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朕是皇帝,没有人比朕更
(0706)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三月初三的整个上午,崇祯都没有离开过乾清宮。
以前,这个时候,他一般是努力批阅着各种文书,尽管这些文书只能令他增加烦恼,没有丝毫的乐趣。⼊眼都是不好的消息,不是要钱就是要粮,不是城镇被攻破,就是军民被屠戮。什么样的消息都有,就是没有报捷的喜讯。
在批阅文书之余,他还要的愁眉不展地思考问题。明国现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什么方面前是百病丛生。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嗯要让钱粮增加,就要让国全平定下来,发展生产,就要消灭鞑子和流贼。然而,消灭鞑子和流贼,需要大笔的钱粮。这仿佛已经是牛角尖,钻到了最里面,出不来了。
困倦时候,崇祯会叫太监王承恩把奏疏或塘报读给他听。偶尔间,崇祯还会要王承恩讲述一些从坊间听来的奇闻乐事,比如说谁家的公
居然下蛋了,又或者是谁家的⺟
,居然同时下了两个蛋。甚至,坊间的一些杂七杂八的芝⿇绿⾖的小事,崇祯也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今天,崇祯一点听故事的心思都没有。
⾼起潜的战败,他已经知道。这样的大事,就算⾼起潜试图隐瞒,东厂和锦⾐卫,也会在第一时间里,将情况报告上来。东厂和锦⾐卫的报告,都显示辽东军团遭受惨重了的损失。有两个县城被鞑子攻破,里面死亡的军民,可能有几万人。辽东军团自己的损失也在万人以上。兵部递
的奏章认为辽东军团的失败,完全是由于被动的防御造成的。辽东军团的六万人,分成了多处驻防在不同的城镇里面,疏忽了对鞑子的监视,结果遭受到了鞑子的突然袭击,其他各部援救不及,最终早就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兵部的奏章,没有提到⾼起潜的责任,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起潜要负主要的责任。
很显然,⾼起潜太大意了。他以为鞑子的主要兵力,是在京师的南面,他在京师的东面,应该没有什么危险。但是,皇太极偏偏悄悄的调兵北上一举袭击了他。猝不及防的⾼起潜,想要挽救,却已经来不及了。等辽东军团的主力骑兵赶到香河、宝坻一带的时候,奴酋阿巴泰已经率军离开了。
但是,⾼起潜送来的奏章却不是这样描述的。⾼起潜在奏章里面说,自己是在主动和鞑子战斗的时候遭受损失的,而不是被动的挨打。而且,辽东军团目前还在战斗中斩首几百级,
本不能算是败仗。目前,战果正在进一步的统计当中。一旦统计完毕鞑子的首级,就会送到京师来。
这让崇祯非常的恼火。他感觉,自己是被⾼起潜公开的欺骗了。明明是被打得一败涂地居然说有什么战果,还说有鞑子的首级简直是荒谬。
东厂和锦⾐卫暗中报告,说是有人从虎贲军那里购买鞑子的首级,用来冒充战功。其中,就有他⾼起潜的名字。
东厂提督太监张彝宪,和⾼起潜的关系,一向都不怎么样,既然抓到了⾼起潜的痛脚,当然是要大做特做文章了。这让崇祯对⾼起潜越发的不満。他一度要裁撤了⾼起潜,可是最后还是忍住了。撤掉一个太监,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的简单。问题是,裁撤了⾼起潜以后,谁能接替⾼起潜呢?遍观朝中的大臣,崇祯还真是想不出一个人来。对吴阿衡,崇祯觉得他的能力,还算可以。但是,出于对文官的不信任,崇祯始终觉得,还是要放一个监军比较全安。哪怕这个监军的能力,不如吴阿衡,也要比吴阿衡值得信任。
如果撤掉了⾼起潜?派谁监军?王承恩?不行,这个大伴,一定要留在自己的⾝边。王德化?还不如⾼起潜呢!曹化淳,他目前提督京师三大营。张彝宪?他目前掌管东厂。王坤?提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好像,他⾝边的太监里面,没有一个人腾得出手来。
