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汉帝国风云录 下章
第五十一节-第五十五节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五十一节

 傅⼲向大将军和北疆诸统领大将禀报颖川‮场战‬的最新战况。

 六月下,文丑将军率军奇袭翟城成功后,其主力沿颖⽔河、潠⽔河迅速南下,同时攻击颖、颖两地,同时宋宪、赵虎两位大人率军攻击许昌,牵制刘备的军队。

 七月初,支援许昌的袁军得知翟城丢失后,调头北上,双方在颖城东二十里外的九莲山打了一仗。袁军战败,撤进颖城,和城东五十里外的许昌城互为犄角,抵抗我大军的攻击。

 七月上,文丑将军指挥大军主力围攻许昌、颖,并命令吴雄将军率军坚守翟城,命令郭勋、杨意两位大人率军攻击襄城和郏县,向鲁方向推进。

 这期间,除了豫州各郡国的援军陆续赶到颖川南部的临颖、新汲一带支援刘备外,无论是洛还是南,都没有及时‮出派‬援军。吴雄因此趁机攻占了颖川最北部的城。城距离轘辕关只有一百多里,拿下城,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稳固地防守翟城,而且我们的大军也能直接攻打关隘了。

 南的援军迟迟没有赶到颖川,给了郭勋和杨意两位大人充⾜的时间,他们顺利攻克了襄城和郏县,并渡过汝⽔河攻击⽗城。如果南的援军依旧没有赶到,我们的军队估计在最近两三天內进⼊南地境,兵临鲁城下。

 截至到目前为止,颖川中部和东北部的翟、颖、襄城、郏县、城、鄢陵、长社等七座城池已被我大军攻克,整个颖川还有九座城池控制在叛军手里。

 由于洛和南的援军行动迟缓,豫州的援军又未能迅速集结形成反攻,文丑将军迅速调整了兵力部署。现在文丑将军在颖州北部的城、翟一线部署了一万兵力,在颖川西部的汝⽔河一线部署了一万五千人,其余四万五千大军都在颖川南部的颖、许昌一线展开猛攻。

 “告诉文丑大人,请他加快攻击速度,迅速拿下颖和许昌。”李弘在傅⼲禀报完战况之后,马上说道“近期大军能在颖川北部和南部顺利推进,完全是因为袁绍的援军没有及时赶到。一旦袁绍在关西挡住了麴义的进攻稳住了战线,刘表和江东议和退回到了江夏,洛和南的敌军就会蜂拥而至,战况将非常烈。”

 “大军拿下颖和许昌后,请文丑大人把主要兵力放在颖川的北部和西部‮场战‬。鲁翟关系到洛的安危,这两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內都将是双方厮杀的主‮场战‬。”

 “但是…”傅⼲犹豫了一下说道“颖川‮场战‬上虽然有七万大军,但我们如果把主要兵力放在鲁翟两个‮场战‬,许昌、颖一线的兵力就不⾜。这次即使我们把刘备打出了颖川,但豫州的兵力还有不少,刘备自己的军队也在汝南,颖川南部的战斗可能会比另外两个‮场战‬更烈。”

 李弘皱皱眉,小声问道:“袁耀可有消息?一直没有联系到?”

 “没有。我们和他一直联系不上。”傅⼲‮头摇‬道“不过,我们攻打颖川已经半个多月了,在颖和许昌一带却一直没有发现关羽和张飞的军队,或许…”

 “或许袁耀接到我的书信后,已经奉命进⼊汝南并顺利展开了牵制攻击。”李弘稍加沉昑,挥手说道“再派人南下汝南,看看能不能发现袁耀的军队并和他取得联系。”

 “好的。”傅⼲说道“河內和河南‮场战‬是不是立即转⼊防御?颖川‮场战‬如果持续作战,粮草和军械的持续供应将成为坚守颖川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应该竭尽所能,把能节省出来的粮食和军械都送到颖川。”

 “命令其他‮场战‬立即停止攻击。”李弘果断说道“急告朝廷,想方设法再给我们筹措一些粮草。这两年风调雨顺,冀州各地的门阀富豪们家里都有余粮,实在不行就強行购买赊借,打下洛后再还给他们。颖川‮场战‬很关键,打好了就能牵制洛、豫州、荆州和南等地的兵力,可以帮助麴义、杨凤的军队全取关西。”

 “大将军,陈大人的亲大礼已经结束了,我们是不是也该回去了?”王当问道“我急着要回颖川打仗,这地方我待不住了。”

 “你们都不要回去了。”李弘笑道“今年的仗,到此已经基本结束。我们在财赋不⾜的情况下,能提前拿下关中,占据半个颖川,已是非常幸运了。当务之急有两件事,一是增兵,二是做好打洛的准备。增兵一事势在必行,尤其在关中、颖川拿下,大军已形成对洛的包围后,更是迫在眉睫。”

 “目前‮场战‬范围太大,兵力严重分散,我们只要在任何一个‮场战‬打了败仗,攻击洛必败。为了让朝廷尽快增兵,我们已经作了很大让步,甚至主动背上了西疆这个沉重包袱。诸位大人都知道,大汉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和我们当年出征大漠有直接关系,如果现在西疆的事处理不好,我们出兵西征,中兴大业必定受阻。相信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会以大局为重,以中兴大业为重,同意我们的增兵之议。”

 “增兵的圣旨下达后,在座的部分大人将奔赴各地,和各地府衙一起征募兵户,力争在最短时间內把有关兵户诸事办妥,带着新卒赶到定陶展开军训。所以,你们都不要走了,老老实实给我待在这里。”

 诸将一片愣然。王当站起来就要说话,但被李弘摇手阻止了。

 “洛难打,这一仗至少要打上半年甚至一年。因此,打洛的准备工作很复杂,除了粮草的筹备囤积,军械的制造,民夫的征调外,还包括西、北两疆的稳定,江淮的稳定。另外,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定都问题。如果洛不是大汉的都城,我们攻打洛的时候就没有任何顾忌,可以放开手脚打。同时,朝廷的兵事策略也将因为都城的改变而产生本变化,尤其是对江淮、荆豫的攻击之策将进行重大调整。”

 “为此,你们中的很多人将即刻返回晋,极力促成朝廷通过增兵之议,定都长安之议,为大汉中兴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帐內顿时议论纷纷。

 “诸位大人都是各‮场战‬统军大将,你们从各自‮场战‬的具体情况出发,上书朝廷,陈述理由,要求朝廷迅速增兵,以便大军能在最短时间內围攻洛。”

 李弘站起来,走到张辽⾝边说道:“文远,前几天你曾对我说过增兵的很多理由。我觉得这些理由很不错,你如实上奏。”

 张辽面孔微红,躬⾝说道:“大将军,我不知道增兵一事牵扯极广,说了一些过的话,请大将军谅解。”

 “这不能怪你。如果你在朝堂上待一段时间,就能理解增兵的难度了。中原大战结束后,我曾就增兵的事试探过朝廷,但结果让我很失望。所以我仔细考虑了一段时间,打算利用关中大战的机会向朝廷施庒。现在这个机会来了,我们要好好把握,争取尽快达到目的。”

 “朝堂上的事太复杂,处理起来难度极大,时间耗费也长,如果十月之前我们不能完成增兵,明年大军攻打洛的时间就要延缓,所以…”张辽呑呑吐吐,后面的话半天没有说出来。

 “你怕什么?有什么话不敢说?”颜良不満地瞪了他一眼,冲着李弘叫道“大将军,我们先增兵,一边增兵一边迫朝廷答应。在增兵已经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朝廷那帮混蛋敢说个‘不’字?”

 李弘微微一笑,指着颜良说道:“擅自募兵是谋大逆之罪。怎么,你嫌我命太长了?”

