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冰玥文集 下章
"马踏飞燕"
   夜来又下了雨,晨雾也没有散去,打开门来,那雾气便渗了进来。我手,拂拭着柜台上昨夜还来不及擦净的尘灰。

 行人三三两两的,打伞的人不多。较往日更多了些跑跳的小孩子,穿红着绿的,即耀眼,又活泼得可爱。

 寒假里,出笼的小鸟儿们总要随家人去串串亲戚,在这棵树上呆几天,那家山林里飞几天,不知不觉中,这个假期就会所剩无几。更何况这新年旧岁更替的时候,总有那许多事儿要打点,有那许多好吃的、好玩的紧忙着要体验。

 我有些出神地看着那些小孩子们,记得小时候,也会这样在冬季里回到盐都老家,聚在一起过年守岁,而鞭炮、烟火、岁钱、年夜饭,那一切一切,怎么就那么遥远了呢?

 一个人影晃了过来,我下意识地看看,却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是一个直的老人,六十来岁的样子,浓眉,深陷的眼窝,高高的颧骨,长得有些消瘦。戴着一顶旧式的连耳帽子,深灰色过膝长大衣,双手都抄在衣袋里,右肩上支出来一件好象乐器的东西。

 老人看了我一眼,慢慢地走过去,停在我邻家紧闭的门侧,将那个长长的乐器背包解下来,倚在墙上。

 我仔细瞥了一眼,那真是一把奇怪的琴。琴箱包在布袋里,比较小,琴弦也只有两三,倒有点象是我在电视上看见过的维吾尔族的冬不拉。

 冬不拉,是在冬天里不拉吗?我窃笑着自个儿的胡思想。这是一件什么民族乐器呢?好奇心起,我慢慢地梭巡过去。

 “唉,又下雨了,才停几天哦。”我假意看看天色,轻轻嘀咕了一句。

 老人跺跺脚上的泥,没吱声。

 “大爷,路上不好走吧。”我微笑着似有意似无意地问道。

 老人笑笑,点了下头。

 “大爷,您这是什么乐器呀?”老人有了回应,我干脆直奔主题。

 老人看看我,我一袭白衣。老人的手抚上了琴,问:“你不知道?没见过?”

 他说话中气倒蛮足的。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没说话。

 “没见过吧。”老人也笑笑,话里有些自豪:“这是三弦。”

 “三弦?这就是三弦?”三弦我倒是真听说过,但从来没见过。

 “嗯。这可不是普通的三弦。”老人居然卖起了关子,说:“就算你见过三弦,也一定没见过我这样的。”

 “是吗?”我有些不服气:“三弦不都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一样。因为…”老人看看我,得意洋洋地说:“因为,这是我自已做的!”

 “哈!”我眼睛一亮,敬佩的感觉由然而生,不蹲下来仔细地看起来。

 这把红松木制成的琴,全长一米五左右,红面黑底的油漆,长长的琴柄,琴头上三个长椭圆的定弦器,有点象二胡,但不是马尾。长长的三细不一的金属琴弦,顶端刻有一匹奔跑中的马,还有一只鸟儿和几片云彩。三弦,当然是用手指弹奏的,与吉他相似。

 老人指着那马儿的琴头说:“你看象什么?这是有说道的。”

 “象什么?”我心里倒想说,象马头琴。

 “这叫马踏飞燕。”

 “哦。”我含糊地应道,只依稀听说过,具体意思却不明白。

 弦乐中,我对吉他略熟悉一点儿,觉得这三弦与吉他还真有些相似,只是吉他的箱体象个葫芦,这个要小很多且象圆西瓜。

 “全都是你做的吗?怎么想到自己做呢?”

 老人点点头,又摇摇头:“多数是我做的,有的是交给机械厂里师傅根据我的要求做的。”

 “自已做的便宜些,且还更趁手。”老人拨着弦说。原来一把上好质量的三弦售价上千元至数千元不等。其实那两一些的就是古典吉他弦,细的那是另找的钢丝弦,都还不够长,是用其他的钢丝给接上的。

 我不问道:“那三弦的弦没有卖的吗?”

 “有倒有,可惜不弹。普通的曲子倒没什么,有些一到高音部份,立马就断。”老人拨拨弦,有些沮丧。

 “哦,”我有所领悟:“大爷,你弹三弦很响亮的吧,一定很有力度。”我猜测道:“都弹什么歌呀?”