要是早知道这样,就早点放杨嗣昌出去好了。或许,让杨用昌早点督师,也不会酿造这样的惨败。对于杨嗣昌的能力,崇祯是深信不疑的。他已经耳提面命的叮嘱⾼起潜,一定要听杨嗣昌的话,否则,就会找他的⿇烦。崇祯一直坚持,杨嗣昌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令人遗憾的是,杨嗣昌出现得太晚了,导致了再一次的惨败。
本来鞑子已经被虎贲军打伤了,实力受到了较大的削弱,正是创造战功的好时机。要是在这个时候,各路明军主动出击的话,未必就不能杀死一个鞑子。偏偏⾼起潜没有抓住,王坤没有抓住,洪承畴也没有抓到,愣是让皇太极重组了军队,好像又恢复了原来咄咄
人的态势。相对于虎贲军的战斗力而言,朝廷官军的确是太难看了。
然而,崇祯必须掩盖战败的消息。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能立刻撤掉⾼起潜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要隐晦的表示,要等到⾼起潜那里,将鞑子的人头
上来,才能评定功过。因为,民众一旦得知,虎贲军战胜了鞑子,而鞑子又战胜了朝廷官军,两相比对,百姓们对朝廷的信心,只怕会更加的衰弱现在的京城,早就満城风雨了,大家一致看好的,不是朝廷,而是虎贲军。甚至,连一些士鼻阶层,都在悄悄的议论,虎贲军的《均田令》,到底有没有转圜的余地,有没有可以钻空子的地方。这里面的含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让崇祯非常的憋屈。他崇祯,乃是堂堂的大明国皇帝,怎么能不如张准一个反贼?不行,绝对不行!
“着令自省,不负皇恩。”
崇祯在⾼起潜的奏章中缓慢的写下这样的批语。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他写得非常的吃力,好像是连续写了几千字似的。“恩”字的最后一点,甚至有点发飘好像是有气无力的样子。这对于讲究的崇祯皇帝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他对于自己的批语,向来都是很考究的,不允许出现任何的败笔。不过,现在败笔已经出现,再修改反而显得
盖弥彰了。希望善于揣摩人心的⾼起潜,能够从这个败笔感受到自己的心情。
写完批语以后,崇祯就靠在龙椅上,不断的默默叹息。八个字的批语,好像菗空了他的全部力气,让他只能是坐着,连站起来的活力都没有了。说实在的,臣下打了败仗他作为皇帝的,居然不能严厉的惩处,还要帮忙掩饰,真是太郁闷了。但是,为了大局不得不如此。做皇帝,难啊!
“大伴,什么事?”
崇祯忽然懒洋洋的说道。
他在寂静中听到了轻微的脚步声,不用睁眼,就知道是大伴王承恩的。可能是感觉到皇上的心情不好,其他的太监宮女都不敢轻易进⼊书房,生怕被皇帝迁怒。这个地方,只有王承恩可以随时的自*由进出。…皇爷,这里有一份弹劾的奏疏一一一一一一…
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说道。
“又弹劾哪个*…”
崇祯很不耐烦的说道。
一听是弹劾的奏章,崇祯的心情”就更加的不痛快。他最恨的就是大臣们斗来斗去,弹劾来弹劾去,将朝政搞得一片混
,乌烟瘴气。他每天收到的奏章里面,至少有一半是贴着黑⾊的标签的。黑⾊的标签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就是专门弹劾人,找人⿇烦的。
对于这类奏章,崇祯一般都是有时间的时候才看,要是没有时间,⼲脆就不看了。因为,看与不看,差别真的不是很大。即使不看奏章,上朝的时候,也能知道大概。每天上朝,大臣们都是你弹劾我,我弹劾你,一点解决正事的办法都没有,攻击起其他人来,却是十分的起劲。
他现在仿佛有点明⽩,为什每当初的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不愿意上朝了。哪个皇帝愿意每天上朝,就听到那些大臣们吵来吵去,弹劾来弹劾去的啊?特别是那些言官,就跟嗡嗡嗡的无头苍蝇一样,逮住谁就咬谁。你要走出言喝斥,他们反而更加的嚣张。因为,他们最喜
咬的人就是皇帝了。