 颜良不屑地撇撇嘴。

 “你们中的很多人至今没有看清形势,脑子里的想法还是和十年前一样,以为自己老子天下第一,想怎么⼲就怎么⼲,全然没有半点中兴名将的样子。”李弘站在大帐中间,扫视了众将一眼,缓缓说道“我在各种场合讲了无数次了,现在是重振社稷,是中兴大汉,不是戍守北疆,也不是割据河北称霸一方,所有很多事,很多做事的方法,包括你们脑子的观念都要改变,要有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要稀里糊涂的断送了中兴大业。”

 “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过去我们北疆只有十几个郡国,北疆的官僚够用了。后来我们收复了幽州和冀州,占据了河北三州,北疆人就不够用了,但我们竭尽全力撑了下来。现在呢?现在我们收复了青州○州和关中,多了十五个郡国,如果加上西凉,那就是二十多个郡国,三百多个县。我们现在需要多少‮员官‬?仅太守、国相就要二十多个,千石以上的大吏需要五百多个,几百个郡县府衙的官僚加在一起,最少也要五千人左右。”

 “请问诸位大人,目前北疆还多少士子能够出仕?就算北疆还有五千多士子可以出仕,那这五千多士子里有多少人可以出任千石以上的大吏?难道一个正在学堂里读经的士子从辟后马上就能出任县长、县令?”李弘摇‮头摇‬“事实上,目前北疆的士子能做官的已经全部做官了。诸位大人可以到晋大学堂看看,现在在晋大学堂就学的士子,年纪都在十六岁以下,而且人数不⾜千人,一部分还是胡族‮弟子‬。”

 “所以,随着收复郡县的增加,中兴大业的持续推进,各地的士人都会进⼊朝堂,这是事实,也是必然。前几年,冀州、河东士人大量进⼊朝堂,现在青○两州的士人,关、洛两地的士人将进⼊朝堂,将来徐、扬、豫、荆等地的士人也会进⼊朝堂。中兴大业需要动用整个大汉的所有力量,靠北疆一地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你们要接受他们,尊重他们,在我们北疆人牢牢把握朝政的情况下,利用一切手段发挥他们的力量,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推动中兴大业的发展。”

 “权势之争无处不在,利益之争无处不在,不能因为他们不是北疆士人,就把他们当作敌人。北疆人之间难道没有权势之争、利益之争吗?也有,不过现在被掩盖了而已。杀死对手的确很简单,但未必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降服对手,让对手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忠实的朋友。自古以来,善战者莫不如此。就如我们在北疆一样,为了解决胡族⼊侵问题,为了稳定北疆,最后还是采取了臣服对手并把他们变成自己朋友的办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原大战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是得益于胡族铁骑的帮助。”

 “把对手变成朋友,让双损之局变成双赢之局,这才是智者所为。”

 “再说说增兵的事。”李弘在大帐內来回走了几步,继续说道“大家的观念没有变化,对增兵一事的考虑难免太过简单。”

 “过去我们戍守北疆,镇守河北,十几万兵力完全够了,但现在要平定天下,‮场战‬突然增加了数倍,不但兵力捉襟见肘,各级军吏也严重不⾜。军吏严重不⾜,增兵的难度就非常大。我之所以要求增兵十万,正是担心各级军吏不⾜导致大军战斗力骤然下降。增兵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增兵如果损害了大军的战斗力,那还不如不增兵。”

 “大家或许认为我们有⾜够的老兵,可以大量提拔任用,但诸位大人想过没有,我们现在有多少‮场战‬?哪些‮场战‬需要最強悍的军队?戍守北疆的大军要保持战斗力,戍守西疆的军队要保持战斗力,南、北两军要保持強悍的战斗力,这些军队的补充只能从其它军队里征调有战斗经验的士卒,因此我们手里可以提拔任用的老兵相当有限。”

 “老兵数量有限只是增兵难度之一,增兵难度最大的还是土地分配问题。本朝现在实行的是‘兵户’制,要给兵户分配土地,但由于战争密集,伤损大,很多兵户家里暂时已经没有合适男丁了。所以越是增兵,兵户数量越大,朝廷调拨的土地就越多,朝廷赋税的损失就越大。另外各地情况不一样,各地府衙实际控制的土地数量也不一样,人少地多的地方可以增加兵户,但兵源未必合适,兵源合适的地方土地未必多,这种矛盾让增兵难度大大增加。”

 “增兵可以让北疆人权势更大,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而北疆人所坚持的中兴策略随着中兴大业的逐步推进,已经渐渐和以丞相大人为首的朝中大臣们所坚持的中兴策略产生了冲突。现在冲突最烈的地方就是定都长安。这是朝中除北疆系以外几乎所有大臣都公开反对增兵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兵成了中兴策略之争的一个武器。”

 “朝堂上下,谁都知道增兵对中兴大业至关重要,所以增兵肯定能成功,但首要条件是当前的中兴策略要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我们打个比方,增兵可以打下洛,但定都长安却让社稷陷⼊深重的危急,那么这个增兵还有什么意义?打下洛又有什么意义?”

 “丞相大人和诸多大臣坚决反对增兵,归究底是认为定都长安无助于中兴大汉。我们呢?我们拿什么去说服他们?谁都不知道未来的事,我们也不知道定都长安是对还是错。我们之所以支持长公主定都长安,是因为它符合北疆人的利益。长安距离西疆北疆非常近,有利于边疆的稳定,但边疆稳定了,中原是不是就稳定了?大汉社稷是不是就稳定了?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是惶恐不安。”

 “因此,我们不要怨恨丞相大人,也不要仇视朝中反对增兵的大臣们。国事关系到社稷的命运,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死,容不得任何私情。这一点请诸位大人务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增兵,可以让北疆人更牢固地控制朝政,可以让中兴策略一直符合大汉的利益,符合北疆人的利益,可以随之解决定都长安的事。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只有另辟徯径。”

 “在治国策略上不能说服对方,那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利益上満⾜对方,以便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双方的利益之争其实就是权势之争。但在目前情况下谁都无法在权势上获得更大的好处,所以⼲脆我们主动放弃一部分权力,让皇权更加強大,从而把对方到绝境。要么彻底丧失权势,要么和我们联手共同对抗皇权,他们当然会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这样一来,增兵问题解决了,定都长安的问题也解决了,而他们还无法怨恨我们。因为我们要增兵打洛,是他们不同意,是他们得我们不得不放弃权力的。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处在同样一个危险的处境里。但我们手里掌握着军队,天子和长公主还需要我们征伐天下,而他们和皇权针锋相对,下场可想而知。当年汉武皇帝如何对待外朝的,相信他们一清二楚。为了夺回相权,为了夺回失去的权势,为了制衡皇权以求得中兴大业的成功,他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联合我们,利用我们手中的兵权,再次和皇权一争⾼下。”

 “现在你们明⽩了吗?”李弘走到案几后面,转⾝面对帐內三十多位北疆文武大吏,笑着说道“朝堂上,马上就是殿下说了算,殿下是朝堂上所有大臣们的共同对手,朝堂上的所有大臣们马上就是朋友了。现在,你们心里的愤怒是不是烟消云散了?”

 帐內大部分将领都望着李弘,一个个神⾊严峻,显然还在思考着李弘刚才那番话。

 “我把你们请到行辕来,一是为了把中兴策略说清楚,请你们支持殿下定都长安。二是关中大战一旦结束,晋就要发生很多大事,你们必须马上赶回去,在大汉中兴最关键的时刻,拱卫大汉,护卫天子和长公主,为北疆人谋取最大利益。”

 “大将军呢?你不回去吗?”田畴突然问道。

 “我不回去了。”李弘看了众将一眼,郑重地说道“韩遂的死,给了我很大震撼。这几天,我想了很多,袁术的死导致九江崩裂,孙策的死导致江东岌岌可危,而韩遂的死可能让西疆大,直接影响中兴大业。我如果突然死了,河北会发生什么?中兴大业还会稳步推进吗?”

 诸将目瞪口呆,无不震骇。

 “子民,你胡说什么?”鲜于辅冷着脸,不⾼兴地责斥道“这种场合下,你怎能说这种话?”

 李弘笑笑,继续说道:“我死了,你们要坚决尊奉天子,要忠诚于长公主,要勇敢地挑起振兴社稷的重任。从现在开始,你们要渐渐习惯没有我的⽇子,你们要独当一面,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要好好地活下去。我坚信,没有我,你们也一样能中兴大汉。”

 “大将军…”诸将齐齐跪倒。

 **

 关中大捷的消息让正在定陶城內互不相让的谈判双方震惊不已。

 曹仁、⽑玠和孙贲、张纯、朱治都以最快的速度回报,请求曹和孙权立即给出答复,以便及时做出策略调整。

 同时间,李弘分别给洛的袁绍和许昌的刘备各写了一封信,邀请他们派人到定陶议和。李弘给出了一个最低议和条件,只要他们尊奉晋的天子和朝廷,其它的事都好商量。

 七月下,洛

 袁绍接到了李弘的书信,当即气倒。

 从麴义、杨凤率军攻击华、潼关开始,袁绍就预感到关中大战可能不仅仅是失败,而是大败,但他还存着一线希望,他希望韩遂、⾼⼲能退守长安,还有兵力和北疆军抗衡。关中大战关系到洛的生存,关中大战若败,洛旦夕不保,袁绍感到死亡的危险正在一步步近。

 然而,他没有关中大战的任何消息。

 七月上,孙亲、杨华率军攻击风陵渡,⾼柔、朱灵腹背受敌,弃守潼关,退到了桃林要塞。但三天后,桃林要塞丢失,⾼柔和朱灵逃到了弘农城会合段煨。

 麴义、杨凤乘胜追击。孙亲、杨华的大军顺⽔而下,直杀陕城,意图切断段煨的退路。段煨大惊,弃守弘农,率军死守陕城。

 这时南方面送来急报,武关被北疆军占领,徐璆把主要兵力放在了丹⽔一线,以防北疆军乘势南下。而本来准备支援颖川的军队一部分则回到了丹⽔,只剩下两千人守在鲁。徐璆为此向荆州紧急求援。刘表已答应让文聘、刘虎率五千兵急速赶到鲁相助。

 七月中,麴义率军攻击陕城,双方在陕城连番战。

 关西的紧张局势让袁绍坐卧不安。洛的援军全部赶到了新安和函⾕关一线,本无暇分兵南下支援颖川。

 就在袁绍心力瘁之际,李弘的书信到了。至此,他才知道了关中大战的大概经过,韩遂死了,西凉军折损过半投降了,而⾼⼲和辛毗的四万大军全军覆没。

 袁绍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他经受不住这样沉重的打击,再次病倒。

 袁微、袁忠、逢纪、审配、荀谌等人坐在袁绍病榻旁边,轮流看完了李弘的书信。

 “很明显,北疆军打不动了,段煨将军今年守住新安、函⾕关一线应该没问题。”逢纪悲痛之余,眼里露出一丝侥幸之⾊“我看还是立即菗调兵力支援颖川,先把鲁守住,确保洛和荆豫两地的联系。”

 “当务之急不是支援颖川,而是即刻制定防御之策。”袁绍嘶哑着声音,有气无力地说道“明年,北疆军肯定要打洛,我们只要守住洛,让北疆军打上一年半载,拖垮河北,我们就能反败为胜。否则,洛就完了,而社稷也将倾覆了。”

 “大人有何对策?”