 “呵,什么歌都弹。”

 “流行歌曲呢?”

 “流行歌曲里有力度的歌不多。”

 “那倒是,比较婉转绵的,”我点点头,说:“好象用吉他弹还差不多。”

 “那倒不一定,孙楠的歌就不错。”

 孙楠?我看看老人,好象老人与孙楠这样的年轻歌手联系不起来,不问道:“大爷今年高寿呀?”

 “不高,才六十八。”老人笑得一脸的摺子。

 “哈哈。”我倒忍不住乐了。原来人老了,心也可以很年轻,也可以很幽默很轻松。

 雨已经停了,天色开始有些透亮。我将老人请到我的小店里小坐片刻。给他泡上一杯热茶,老人连声道谢,却并没有喝。他说他的生活比较有规律。每天早上都会去同一家豆浆店里用“四个一”:一油条,一碗不加糖的豆浆,一个白馒头就一碟咸菜。

 老人在等他的伙伴们,一个来自四面八方的“夕阳红乐团”团队里常在一起聚的有十六、七人。今天是约好了在这儿聚会,要去一个乡镇里,进行最后一次排练节目,并参加今年镇里组织的节联演出。

 “您们是什么节目呀?”我的好奇心打那三弦开始,不断冒出来。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这我听过,还会哼几句呢。”我开心起来,可算找到了共同语言。

 老人很善谈,淊淊地讲来:“我们不唱歌,只演奏曲子。原本呢,这是红军时期,在第五次反围剿后,红军的一次战略转移时的歌。你知道什么是战略转移吧?”

 “嗯,嗯。”我连声应道。

 “唉,不得不走呀。可根据地的人们跟红军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红军要走了,人们都不约而同前来送红军。那可是母亲送儿子,子送丈夫呀。”老人的话速放慢了些,好象还在回味那一段故事:“那个场景哦,很伤感的呀…”

 我等他停了停,又问道:“那,在新年的晚会上演出好吗?”

 “呵呵,”老人又得意地笑了:“我们给改了曲子,在最后一段里,加了一些快的元素,那就没那么伤感,反而有了旧的情感,也有了新的味道。”

 “哦,是您改的吗老师?”我更加佩服起来,特意尊称了一声老师。

 “是我们。”老人倒不在意,只强调:“是我们大伙儿集体创作的。”

 与老人谈兴正浓,老人的伙伴们已陆续来到。年龄都差不多,有吹长笛的,有拉小提琴,有拉二胡的,还有一位五十左右的女老师。

 我也有幸第一次抚摸了一把真正的超的大提琴。看得出来,他们都当它是宝,见到它的时候,老人们甚至鼓起了掌。

 但最有趣的却是吹笛的老师。他的笛子可真不少,长长短短的,足有十好几支。

 三弦老师说,那是因为这些笛子的音准不行,一支笛子总是无法将歌曲全部表现出来,特殊音域部份就会达不到要求。所幸时间久了,笛子老师就掌握了哪首歌要用哪些笛子,由此,他身上总会带好多笛子。

 要不是心里着实羡慕与敬重得紧,我准保会“卟嗤”一声笑出声来。没法子,瞧他满身挂着笛子,与串乡的售笛货郎可没多少分别。

 这位笛子老师听着我们的笑谈,并不言语,只顾着在一个兜里,掏呀掏,掏出一朵粉红的,娇的月季花,支吾着递给那位女歌手。看样子,没准是今晨刚从家里花盆里采下的。

 女老师有些诧异,有些扭捏,但最后还是收下,在鼻端轻轻地嗅着。老人们都哄笑起来,笛子老师却很得意。我看他们怪有趣的,也不微笑起来。

 迟来的太阳终于从远远的云层里了几缕羞涩的光茫,迟来的车也终于稳稳停靠在不远处。老师们收拾了各人的心肝宝贝,对我挥挥手出发了。

 目送汽车绝尘而去,我的心情也象阳光一样明朗安祥。

 突然想起,今天是西历是2月14,不就是西方人,乃至华人也在过的“情人节”吗?!

 呵,多么浪漫的老人,多么有意思的老人们啊!祝您们演出成功、永葆青春活力!永远永远!

 对啦“马踏飞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月14  m.nKOuXs.Com
上章 冰玥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