以前的皇帝暂且不说,崇祯几乎每做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被言官们拿来批驳一番。最近闹得比较沸腾的一件事,就和崇祯有关。田贵妃的老子,也就是国丈田弘遇,最近不知道和太仆寺的人有什么关系,弄了一些战马出来贩卖,最后也不知道贩卖到哪里去了。
东厂和锦⾐卫将事报情上来,不知就里的崇祯,下令彻查。结果,查到了国丈的头上。田贵妃可怜兮兮的在崇祯的面前哭了两场,崇祯觉得没有井么大不了的,不过是一两千匹的战马而已,价值不大,看田贵妃哭得可怜,心有不忍,就让东厂和锦⾐卫,不要继续追查了。
言官们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这个消息,几十封的弹劾奏疏马上就上来了,纷纷要求彻查,要给大家一个
代。结果,愣是被崇祯给庒住了。否则,田弘遇就算是被五马分尸,都无法満⾜这些言官们的要求。话说,无论是谁,只要心理承受能力要是稍微差点,都要被这些言官们
死。
是的,崇祯从来都没有反省过,自己有什么责任,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大臣们的⾝上。要是大臣们,特别是那些言官,不三天两头就弹劾谁谁谁的话,朝廷不知道要安宁多少。但是,要是真的没有弹劾奏疏,他又要疑神疑鬼了,觉得下面的大臣,可能是抱起团来,一起对付他。
“老奴不敢看*…”
王承恩恭恭敬敬的说道。
“你拆开来念*…”
崇祯不耐烦的说道。
王承恩将奏疏打开,发现乃是弹劾杨嗣昌的,內心顿时微微一惊。话说,杨嗣昌自从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一来,还是第一次被人弹劾。这可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崇祯对杨嗣昌给予了厚望”努力栽培”殷切期待杨嗣昌立功,而别人却上书弹劾他。
这
本不是弹劾杨嗣昌,而是直接弹劾皇帝本人啊。
再一看弹劾者的名字”王承恩感觉更加的不妙。弹劾杨嗣昌的这个人,乃是翰林院编修兼东宮讲官杨廷麟。翰林院编修是芝⿇绿⾖官,无关重要,但是这东宮讲官,却是有点来头的。王承恩不由得把眉头一皱,心想,这个大胡子的杨翰林”在这个时候弹劾杨嗣昌,难道是要学当年的杨继盛?
在宮中的这么多太监里面,王承恩的心地,可以说是最善良的,对崇祯也是最忠心的,也是最少过问政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朝中的局势就不了解”对朝中的大臣,就不
悉。事实上,王承恩对朝政是无比的
悉。比如说,这个杨廷麟,王承恩就是知道得比较清楚的。
所谓的东宮”就是太子。因为两个儿子年纪还小,崇祯一直没有指定太子,两个孩子都在东宮一起上学。崇祯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必要那么快指定太子。但是,作为未来的国祛继承人,外人不能不关心。因此”一切和东宮有关的员官,都是比较吃香的。
杨廷麟是崇祯四年的进士,勤学好古,在翰林院是有名的才子,他和⻩道周、倪鸿宝合称是三翰林。因为文章十分的出⾊”崇祯于是将他选到了东宮,给自己的孩子讲课。这么一个人,居然带头上书弹劾得宠的杨嗣昌,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王承恩简直可以想到,崇祯一怒之下,这个杨廷麟,极有可能又要被撵出京城了。
果然,当王承恩拿起来杨廷麟的奏疏,朗朗地宣读起来,崇祯的脸⾊,越来越不好看。本来因为⾼起潜的事情,崇祯已经憋着一肚子的火,现在这个杨廷麟又来凑热闹,简直是
着他发飙。听着听着,崇祯的火气就上来了,不由得打断王承恩,硬邦邦的说道:“他怎么说?把刚才那句话重读一遍!”王承恩暗自为杨廷麟祈祷一句,然后规规矩矩的念道:“陛下有挞伐之志,大臣无御侮之才。谋之不臧,以国为难戏”崇祯恼怒的说道:“这叫什么话?书生之见!下边呢?”
王承恩接着念:“杨嗣昌与辽东监军⾼起潜內外扶同,朋谋误国,虫蛀国库,武备顿忘,以至于此!””
“停!”
“停!”
崇祯从椅子上跳起来,脸⾊铁青,用指头敲着御案,凶巴巴的吼叫起来:“什么內外扶同,朋谋误国,尽是胡扯!你知道,这个杨廷麟是否同什么人朋比为好,故意攻汗大臣?”
