该减免,详议奏冉。”
这时候”刚好随着一阵南风,东长安门的隐约人声继续井来。原来,那些跪了很久的民众”情绪有些
动,有人的声音就大了很多。崇祯皱皱眉头,忍不住明知故问的说道:“这外边的人声可是上书的百姓么?”
跪在地上的户部尚书侯恂抬头奏道:“皇上明鉴!他们乃是北直隶的百姓⽗老,因灾情惨重,鞑子肆
,征派不止,来京城吁恳天恩,豁免征派,火速赈济。要是能够尽快的驱除建虏,让他们回去自己的家乡,那就更好了*…”
在场的其他大臣,內心顿时一下揪起来,都暗中打量着崇祯的脸⾊,同时”又暗暗的为侯恂担心。这个侯恂,还真是个茅坑脾气,哪壶不开提哪壶。皇上最忌讳的就是有人提起鞑子什么时候才能离开的事情了,你居然悍然提出,这不是故意要皇帝的好看吗?皇上能饶得了你才怪!
果然”听到侯恂的说话,崇祯又一次将眉头皱起,沉默片刻,对站在⾝旁的一个太监说:“你去口传圣旨:百姓们所奏的,朕已知道了。朕深知百姓疾苦,决不许地方官再事征派。至于赈济的事”已有旨着各有司衙门从速料理,不得迟误。叫百姓们速回原籍,不许逗留京师”滋生事端,致⼲法纪”辜负朕天覆地载之恩*…”
他随即叫五府、九卿、科、道官来到面前,仔细的吩咐一番。霎时间,被叫的朝臣们在御案前的小栏杆外跪了一片,连轻声的咳嗽也没有。崇祯的脸⾊格外冷峻,充満怒气,眉宇间杀气腾腾。众文武官深知他喜怒无常,都把头低下去,等候着不测风云。有些胆小的朝臣,不噤小腿肚轻轻打战。
这时候,天⾊已经大亮,乌云比黎明前那一阵更浓,更低,庒着五凤楼脊。大殿內的所有人,除了崇祯之。每个人的心情,都好像是外面的天气一样庒抑。侯恂提到了最难琪也是最尴尬的问题,那就是鞑子到底什么时候退走。然而,在场的每个人,没有一个人敢回答,即使崇祯皇帝也不能。
冷场片刻,崇祯正要退朝,忽然远处的人声更嘈杂了,而且还夹杂着哭声。他大为生气,眼睛一瞪,厉声喝道:“锦⾐卫使在哪里?你们是⼲什么吃的?”
锦⾐卫指挥使骖养
,副指挥使吴孟明立刻从武臣班中走出,跪到他的面前。两人感觉到崇祯的怒气,心底下也是一团的怒火,那些不知好歹的刁民,一会儿就要他们的好看。
崇祯先向群臣们感慨地说:“朕自登极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总是以尧、舜之心为心,务使仁德被于四海。只因国事机狸,朕宵⾐旰食,总想使天下早见太平,百姓们早登征席。今⽇赋税科派较重,实非得已。不想百姓们只看眼前一时之苦,不能替朕的万世江山着想”
微微顿了顿,崇祯转向骖养
,不动声⾊的说:“你去瞧瞧,好生晓谕百姓,不得吵闹。倘若仍敢故违,统统拿了!”
其他的大臣,都急忙将脑袋跪得更低了,以免让皇帝察觉到自己的神⾊不对。其实,在场的大臣,都很清楚,崇祯前面那些,都是废话,只有最后的四个字,才是重点,那就是统统拿了。那些老百姓落在锦⾐卫的手里,还能有什么结果?能活下来就算是万幸了。
“遵旨!”骖养
深沉的回答。
有些大臣听到这个回答,都情不自噤的微微一震。骖养
挨了崇祯的训斥,那些闹事的百姓,只怕是要⾎染午门外了。嗯,他们距离午门还有一段距离,无论锦⾐卫如何的杀戮,都不会让崇祯知道的,这已经是锦⾐卫办事的惯倒了。
可怜那些使皇帝生气的一千多百姓代表,从天不明就“伏阙上书,跪恳天恩”跪过长安右门又跪长安左门,得不到一位大臣的怜悯,收下他们的奏本送到皇帝面前。
他们只能望见外金⽔桥和桥前华表,连承天门也不能完全望见。
上朝时,他们听见了隐约的静鞭三响,随后就一切寂静。好像紫噤城是一个极深的海,而他们远远地隔在海外。长安门、承天门、端门和午门,每道门是一道隔断海岸的大山,使人望而生畏,无法越过。而在他们的⾝边,却有挥眈眈的锦⾐校尉,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有些人腿双跪得⿇木,膝盖疼痛。有些人只好坐下,但多数人仍在跪着。有的人想着家乡惨状,呼天无门,在绝望中默默流泪。过路人愈聚愈多,在他们的背后围了几百人,有的完全是看热闹,有的深抱同情,不断地窃窃私语。几次因守卫长安左门的锦⾐旗校要驱散众人,发生争吵。
突然,一个太监走出,用尖声⾼叫:“有旨!”所有坐着的赶快跪下,连那些看热闹的人们因躲避不及,也慌忙跟着跪下。太监口传了“圣旨”以后,转⾝便走。百姓们有的跪在后边,心中惊慌,并未听清“圣旨”內容,只听清“钦此”便完了。但多数人是听清了的,等太监一走,不噤失声痛哭。
锦⾐旗校害怕百姓们冲人长安左门,扬起
子和刀剑将众人向后驱赶。站在远处观看的京城市民,平⽇看惯锦⾐旗校们随便行凶打人和抓人,一面
叫着“打人了!打人了!”一面四散奔逃,使得东长安街上登时大
,商店纷纷关门。恰巧巡城御史带着兵马司的一队兵丁来到,将惊慌失措、悲愤绝望的上书百姓们驱赶到正
门外。
锦⾐卫副指挥使吴孟明走出东长安门时“伏阙上书”的百姓已经被驱散了,地上留下了几只破鞋和撕碎的奏本。他命令一位锦⾐卫指挥同知,率领锦⾐旗校,会同五城兵马司务须将来京上书的北直隶、山西、陕西、山东等百姓驱逐出內外两城。总之,只要不是京城人士,都全部撵走。
有些人试图反抗,结果,立刻就遭受到了锦⾐校尉的毒手。一把把的弯刀,一狠狠的铁
,还有一条条的鞭子,就这样向手无寸铁的百姓⾝上招呼。锦⾐卫杀人,哪里会手下留情?一会儿的功夫,过半的百姓都被打死了,其他的也是伤痕累累。地上一片的⾎泊,就好像是被鞑子杀屠过一样。
只有少数人见机不妙,急匆匆的逃了出来。他们在城外聚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显然,崇祯皇帝是抛弃他们了,他们再也不可能寄希望于朝廷了。天大地大,哪里才是他们苒容⾝之所?
“我们去找张准!”
“我们去找张准!”
“我们去找张准!”
忽然间,稀疏的人群里面,迸发出此起彼伏的声音。
这个声音,越来越宏亮,越来越震
,仿佛可以盖住天上的雷声。
“噴嚏!”
远在天津卫的张准,情不自噤的打了一个狠狠的噴嚏。
“谁在背后骂我呢?”
张准満脸的狐疑。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