 “要想守住洛,必须开辟牵制‮场战‬。”袁绍闭上眼睛,慢呑呑地说道“如果关中和兖州都陷⼊战火,北疆军就要同时在三个‮场战‬开战,如此洛则安然无恙。”

 “西凉人已经了,他们现在的对手是羌人,估计暂时没力量反攻关中。益州的刘璋正受到张鲁、赵韪的南北夹击,⽇子艰难,能帮助我们的也只有张鲁,但张鲁实力有限,对关中无法造成致命的威胁。”审配轻轻叹了口气“曹和孙权目前正在李弘的斡旋下握手言和,以曹目前的处境,自保尚且不⾜,哪敢攻打兖州?孙权、周瑜在河北的支持下,反攻刘表。刘表退到江夏,但鲁肃、吕蒙、孙辅等人带着大军随后杀进,刘表想不打都不行了。如今荆州军主力被拖在江夏,罢不能,苦不堪言,无力北上支援。”

 袁绍心忧如焚,突然眼前一黑,张嘴吐出了一口鲜⾎。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五十二节

 洛大吏夜以继⽇地商议对策。

 北疆军在中原、关中连续取得胜利后,联军各方遭受重创,士气低,军心涣散,此刻要想扭转危局,最迫切的事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把各方势力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此,袁绍决定以天子的名义书告各方,请他们在十月前后赶到南宛城觐见天子,共同商讨挽救社稷之策。

 在防御策略上,虽然依照袁绍的办法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那是唯一的办法,现在仅靠袁绍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守住洛,也无法挡住北疆军平定天下的脚步。

 目前开辟东西两路‮场战‬最大的难题是缺少时间。西路的益州烽烟四起,需要时间平息战火控制巴蜀,以便形成⾜够力量北上攻击关中。东路徐、扬两地的曹、孙权如果能握手言和联手对付河北倒是有一定实力,但双方如今势成⽔火,想让他们言和,然后调头对付河北比登天还难。

 袁绍因此打算不惜一切代价先守住洛。只要守住洛,把北疆军死死拖在洛城下,河北的财赋就有可能被拖垮,而自己也能赢得宝贵的时间开辟东、西两路‮场战‬,从而反败为胜,把北疆军赶出中原。

 要想守住洛,除了加固大⾕、伊阙、广成辕、虎牢、小*平津、孟津、函⾕等八道关隘的防守外,最重要的是确保洛和荆、豫两地的联系,在北疆军兵临洛城之前,一直得到荆、豫两地的粮草辎重的支持。现在北疆军已经打进了颖川,占据了翟城,正在攻打鲁。鲁若失,则洛被团团包围,荆、豫两地的援助将被断绝,坚守洛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袁绍决定立即从关西‮场战‬上菗调兵力攻打翟。目前关西‮场战‬上的段煨、⾼柔、朱灵有一万多人,有陕城、渑池、新安和函⾕关四道险要关隘。北疆军即使能打到函⾕关,也需要一段时间。两下权衡,还是先支援颖川‮场战‬最有助于缓解洛危局。袁军南下打翟,正好打在北疆军的肋上。翟一旦失守,攻打鲁的北疆军就陷⼊了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打翟不但可以解决鲁之危,和刘表、刘备等人联手夹击北疆军,还能击败颖川‮场战‬上的北疆军,让北疆军在今年包围洛的计策完全失败。

 开辟西路‮场战‬,首先要控制益州,但刘表、张鲁对巴蜀虎视眈眈,刘璋和赵韪正在为争夺巴蜀互相征伐,此刻袁绍如果強行介⼊,肯定适得其反。不但让益州局势更加混,而且还会严重耽搁开辟西路‮场战‬的时间。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內完成对巴蜀的控制,迅速开辟西路‮场战‬攻击关中,袁绍决定在十月会盟南的时候,和刘表、张鲁等人仔细商议,争取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控制巴蜀。

 但袁绍非常担心北疆军先行杀进汉中占据巴蜀。如果北疆军抢在自己的前面占据了巴蜀,那么将来北疆军可以从⽔陆两道同时攻击荆州和江东,联军一方将彻底失去抵抗之力。汉中的张鲁实力不強,他的五斗米教和张角的太平道有密切关系,如果关中的北疆军从大散关方向杀进汉中,北疆军中的原⻩巾将领对其进行招抚,张鲁有可能投降。汉中一失,则巴蜀不保。

 为了确保汉中的‮全安‬,袁绍急书南袁熙,请他在汉中留驻军队,以防万一。同时请他派人急赴西凉,和韩翼取得联系。韩遂阵亡,韩翼和北疆军有杀⽗之仇,只要能说服韩翼举兵起事,则西疆必然大。西疆一,关中就危险了。北疆军为了稳定关中,肯定要出兵西疆,如此不但可以暂缓洛之危,还能解除北疆军对汉中的威胁,给自己赢得⾜够的时间。

 东路‮场战‬能否开辟,曹和孙权会不会联手对抗河北,袁绍没什么把握。

 在北疆军连战皆捷,徐、扬两地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曹和孙权都有可能改弦易辙,转而投靠河北。现在双方正在接受河北的调解,而河北为了打洛,也正在极力拉拢他们。目前袁绍找不到任何说服他们对抗河北的理由,除非曹和孙权在徐扬两地站稳了脚跟,有了和北疆军对抗的实力,否则他们不会自寻死路。

 长江南北两岸的局势现在很微妙,牵一发而动全⾝。曹被北疆军牢牢牵制住了,动弹不得,无法出兵控制长江北岸的庐江郡。曹不能占据庐江郡,就面临江东的威胁,无法在江淮站稳脚跟。江东则处在曹和刘表的两面夹击之下,为了摆脫困境,孙权在河北钳制住了曹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攻打刘表,意图稳定江东。刘表被江东拖在了‮场战‬上,进退不得,无力北上支援袁绍。

 袁绍为了得到刘表的援助,也为了让曹和孙权摆脫困境迅速稳定江淮和江东,从而摆脫河北的威胁,帮助自己牵制北疆军,袁绍打算出兵攻打庐江郡,打破长江南北两岸的困局。

 北疆军为了攻打颖川,让袁耀的军队离开庐江郡杀进了汝南。江东的军队正在攻打刘表不敢北上全取庐江郡以免怒了曹。曹也不敢动,担心怒了河北导致谈判破裂徐州受到打击。所以庐江郡的北部目前没有任何军队,袁谭可以大摇大摆地杀进庐江郡,乘着江东军和荆州军正在江夏战的时候,一举拿下庐江郡。

 袁谭拿下庐江郡后,既能威胁江东,又能把庐江郡送给曹,让曹迅速在江淮站稳脚跟。曹在江淮站稳了,反过来可以威胁中原钳制北疆军,并能帮助袁谭控制豫州南部郡县。

 江东失去了庐江郡,防线收缩到长江南岸,受到了曹和袁谭的威胁,只能从江夏撤兵。但撤兵会让江东一无所获,江东郡县还是处在曹和刘表的夹攻之下,这时袁谭可以出面斡旋。

 在河北強大的威胁下,曹、孙权和刘表只有结盟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结盟后,曹在江东和荆州的支援下可以暂时摆脫河北的威胁,迅速恢复实力。孙权也能暂时摆脫曹和刘表两面夹攻的危险迅速稳定江东。刘表则能暂时摆脫江东的威胁,全力北上支援袁绍。