王承恩感觉崇祯是真的发火了,急忙说道:“奴婢不知道。”
崇祯想一想,也想不出杨廷麟在朝中同什么人朋比为奷。这个人的文学,的确是好的,
子是有些⾼傲。他和⻩道周、倪鸿宝两人的关系,也不算很好。之前,倪鸿宝还上书弹劾过他,杨廷麟也上书弹劾过⻩道周,暗指⻩道周沽名钓誉。嗯了想,崇祯悻悻的说:“好,念下去!”
王承恩稳定心神,规规矩矩的念道:“总*理卢象升以祸国责枢臣,言之痛心。夫南仲在內,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
崇祯把脚一顿“哼了一声,吓得王承恩的手一抖,不敢再往下念。崇祯突然走到王承恩的面前,一把将奏疏抢过来,直接撕成碎片,然后狠狠的一甩手,甩在门口的附近。门口的宮女太监,都被崇祯的这个剧烈动作吓坏了,急忙跪下来,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太不象话!竟是肆口诋毁!”崇祯在屋里走来走去,眼睛有点发绿,好像是黑夜里的饿狼。忽然间,他在王承恩的面前站定,绿幽幽的眼睛盯着王承恩,好像王承恩就是杨廷麟似的,忿忿地问道:“你说!你说!谁是李纲和宗泽?谁是耿南仲和⻩潜善?何不说秦桧在朝?难道朕是宋⾼可恶!可恶!”
王承恩急忙跪在地下,拼命的请崇祯息怒。同时,他的內心,暗暗的为杨廷麟的命运担忧。谁都看得出来,这次崇祯是真的大动肝火了。⾼起潜和杨嗣昌,两个人参杂在一起”不让崇祯发飙才怪。这位主子和当年的天启皇帝完全不同啊,年轻气盛,一发飙就是要人命的。看来,朝廷又要闹出一场腥风⾎雨了。
杨廷麟在这个时候弹劾杨嗣昌”的确是找死来着,谁都拯救不得。杨嗣昌督师,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相反的,背负责任的,应该是崇祯。杨廷麟弹劾杨嗣昌”就是直接弹劾崇祯,直接说崇祯任人不当,这样的奏疏,崇祯怎么可能忍得住?
⾼起潜的失利,被崇祯⾼⾼举起,轻轻放下,绝不是因为崇祯的仁慈”也绝不是因为⾼起潜的好运气,更不是其他大臣的求情,而是因为,⾼起潜的所有行动,贯彻的都是崇祯的暗中指示。⾼起潜战败,大部分的责任,其实依然是在崇祯的⾝上。
在私底下,崇祯对⾼起潜是有专门的指示的,那就是作壁上观,保存实力,让虎贲军和鞑子拼个两败俱伤”然后乘机图谋虎贲军。对于朝廷来说,这是最好的结果。无论虎贲军还是鞑子,要是在战斗中同归于尽,那就最好不过了。
没想到,皇太极不懂得崇祯暗送秋波,居然辣手摧花,直接朝着崇祯扎了一刀。崇祯自己郁闷,只好是打落牙齿和⾎呑,说不得,哭不得,叫不得。也正是因为如此,杨廷麟的这份奏疏,等于是将崇祯的火气,都一下子全部撩拨起来了。
杨廷麟在上书的时候,肯安没有想到后果可能会这么严重。以⾼起潜的估计,杨廷麟应该没有当年杨继盛的勇气。当年的杨继盛,可是完全处理好了后事,买好了棺材,选好了墓地,才上弹劾奏疏的,那是真真正正的死弹。所谓的死弹,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意思。
正是因为如此,连魏忠贤当时都吓坏了,不得不赶紧半夜来找天启皇帝哭求。要不是魏忠贤的这个举动,最后胜出的人,到底是谁,还真不好说。现在,杨廷麟也来这么一手,只怕他没有杨继盛的决心和勇气啊!纯粹是自己找死来着。
得罪了崇祯和杨嗣昌还不够,杨廷麟在奏章里面,还要试图为卢象升开脫,这简直是生怕自己死的不够快,在吃了砒*霜的同时,还要割脉杀自。⽩痴都知道,崇祯因为孙承宗的死,已经是“伤心过度,难以自制“了。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崇祯必须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卢象升的⾝上。
卢象升要是不死,崇祯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孙承宗?怎么显得自己的“纯孝?因此,卢象升还是非死不可。目前,刑部已经在对卢象升的罪责,展开审核。大理寺和都察院都有人参与。这就是三司会审。基本上,被三司会审过的人员,不死也要脫层⽪了。
刑部尚书汪乔年尽管有些同情卢象升,可是皇命在⾝,想要为卢象升减轻一些罪责,却也非常艰难。大理寺和都察院,
本不可能为卢象升开脫。更何况,卢象升被关在锦⾐卫的昭狱,而不是刑部的天牢。因此,在三司会审的时候,东厂和锦⾐卫,都要派人听审。
这意味着,对卢象升的审判,将有五个部门进行,刑部在其中,反而是力量最小的。在五个部门会审的案例当中,皇帝的意志,是至⾼无上的,只有他才能决定犯人的生死。嗯想当年的熊廷弼和王化贞吧,最终还是逃不了一死。
“命令锦⾐卫,将杨廷麟下狱!”
“他不是要为卢象升开脫吗?将他和卢象升英在一起!”
崇祯怒气冲冲的说道。
“奴婢遵命。”
王承恩不敢怠慢,急忙答应着传令去了。
这个杨廷麟,在上奏疏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样的命运。弹劾杨嗣昌,试图为卢象升开脫,这都是崇祯的逆鳞。你杨廷麟要是不死,就真的是奇迹了。要怪,只能是怪你自己太不会做人了。
“来人!”
崇祯在书房里来回的踱步,感觉自己余怒未消,还要处置几个人才甘心。自己对杨嗣昌如此的看重,居然还有人上书弹劾,简直是找死。一定要将这样的苗头,都扼杀在萌芽状态。处置一个杨廷麟还不够,还要再杀几个人,才能镇住那些狂疯的言官。
“奴婢在!”
另外一个太监王德化急忙进来。
“传旨!⻩道周、倪鸿宝两人,常与杨廷麟在一起,有结
之嫌疑。现杨廷麟下狱待罪,着令录夺此两人官职,贬为庶民,永不叙用!立刻用
将他俩打出京城!”
崇祯脸⾊铁青,咬牙切齿的说晃“哎呀我的妈呀,这件事真的是闹大了!”
王德化在內心里悄悄的说道。
就因为杨廷麟的一份奏章,搞得另外两个人一起倒霉,这是哪门子的道理?他们俩和杨廷麟朋比为奷?好像没有道理啊!倪鸿宝还上书弹劾过杨廷麟呢?但是皇上金口⽟言,皇上的话就是道理。他不敢有丝毫的感情流露,急匆匆的传旨去了。
处置了⻩道周和倪鸿宝以后,崇祯的內心,总算是平复了一些,没有那么大的火气了。他重新坐下来,蜷缩在龙椅里面,冷冷的盯着桌面的奏章,一言不发,好像是⼊定了一样。
其实,处置这两个人,绝不是崇祯的一时心⾎来嘲。他还没登基的时候,就最恨大臣们结
朋奷,互相攻汗,因此,只要有丝毫结
的嫌疑,他就严惩不贷。哪怕是没有真凭实据,纯属捕风捉影,只要崇祯觉得有可能,就会做出严肃的处置。
杨廷麟、⻩道周、倪鸿宝三人都是翰林院的编修,不大不小的官职,又都喜
文章,平时私底下自然少不了
流一番。锦⾐卫和东厂的报告上去,崇祯就有点不舒服。以后每次听到别人说起“三翰林”他都怀疑三人是否结
朋奷,只是没有实际的证据。不过,这一次,
本不需要证据,他就找个由头,将三人都除掉了。
“以为瞒得过朕?”
“朕是皇帝,没有人比朕更強!”
崇祯忽然冷笑一声,然后端正⾝体,重新开始批阅奏章。
处置了三个人以后,崇祯自我感觉不错,仿佛浑⾝充満了精力。他不断的批阅着奏章,不断的反反复复告诫自己,自己是这个家国的皇帝,是这个家国最聪明最能⼲的人,只要他不断的努力,家国的命运,肯定是可以逆转的。他崇祯的名字,肯定会被世世代代的大明子孙所敬仰。
,求月票…,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