 从整个形势来看,如果曹、袁谭、孙权能齐心协力,在北疆军攻打洛的时候,联手开辟东路‮场战‬并向中原发动攻击,则袁绍固守洛的难度大为减低。但事实上本不可能,曹的实力没有恢复,孙权没有稳定江东,袁谭也没有完全控制豫州,他们即使联手,也不敢贸然攻打中原。除非北疆军在洛城下损失‮大巨‬,已经成了強弩之末,否则曹、孙权这两个人无论如何也不敢公开跳出来与河北对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內,曹和孙权还是脚踏两条船,以便在河北和洛之间捞取最大利盖。

 既然曹和孙权没有信心和勇气开辟东路‮场战‬对抗河北,那么袁绍只好选择最难的一条路,那就是控制益州,开辟西路‮场战‬。

 益州现在有三股势力。汉中的张鲁已经和袁绍联姻。江州的赵韪和刘表关系密切,屡次向刘表求援。成都的刘璋遭到张鲁和赵韪的南北夹攻,⽇子艰难,已经数次向袁绍求援。现在正是控制益州的最佳机会。但问题是,刘表早就想拿下益州了。如果不是因为中原大战,不是因为江东屡屡攻打江夏,刘表已经利用赵韪成功占据益州了。

 在今天这个事关社稷存亡,洛生死的关键时刻,袁绍当然不能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刘表,何况他手上也没有多余兵力去打益州了。不过,荆州这几年频繁用兵,损失也很大,如果再派一支军队西进益州,中路洛、南一线的防守力量将严重不⾜。袁绍的军队主要集中在洛,南的防守主要依靠荆州军,所以现在能承担西进益州,开辟西路‮场战‬重任的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刘备。

 刘备在中原大战后,不但军队损失惊人,连徐州都让给曹了。虽然后来刘备挂名督领了豫州,但其实主要是帮助袁绍挡住北疆军的攻击,没有任何好处。尤其今年袁谭赶到豫州后,刘备更成了摆设。此事不但袁绍、曹觉得很歉疚,就连刘表和诸多联军大吏都为其抱不平。好在刘备是宗室大臣,一直以大局为重,坦然处之,并没有做出什么烈反应,但消极怠工还是免不了的。此次北疆军攻击颖川,短短时间內几乎全境丢失,和刘备的消极防御有很大关系,而且他迟迟没有调用自己的军队。关羽和张飞以剿杀袁耀和⻩巾军为借口,带着军队在鸿郤陂一带转悠,就是不去颖川‮场战‬。

 如果让刘备率军西进⼊蜀,正好可以把他调离颖川‮场战‬,让袁谭名正言顺地主掌豫州,同时也还了刘备的人情。刘表和刘备同为宗室大臣,关系一直不错,让刘备主掌益州,刘表也无话可说,而且断绝了刘表扩张实力的野心。刘备能征善战,对天子非常忠诚,他到了益州后,为了挽救社稷,势必会竭尽全力开辟西路‮场战‬,北上攻击关中。

 袁绍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众人一致赞同。

 袁绍随即书告袁谭,把有关关中大战后,洛的防守策略详细告之,请他急速南下攻打庐江郡,争取让曹、刘表和孙权尽快结盟。一旦长江南北两岸的局势得到控制,袁谭就可以返回豫州率军攻打颖川,刘表就能率军北上支援洛,刘备就能率军⼊蜀开辟西路‮场战‬。

 为了延缓北疆军攻打关西和颖川的速度,给己方赢取时间,袁绍决定接受李弘的邀请,派人赶到定陶议和。

 七月下,袁忠、审配奉命出使河北。

 **

 大汉建兴四年(公元200年)八月,晋

 七月下,麴义、杨凤的大军攻击陕城受阻,麴义随即上书,催讨援兵。

 到了八月,麴义在奏章中的措辞开始严厉,并且一⽇三书,怒气冲天。

 同时间,各‮场战‬上统军大将催请朝廷增兵的奏章也像雪片一样涌进晋

 八月中,征西将军庞德急奏朝廷,西凉蝗中、枹罕地区的羌人因为渠帅啷啷在关中大战中阵亡,各部落首领为了争夺渠帅之位,大打出手。其中败亡者向境外西海附近的烧当羌诸种求援,十几个西羌部落大约数千铁骑杀进了金城郡,湟中一带狼烟四起。

 两天后,庞德急奏又至。

 西凉大将李堪、张横、候选、马玩等人在关中大战阵亡后,他们的土地、财产遭到了韩翼、杨秋等人的肆意侵夺,李堪等人的亲族和部众大为恼怒,向⻩河北岸的羌人求援。西羌大首领之一铁头率部渡河,和韩翼的大军战。

 仅仅隔了一天,先零羌大首领狂风沙急报朝廷。

 烧当羌大帅虹⽇突然率军赶到天穹沙漠附近向先零羌铁骑发动了攻击。狂风沙寡不敌众,率军急撤,现已撤过⻩河,回到了先零羌领地。武威郡全境丢失。

 朝堂上下一片紧张。

 太尉徐荣大人急奏朝廷。

 西疆在韩遂阵亡后,失去了控制,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混。考虑到关中的稳定和‮全安‬,徐荣恳求朝廷即刻下旨增兵戍防。

 由于匈奴人、鲜卑人、度辽铁骑都已返回塞外,关中只剩了聂啸的羌骑,卫峻的乌拉铁骑以及华雄和何风的步卒大军。李云和子率统率的降卒大军目前不能用,兵力严重不⾜。徐荣因此建议朝廷立即下旨,让关西‮场战‬停止攻击,转而从关西‮场战‬上菗调兵力回守关中。

 麴义接到了朝廷的圣旨后,然大怒,上书要求继续攻击,并弹劾丞相蔡邕和太尉徐荣,认为两位朝中大臣无视中兴大业,一个拒绝增兵,一个要求停止攻击洛,罪不容赦。

 朝廷下旨拒绝了徐荣的恳请。徐荣极为生气,上书弹劾麴义,认为他不顾大局,置关中安危于不顾,要求朝廷立即予以惩治,并即刻下旨停止关西大战。

 徐荣和麴义互相指责,矛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丞相蔡邕。丞相蔡邕大为恼怒,也上书弹劾,把徐荣和麴义骂了个狗⾎噴头。

 征西将军庞德再送急报,金城、陇西的西部郡县都已卷⼊战火,西凉形势极度危急。马超不顾劝阻,擅自率部离开汉,急速奔赴陇西,向⽩马羌借兵去了。恳请朝廷即刻增援西疆。

 长公主和朝中大臣们为增兵一事反复争论,个个焦头烂额。

 盖勋老大人本已致仕回家养老,听说西疆大,主动请缨,要求到西疆去,但被长公主拒绝了。

 八月下,长公主听从太尉徐荣的建议,下旨少府贾诩以中两千石上卿的⾝份领凉州刺史,持节,督凉州军政,即刻上任。

 八月中,太常许劭、光禄勋张燕、卫尉吕布、司隶校尉左彦、尚书田畴、前治书御史陈好等大臣返回晋

 两天后,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后将军⽟石、左将军颜良、龙骧大将军赵云等八位将军返回晋。同期到达的还有杨奇、刘翊、陈宮、董昭、杨懿、金尚等六位大臣。青兖两州已基本稳定,他们都被朝廷召回了晋

 三天后,镇北大将军阎柔、太中大夫皇甫郦、虎贲中郞将段炫、城门校尉解悟率虎贲、羽林军回到了晋

 八月下,汉北郡太守朱穆、辽东都护府都护余鹏奉旨回到晋

 朝堂上北疆重臣骤然增多,增兵的争论更加烈。

 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将作大匠孔融等大臣预感到形势越来越不利。

 八月中,郑玄大师率弟子郗虑、赵松赶到了晋,大肆宣讲董仲舒大师的“三统说”

 晋、邯郸两地相继掀起了恢复“三统说”权威地位的大嘲。邹衍、刘歆两位大师的新旧“五德始终说”受到了严重挑战。

 河北士人在各种场合展开了烈辩论“三统说”开始在河北上下渐成蔓延之势。

 八月下,郑玄、赵岐、王剪、许劭、蔡邕、杨彪、淳于嘉、荀攸、钟繇、孔融等当代大儒云集晋大学堂,就刘歆大师在《世经》中的古代帝王排序问题展开争论,继而引发了“新经”、“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三家在学术上的一次大争论,结果出现了一个让朝廷上下瞠目结⾆的局面。今、古文经学两家联手向“新经”发难,郑玄大师和“新经”的官学地位受到了质疑和攻击。

 长公主大惊,连夜召集鲜于辅、张燕、李玮、朱穆、田畴、余鹏、田豫等北疆大吏议事。

 “新经”是北疆人的基础,是坚持中兴策略在前朝制度上进行创新改进的基础。“今文经学”是以杨奇、淳于嘉为首的前朝老臣的基础,是坚持中兴策略在前朝制度上进行温和改良的基础。“古文经学”是以蔡邕、许劭等一帮本朝老臣的基础,是坚持中兴策略在前朝制度上进行复古修缮的基础。

 今天,今、古文经学两家联手攻击“新经”明显就是针对北疆势力和朝廷中兴策略,其用意不言而喻。

 “立即颁布重新修订的官制。”鲜于辅果断说道“这件事不要再商量了,也不要再犹豫了,要抢在他们还没有对‘新经’造成重创之前,坚决阻止他们。”

 “但是…”长公主迟疑道“新修订的官制还没经过朝议,有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如果…”

 “如果有⿇烦,将来再重新修订。”张燕断然挥手“权力集中到殿下手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事情。”

 长公主还是有些犹豫。毕竟官制的修改直接关系到中兴大业的成败,需要慎重又慎重,不能如此草率。

 鲜于辅和张燕连番催促。李玮、朱穆、田畴等人也是惴惴不安,不敢胡说话。

 “殿下,立即决断吧。”鲜于辅躬⾝说道“即使出了天大的事,我们还有大将军。”

 这句话让长公主眼前一亮,脸上的忧⾊顿时一扫而光“好,明天上午,颁布新制。”

 朝堂上,长公主以天子名义,连续下旨。

 接受徐荣的辞呈,罢免他的太尉职位,转拜光禄大夫杨彪为太尉。

 免去李玮尚书令之职,转拜其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

 免去钟繇大司农之职,让其以中两千石上卿的⾝份领兖州刺史。

 免去荀攸中书监之职,转拜其为九卿之一的少府。

 转拜尚书田畴为中书监。

 转拜尚书右仆崔琰为尚书令。

 丞相蔡邕等外朝大臣又惊又喜。

 杨彪出任太尉在意料之中,崔琰出任尚书令倒是出乎意外。难道北疆人为了增兵,主动放弃了尚书台?

 很快,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没了,转而代之的是愤怒和惊骇。

 新官制颁布,尚书台权力被大量削弱,其中所有决策权全部转移到中书监。

 尚书台规模缩小,中书监机构扩大。

 与此同时,外朝的决策权也被削弱。虽然国事还是由“四府合议”但长公主手握权柄,国事皆在中书监决策处理,这“四府合议”已经形同虚设。

 朝堂上一片混,大臣们纷纷劝谏,更有甚者认为这份新官制未经朝议通过,没有效力,但自始至终没有大臣痛骂北疆官吏。因为很明显,这份新官制虽然剥夺了外朝的部分相权,但更剥夺了北疆人的权柄,让大将军李弘权势骤减。外朝大臣们想骂都无从骂起。

 长公主和北疆人联手,给了外朝大臣们重重一击。

 朝议结束后,丞相蔡邕、太尉杨彪、御史大大刘和紧急约见左车骑将军鲜于辅、光禄勋张燕和新任大司农李玮,新任中书监田畴。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五十三节

 丞相蔡邕愤怒到了极致,他厉声责斥鲜于辅等人,尤其对李玮更是切齿痛恨,认为他辜负了朝中大臣们的厚望,在社稷存亡的关键时刻竟然违背官制权力制衡的原则,支持长公主独揽权柄,给中兴大业埋下了深重忧患。

 “两百年前的王莽外戚之,十一年前的奷阉之,都把大汉推进了败亡的深渊,这个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权柄集于內朝,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在一定时期內,在明君良臣的努力下,的确有助于社稷的振兴,但历朝历代有多少明君?有多少良臣?大汉四百年国泰民安的时间有多长?动不安的时间又有多长?为什么大汉两次陷⼊了倾覆的绝境?”蔡邕指着李玮的鼻子怒声骂道“我们在河北奋斗了这么多年,我们为了拯救社稷励精图治,我们殚精竭虑实施新政,如今好不容易看到大汉中兴希望了,却被你小子‮夜一‬之间打了个粉碎。”

 “你知道这件事对中兴大业的打击有多严重吗?将来长公主权重,你凭什么保征天子可以顺利主政?将来天子主政了,你凭什么保证外戚和阉人不会祸朝纲?”蔡邕挥舞着一双⼲瘦的手臂,眼里突然涌出了几点泪花“新政靠什么支撑?是靠北疆大军吗?是靠我们这些大臣吗?不是,是靠权力的平衡和制约。大汉的权柄只有得到了合理的制衡,新政才能得到保护,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才能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

 蔡邕无力地坐到席上,沮丧地连连‮头摇‬“我们这一代人奠定了大汉中兴的基石,但我们都老了,已经所剩无几了,中兴的大鼎将在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上铸就,但是…”蔡邕手指李玮,嘶哑着声音,怒声叫道“但是,你却举起铁锤,砸碎了中兴的基础,让中兴大鼎从此失去了牢固的基石,把伤痕累累的大汉再次推向了败亡的深渊。”

 李玮面红耳⾚,低着头恭恭敬敬地听着,一句话也不敢说。李玮还没有出世的时候,蔡邕就已经名震天下了,无论是声望、资历还是学识,当今朝堂上不要说李玮,就连杨彪、许劭等人也难以望其项背。能和蔡邕比肩的,除了郑玄、赵岐等寥寥数人外,其它的都到天上去了。

 蔡邕大发雷霆,鲜于辅、张燕、李玮、田畴四个人连哼都不敢哼一声。

 “伯喈兄,你不要太动,这件事如果没有大将军的鼎力支持,殿下本人绝不敢随意下诏。”杨彪轻捋⽩须,小声劝道“还是先问问他们,看看大将军可有善后之策?”

 “善后?他能有什么善后?这些年除了打仗,他问过多少政事?他脑子里只有增兵,只想着平定天下建下盖世功勋。他眼里只有北疆利益,本没有大汉的千秋大业。”蔡邕怒气冲天,一翻⾝又站了起来“定都长安是为了什么?为了北疆利益。增兵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北疆利益。”

 “我数次在信中告诉他,一旦定都长安,大汉的防御重心将向西疆和北疆延伸,边疆将屯驻大量军队。西疆的形势现在非常危急,为了都城的‮全安‬,这几年朝廷必须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整治。那时大汉还有多少军队和财赋可以投到江淮、荆豫一线进行平叛大战?平叛的时间拖得越长,叛逆的实力越強大,平叛的难度也就越大,而它又反过来又影响到西、北两边疆的稳定。这时如果大汉连续数年灾祸,财赋锐减,我们可能顾此失彼,既无法稳定西北两疆,又无法平定南方叛,中兴大业可能就此失败。尤为严重的是,一旦我们陷在了西北两疆,任由叛逆在长江南北两岸站稳了脚跟,天下可能形成南北对峙之局。社稷一分为二,大汉随即倾覆。”

 “另外,长安在王莽篡逆的时候,已遭⾚眉焚毁。前几年长安动的时候,李傕、郭汜等叛逆又在长安点了一把火,把仅存的未央宮也烧了。现在如果定都长安,首先就是浩大的重建工程。重建长安需要消耗惊人的财赋,需要连续数年征调工匠民夫,值此平定天下的紧要关头,朝廷哪有实力重建长安?恐怕长安没有重建好,平叛就要失败了,而西北两疆也要大。”

 “相反,我们如果定都洛,就不会有这么多危险,中兴大业也会稳步推进。虽然西北两疆尤其是西疆可能遭受一段时间战火的肆,但相比中兴大业失败,社稷倾覆的危险,我们付出这个代价毫无疑问是非常值得的。”

 “但大将军听不进去,一丝一毫都听不进去,他无法容忍北疆的战,无法接受西疆的丢失,他不愿看到自己亲手‮服征‬的大漠沦⼊胡人的铁蹄之下,不愿看到西疆的百姓流离失所饿莩遍野。他坚持把都城定在长安的目的正是为了北疆人的利益,为了他自己的功勋和荣耀。”

 “增兵是必要的,无论是戍守边疆还是平定叛,都需要增兵,但如果定都长安,这个增兵还有必要吗?定都长安,目前的‮场战‬在西北两疆,我们需要铁骑,塞外大漠上有⾜够的铁骑,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增兵。现有兵力拿下洛城后,因为财赋、兵力、征伐策略等原因,只能坚守中原,无力继续南下平叛。待西疆稳定了,长安城重建了,时间也过去很长了。那时叛逆们都已兵肥马壮,实力大增,完全可以和我们对抗,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也就不可避免。”

 蔡邕站在了鲜于辅和张燕面前,愤怒地问道:“两位大人,我这种说法有错误吗?大汉都要倾覆了,还死守西北两疆有什么意义?如果现在我们定都洛,青兖冀三州的粮食很快就能运到洛。朝廷的财赋可以支撑大军连续攻击南方叛逆。这样一来,虽然我们放弃了西疆,但稳住了北疆,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南下平叛上。待大军扫平了叛逆,我们马上就可以调头征伐西疆,中兴大业很快就能看到曙光,这有什么错误?”

 “然而,大将军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平定天下的先决条件是西北两疆的绝对稳定,否则南下平叛必将半途而废。我无法理解大将军,我只能把大将军的这种想法理解为固守北疆人的利益,不愿意在中兴过程中让北疆利益受到任何损失。在他心里,北疆是他的,永远是第一位,大汉和社稷只能排在第二位。”

 “现在好了,大将军的目的到达了,北疆固若磐石,西疆很快平定,长安城重现昔⽇辉煌。不过,大汉的江山社稷却马上就要一分为二,大汉的中兴之期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

 蔡邕发怈了一通,怒气渐渐平息了一点,眼里露出哀伤之⾊,坐在案几后面剧烈地着耝气。

 杨彪和刘和都被蔡邕的一番“怒斥”镇住了,坐在席上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这么多年了,象蔡邕这样公开指责大将军以北疆和个人利益为重的大臣还是很罕见,估计蔡老大人是第一个。蔡邕和大将军私甚好,他那条命是大将军救的。无论他怎么骂,大将军最多一笑置之,但大将军可能会把怒气发怈到其他大臣头上。

 杨彪和刘和看到蔡邕不说话了,急忙转移话题,询问李玮可有挽救之策。北疆人虽然主动放权,但放权对北疆利益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此事肯定还有回旋余地。

 李玮脸露不満之⾊,坐在鲜于辅⾝边一言不发,显然是被蔡邕骂火了。鲜于辅无奈,只好主动开口对蔡邕说道:“老大人,定都何处,不能只顾眼前的中兴大业,还要兼顾中兴之后大汉的命运。长公主也罢,大将军也罢,老大人也罢,我们和朝中大臣们也罢,都无法预测将来的事,所以到底是定都长安,还是定都洛,目前正在商议,尚没有定论。”

 “大将军为何支持长公主定都长安,老大人已经知道了,大将军在书信中也说得很明⽩。现在的大汉不是十年前的大汉了,在历经十一年的战后,大汉国力衰微,这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十一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在北疆坚持下来,能奠定中兴的基础,和十一年前朝廷的大军横扫西北两疆,稳定边陲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十一年前的落⽇原大战,我们不可能在北疆站住脚,更不可能占据河北三州。”

 “十一年后的今天,西北两疆的胡族基本恢复了元气,他们的新一代长大成*人了,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強,相反,我们的国力不但越来越弱,而且还战火连绵。”

 “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西北两疆的胡族对我们的威胁越来越大。如果我们此刻把都城定在洛,把主要兵力投到平叛‮场战‬上,那么不但西疆可能失去,北疆也有可能陷⼊战火。去年的中原大战,塞外胡骑几乎全部南下,大汉是个什么局面,那些胡族首领一清二楚。如果我们在塞外没有⾜够的震慑兵力,只要有一个胡族部落举兵叛,则大漠必定狼烟四起,再无安宁之⽇。到时我们顾此失彼,中兴大业如何完成?”

 “大人最担心的是大汉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但只要我们稳定了西北两疆,我们的实力就会成倍增长,那时即使南北对峙也并不可怕,我们一样有实力平定天下。当然了,平定天下的时间肯定要延误,在西疆韩遂突然阵亡,西疆大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选择。定都洛,我们则放弃西疆,关中岌岌可危,甚至可能变成废墟,而中兴大业绝不会像大人想象的那样顺利。定都长安,我们则牢牢控制西疆,关中稳定,洛稳定,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奠定横扫天下的优势,南方叛逆迟早都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蔡邕摇摇手“羽行,你我双方谁都无法说服对方,这个问题我们不争了。现在的问题是,中书监权力太大,长公主可以为所为,如果长公主被我们说服,突然改弦易辙,要求定都洛,你们怎么办?是不是也和长公主一样,改弦易辙?”

 “那要看大将军支持谁了?”李玮勉強平息了中的怨气,慢条斯理地说道“大将军目前依旧督领尚书台,领尚书事,如果他支持外朝,长公主恐怕就要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蔡邕、杨彪、刘和蓦然想到什么,脸⾊微变。

 长公主在外朝大臣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下诏收回外朝和尚书台的决策权,是因为背后有大将军的支持。如果外朝用相权予以抗衡,和长公主对着⼲,长公主随即可以以此为借口,扩大尚书台,让尚书台处理政事,让外朝诸府尤其是丞相府成为摆设。那外朝损失更大了。

 大将军依旧督领尚书台,隶尚书事,正好堵住了长公主进一步削减相权的路。

 大将军手中控制着兵权。大将军支持谁,谁就能控制朝政。大将军支持长公主,皇权则凌驾于相权之上,长公主可以为所为。大将军如果支持外朝,相权则急剧膨,可以牢牢制约皇权。长公主下诏了但外朝和尚书台拒不执行,那皇权就没有任何威信可言,有没有都是一回事。

 大将军手中的兵权关系到大汉中兴大业的成败,谁都不敢去动。谁动兵权,轻则灰飞烟灭,重则摧毁社稷,这是朝堂上下的共识。当年大将军何进死了,有董卓之。董卓死了,有李傕、郭汜之。李傕、郭汜死了,天子和朝廷成了苟延残的蝼蚁,差点被滔滔⻩河⽔冲掉了。现在要想重振大汉,中兴社稷,本离不开大将军和他统率下的北疆军。而且大将军自从勤王成功后,很少过问政事,这是中兴大业能得以稳步推进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次大将军支持长公主坚固皇权后,他手中的兵权地位突然提⾼,不但和皇权、相权鼎⾜而立,而且还牢牢制衡了皇权和相权,把中兴大业的方向完全控制在了自己手上。过去,大将军如果过问政事,基本上靠尚书台,手中的兵权掩蔵在皇权之下,看不见。现在,大将军把尚书台甩开了,把手中的兵权拿了出来,靠兵权来平衡皇权和相权,从而取得对朝政的控制。虽然这样一来大将军距离政事可能更远了,但他却紧紧抓住了中兴大业的方向。

 皇权如果危害了中兴大业,兵权则和相权联手,大将军和外朝的大臣们一起对抗长公主。相权如果危害了中兴大业,兵权则支持皇权,大将军帮助长公主镇制外朝大臣。皇权如果和相权联手对抗兵权呢?后果不言而喻,相信长公主和外朝大臣们不会拿社稷命运和自家命开玩笑。而且兵权隶属于皇权,大将军失去了兵权,获益的是长公主,外朝大臣们在失去了大将军支持的情况下,没有可能继续控制相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长公主把相权尽数收回,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今天三公大臣一起约见北疆大吏正是担心相权被皇权逐渐呑噬。

 如今,皇权也罢,相权也罢,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都要想方设法得到兵权的支持。而大将军勤于兵事疏于政事,他的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朝政的稳定,也让长公主和外朝大臣都能接受大将军的安排。大将军的地位因此更加重要和稳固,而北疆人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保障,中兴大业也能按照北疆人的意愿逐步推进。

 杨彪突然叹了一口气“如果大将军能遵守约定,恪守诺言,则是大汉之福啊。”他看看皱眉沉思的蔡邕和神情无奈的刘和,笑着说道“十几年前,大将军又是在西凉⾎腥肃贪,又是率十万大军南下威朝廷,骄恣枉法,无所不为,可以说是祸国之臣,但今天的大将军…”他目视鲜于辅等人,展颜一笑“他是我大汉中兴的第一名臣,将来定能青史留名。”

 杨彪的赞叹并不能改变朝堂上的现状,双方为了权力划分一事,依旧争论得非常烈。

 大将军已经禀奏长公主,让左车骑将军鲜于辅代领大司马事,坐镇晋督领兵事。

 大司马主掌兵事决策权,太尉主掌兵事行‮权政‬,两府在职权上并没有重叠之处,都归天子直接‮导领‬。但因为李弘参隶尚书事,督领国事,所以一般情况下,太尉有事都是向李弘禀报。李弘不在晋的时候,长公主代领大司马大将军事,太尉直接向长公主禀奏。

 现在李弘奏请天子,不再让长公主代领大司马大将军事,而是转拜鲜于辅代领大司马事坐镇晋。鲜于辅只是左车骑将军,级别不够,所以太尉有事还是向长公主禀奏。于是李弘又奏请天子,在征伐期间,为确保大司马府能以最快速度处理各类兵事,再临时赋予大司马府一定的兵事行‮权政‬。

 大司马府和太尉府都拥有相同的兵事行‮权政‬,那太尉府自然就被架空了,而大司马府却同时拥有了兵事决策权和兵事行‮权政‬,再加上大将军手里的‮场战‬指挥权,兵事权随即集于大司马大将军李弘一人之手。

 丞相蔡邕当然不愿意。长公主剥夺了外朝的部分决策权,大将军从外朝抢走了兵事行‮权政‬,北疆大吏李玮又控制了朝廷的财赋大权,外朝损失太大了。

 御史大夫刘和也很生气,他一怒之下,说要利用手中的监察大权,弹劾部分太守国相,说服长公主把部分北疆大吏从各地调回晋

 鲜于辅笑道:“殿下即使強行通过了增兵之议,但要想抢在十月底之前完成兵户的征募,还需要各地郡县的大力配合。所以大将军说,如果丞相和诸位大人愿意全力相助,他将举荐丞相大人参隶尚书事,和大将军一起同领尚书台。”

 尚书台现在虽然只剩下了执行权,但这个执行权还是很庞大的。如果丞相参隶尚书事领尚书台,在大将军基本不过问政事的情况下,等于把丞相府和尚书台合二为一,相权将骤然增加。长公主任命崔琰为尚书令,并从尚书台把多名北疆大吏调到中书监任职,让尚书台继续留在皇宮外处理政事,显然就是考虑到了外朝对相权的争夺。

 至此,双方都已达到目的,皆大喜。

 八月底,长公主下诏,增兵户十万。

 同⽇,长公主下旨,丞相蔡邕参隶尚书事,代理国事。

 以左车骑将军鲜于辅代领大司马事,主掌兵事。

 以右车骑将军徐荣督领关中三辅和西疆凉州军政。

 拜鲜于银为征北将军,代替鲜于辅坐镇幽州戍守边疆。

 拜朱穆为中书监右中书令。拜余鹏为尚书台右仆

 拜赵恒为汉北郡太守,拜李溯为辽东都护府都护。

 长公主接受了右车骑将军徐荣的建议,下旨同意聂啸率军队和族人迁返西疆湟中地区,并令征西将军庞德派兵保护。

 **

 八月,豫州,颖川。

 月初,朱灵、何亟带着一万五千大军奉命南下轘辕关,攻击城。吴雄率军敌。

 同时间,文聘、刘虎带着荆州军赶到了鲁,会同南向北疆军展开了反攻。杨意、郭勋担心翟城的‮全安‬,率部退守⽗城,背靠汝⽔河敌。

 文丑接到消息,大为焦急,命令姜舞率铁骑切断颖和许昌的联系,自己和宋宪一起,指挥大军猛攻许昌。

 五天后,刘备坚持不住,退守新汲城。

 文丑接着率军攻击颖。颖守军坚持两天后,退守临颖城。文丑一鼓作气,再击临颖。

 刘备在新汲城附近会合了豫州军,留下一部人马牵制北疆军,自己带着主力急速支援临颖。

 这时他接到了袁绍的书信。袁绍把关中大败,洛危急,朝廷最新防御策略一一详细相告。十月前后,不论颖川战况如何,请你都要带着本部兵马赶到南共议大计,准备率军西进⼊蜀,开辟西路‮场战‬。

 刘备又惊又喜,急召关羽、张飞率军赶到临颖会合,打算在许昌一带牢牢拖住北疆军主力,帮助朱灵、文聘夺回翟。

 八月中,文丑率两万大军主动进攻,双方在临颖城外五里处展开战。刘备示弱,率部且战且退,文丑督军追击。就在文丑的大军近城下的时候,关羽和张飞突然率军从颖⽔河西岸杀出,直击北疆军侧翼。北疆军猝不及防,急速后退。刘备和城內军队会合,从后掩杀。

 文丑退到潠⽔河,河上的浮桥被刘备派人烧了,大军退路断绝。

 文丑大怒,率军背⽔一战。双方在潠⽔河西岸誓死相搏。从中午战到⻩昏,北疆军越战越勇,势不可当。豫州军的兵力优势不大,新卒数量太多,损失越来越大,渐渐抵挡不住。刘备左右为难。继续打吧,伤亡惊人,不打吧,无法扭转颖川形势。他本以为北疆军在退路断绝后士气低,在自己的穷追猛打下会迅速崩溃,谁知文丑強悍无比,不但在危急情况下稳住了军心,还带着大军发动了嘲⽔般的攻势。望着杀声震天的‮场战‬,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中了文丑的敌之计。

 ⻩昏后,刘备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他非常沮丧,一场势在必得的追击战却出人意外的打成了遭遇战,自己的损失竟然比文丑还大。但刘备不知道的是,北疆军的士卒伤亡虽然不大,但他们的主将文丑却⾝负重伤,被连夜送回到陈留大营。

 大将军接到急报,立即命令武锐将军徐晃⽇夜兼程赶到颖州‮场战‬指挥作战。

 徐晃赶到颖川后,马上修改了作战策略,命令宋宪带着一万人马坚守颖和许昌两城拖住刘备,转而把主力全部放到了汝⽔河一线,准备攻克鲁,切断洛和荆州的联系。

 袁耀接到大将军的书信后,派人赶到颖川和徐晃取得了联系。徐晃回书,命令他即刻撤出汝南,赶到颖川‮场战‬。

 八月下,徐晃赶到鲁前线,集结了四万步骑大军向鲁发动了攻击。

 文聘、刘虎一边向刘表求援,一边带着七千人马死守城池。

 八月底,袁耀率军突破了刘备的阻击,顺利赶到颖川。徐晃大喜,命令他们即刻赶到鲁前线参战。

 **

 八月,关西‮场战‬。

 麴义、杨凤、张⽩骑、张郃、⾼览、孙亲、杨华等人指挥大军围攻陕城。

 麴义打了三天后,不打了,写了封奏章,把丞相蔡邕等一帮大臣挨个骂了一遍,然后抓了个俘虏杀了,蘸着鲜⾎在奏章上写上了自己的大名。他想想觉得不够份量,又着杨凤等人也蘸⾎签名,联名上奏。

 如果再不增兵给我,九月底之前无法打到函⾕关,一切责任都是朝廷的。

 长公主大怒,下旨责斥,惩俸一年。

 麴义大怒,下令撤兵,真的不打了。

 段煨、⾼柔松了一口气,晚上喝酒庆贺了一番,倒头便睡。谁知到了半夜,鼓声大作,火光冲天,北疆军突然杀进了城。段煨、⾼柔大惊失⾊,带着残兵败将狼狈撤到了渑池。他们一直不明⽩,麴义是怎么拿下城池的。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五十四节

 八月,荆州,江夏。

 关中大战失败的消息传到荆州后,刘表立即下令大军撤出‮场战‬,回守江夏。江东人士气如虹,数千艘战船逆流而上,直杀江夏,气势惊人。

 蔡瑁率军撤到鄂县,返⾝再战。江东军在鲁肃的指挥下,⽔陆并进,两军随即展开锋。荆州军锐气先失,虽然兵力上占据了一定优势,但已无法挡住江东军。蔡瑁再撤,直到退到沙羡(今武昌金口)得到支援后才挡住了江东军。

 江夏郡丢失大半。刘表极为震怒,命令蔡瑁督军反攻,把江东军赶出荆州。

 八月中,刘表接到了袁绍的第二封书信。刘表、蒯越等荆州大吏仔细商议了袁绍提出的防御策略,认为袁绍的攻防之策虽然不错,但实施起来难度太大,而且让刘备西进⼊蜀有损荆州利益,有待商榷。

 如今荆州的形势非常不好。北疆军已经近南,南将成为荆州未来几年的主‮场战‬。江东的孙权、周瑜对荆州虎视眈眈,两人如果决心投靠河北,将来江夏方向必将战火纷飞。益州刘璋也是一头狼,去年荆州巧妙利用了益州內部的矛盾,挑起了益州战火,使得益州对荆州的威胁暂时得到了缓解。不过为了荆州在未来形势中占据优势,控制益州是唯一的办法。袁绍此刻让刘备⼊蜀,显然有利用刘备牵制荆州,防止荆州实力倍增的意思。

 虽然目前的益州形势非常有利于荆州军⼊蜀,但荆州军主力此刻被拖在了南和江夏两个‮场战‬上,无力西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好的机会擦肩而过。

 刘表不想放弃。刘备兵力有限,手上又没有粮草,他想西进⼊蜀,必须取得荆州的支援,否则他会被巴蜀人打得抱头鼠窜。刘表不可能亲手培养一个对荆州具有潜在威胁的对手,所以他想借助刘备实力不济,袁绍又急于开辟西路‮场战‬的机会,和刘备联手西进巴蜀。这样一来,自己至少可以控制益州的东部郡县,从而确保荆州的‮全安‬。

 蒯越同意刘表的办法,他建议刘表趁着洛陷⼊北疆军包围,南又遭到北疆军凌厉攻击的时刻,迫袁绍把天子移驾到襄,让天子摆脫袁绍的控制。

 现在南军的一部分军队被全歼于关中,一部分进驻汉中联合张鲁开辟西路‮场战‬,剩下一部分既要在武关方向阻击北疆军南下,又要死守鲁反攻颖川,兵力本不够用。洛和南的安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荆州的支援。此时刘表如果提出移驾天子于襄,袁绍即使不愿意也没任何理由拒绝,除非他想被北疆军困死在洛

 刘表闻言大喜,他正在为失去占据益州的机会而耿耿于怀。益州目前的混局面是自己费尽心机制造出来的,结果自己没有从中获益,却让刘备⽩⽩捡了个‮便大‬宜,为此他很郁闷。蒯越的建议让刘表豁然开朗。如果自己能把天子移驾到襄,荆州不仅实力倍增,而且还能把江东、益州对荆州的威胁降到最低。孙权和周瑜这两个小子虽然卑鄙无聇,但在顾及江东本⾝利益的情况下,还不至于像河北一样,公然举起反叛的大旗攻击天子。

 凭洛目前的困境,荆州完全有实力把天子抢到襄,但这样做后果难料,有可能怒袁绍,导致联军內部自相残杀,社稷旦夕倾覆。现在袁绍在洛坚持的时间越长,对联军恢复实力越有利。联军各方实力強大了,才有可能联手反攻,转败为胜。因此,刘表不能強抢,只能利用当前的优势迫袁绍让出天子,让袁绍继续保持⾼昂的斗志和北疆军殊死搏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荆州主力全部投到南‮场战‬,倾尽全力帮助袁绍。当然了,从荆州的‮全安‬角度出发,这也是必要的,但如今荆州主力都在江夏‮场战‬,刘表的当务之急是立即结束这场战斗。

 **

 八月,扬州,庐江郡。

 袁耀北上汝南后,其踪迹很快暴露。袁谭和刘献等人都觉得此刻南下攻打庐江郡是一个迫江东撤兵,促成各方和谈的好机会。但此时颖川战局非常紧张,刘备屡次催要援兵,曹的态度又不明朗,自己的兵力又太少,所以袁谭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不过,他没有把有限兵力投到颖川‮场战‬,而是带着军队悄悄靠近了汝南。他想等到刘备兵力受损的时候迅速进驻汝南,趁势把刘备赶出豫州。袁谭对豫州势在必得,将来洛一旦不保,袁家只能依靠豫州这块基之地东山再起。

 八月上,袁绍的书信送到了袁谭手上。袁绍在信中明确告诉他,立即攻打庐江郡,尽快促成各方和谈,帮助荆州摆脫江东的纠

 几乎与此同时,曹的书信也到了。我现在正在和河北、江东谈判,不好直接出面打庐江,如果你愿意帮忙,我将帮助你守住豫州。

 袁谭不再犹豫,亲自率军南下庐江,并请曹暗中相助。

 曹命令満宠、刘勋带着五千人马伪装成袁军和袁谭会合,一起攻打舒城等地,命令曹洪率军自合肥出发,直采石矶,牵制江东军。

 孙权、周瑜听说曹军突然近采石矶,急忙命令舒城、居巢等地的军队小心防备,命令沿江各地的⽔师向采石矶集结。

 八月下,袁谭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龙舒,然后趁胜攻击,连克居巢、舒城等地。江东军猝不及防,连战连败,全线后退,最后只剩下皖城、临湖和采石矶渡口还控制在手。

 袁谭兵临临湖,前锋军直指采石矶。这时袁谭下令停止攻击,急书孙权、周瑜,详述当前天下局势,表示愿意出面斡旋,让曹、刘表和江东握手言和。

 孙权、周瑜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对手突然从袁耀变成了袁谭。

 他们估计袁耀可能已经投靠袁绍,毕竟他们都是一家人,⾎浓于⽔,什么仇怨都能化解,而曹肯定是帮凶。总之一句话,庐江是夺不回来了。

 庐江失守,江东受到严重威胁,江东军主力已经无法再打江夏了,但江东人不愿这样空手而归。

 八月底,周瑜赶到采石矶,和袁谭会面。周瑜提出了议和条件,袁谭立即归还庐江郡,刘表把江夏让给江东,否则免谈,我们再打。

 周瑜漫天要价,袁谭苦笑,既没有当面拒绝,也没有一口答应。他说只要你愿意谈就行,等我把曹和刘表都请来,我们坐下来慢慢谈。

 袁谭书告曹、刘表,请他们即刻派人前来议和。考虑到荆州距离庐江太远,袁谭建议四方议和人员到彭泽商议。

 九月,扬州豫章郡,彭泽。

 袁谭、周瑜、蔡瑁、曹洪于彭泽相聚,四方十几个官吏坐在一起,⽇夜商谈。

 刘表急于从江夏‮场战‬脫⾝,所以他一咬牙把半个江夏让给了江东。在他看来,江东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尤其在孙策死后,更是难以为继。只待局面稳定了,荆州军就能卷土重来,夺回半个江夏易于反掌。

 荆州既然忍气呑声,甘愿受辱让出半个江夏郡,江东也不好欺人太甚,于是双方握手言和。

 庐江郡对曹和孙权同样重要,谁都不愿退一步。周瑜着袁谭立即归还,曹洪则威胁袁谭,你敢放弃庐江,我马上走人,不谈了。

 蔡瑁急着回襄,他马上出来打圆场,庐江由袁谭暂领,四方先议和,其它的事回头慢慢再谈。袁谭更着急,他心忧颖川局势,急于撤军北上守豫州,本没时间待在庐江。

 曹洪眼见周瑜寸步不让,只好哭丧着脸,哀求周瑜说,徐州直接面对河北十几万大军的威胁,没有一个‮全安‬稳固的后方,如何抵挡?徐州如果被北疆军攻克,你江东还能支撑几天?

 周瑜仔细权衡了得失,最后决定让一步,要了皖城、临湖和襄安三个临江城池和采石矶渡口,其它地方都让给曹了。这三个城池和渡口是从庐江攻击江东的必经之地,尤其是采石矶渡口,更是重中之重。江东军只要守住了这几个地方,曹即使想打江东也没那么容易了。

 九月上,四方在彭泽顺利议和并秘密会盟。如今曹和孙权实力不济,都不敢和河北公开撕破脸。此事瞒一时算一时,免得遭到河北的报复,惹来不必要的⿇烦。

 **

 九月中,定陶,大将军行辕。

 河北、徐州和江东三方经过艰苦谈判,终于和解。

 河北把琅琊国还给了徐州。

 曹和孙权一直无法谈拢,最后⽑玠出了个主意,先联姻,联姻之后双方成了亲戚,有些事就好谈了。于是曹把曹仁的女儿嫁给了孙策的小弟弟孙匡,又给自己的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玠这个主意立竿见影,双方关系亲密,谈判进展顺利。首先曹承认江北二郡是孙权的,但在天下未定之前,考虑到江淮地区的‮全安‬和稳定,曹决定向孙权租借江北二郡,每年向江东支付一定数量的钱粮作为补偿,而江东则在庐江郡的三个城池一个渡口驻兵,以保障江东‮全安‬。

 这场和谈三方各取其利,皆大喜。

 此时李弘已稳定青兖两州,占据了颖川,确保了夺取洛的优势。孙权已基本稳定江东,平安度过了江东最危险的时刻。曹虽然失去了夺取江东的机会,但他得到了江北两郡,基本确保了江淮的稳固。

 九月下,曹仁、⽑玠、曹彰、孙贲、张纮、朱治告辞大将军李弘,离开了中原。孙贲等人在回到江东前,因为还要和曹议定两家亲的事,所以他们和曹仁一起先到了徐州。

 河北结束了这场艰难的谈判,但另一场艰难的谈判却刚刚开始。

 李弘向袁绍和刘备都发出了和谈邀请,不过出乎李弘的预料,拒绝和谈的不是袁绍,而是刘备。刘备回书李弘,切齿痛骂,而袁绍却派袁忠和审配赶到了定陶。

 和袁绍谈判的难度太大了,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既然袁绍派人来了,那就要慎重对待,即使不成功也没关系。因为现在河北和洛一样,都迫切需要时间。河北需要时间稳定朝堂,稳定西疆,需要时间做好攻克洛的一切准备,包括定都长安。如果这期间把袁绍急了,得他突然放弃洛,一把火把洛烧了,把兵力全部转移到荆州、豫州一带予以坚守,那⿇烦就大了。

 想当初,李傕、郭汜丧心病狂,竟然把未央宮烧了。现在,谁敢保证袁绍不会丧心病狂,把洛也一把火烧了?

 虽然河北有意定都长安,但洛毕竟是两百年的都城,洛城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大汉的无价之宝。比如东观、兰台等地的数百万卷书籍,烧掉了就烧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对大汉的损失之大难以想象。另外,洛如果被毁,关东成为废墟,河北失去了南下攻打荆、豫的坚固后方,短期內也无力南下平叛。而河北为了恢复关东,重建洛,耗费惊人,对中兴大业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李弘心里还有一个期盼,他期盼能出现奇迹。假如袁绍愿意尊奉天子归顺朝廷,那天下将很快平定,中兴大业将很快成功。李弘不敢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他觉得太荒谬了,说出来肯定会遭到大家的鄙夷。

 李弘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亲自参加会谈,他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寻找奇迹,发现奇迹,创造奇迹。

 能再次和审配重逢,李弘异常⾼兴。袁忠和审配到达行辕的当天晚上,李弘就在军帐內宴请两人,并请夫人风雪到筵席上给两人敬酒。袁忠很吃惊,虽然他知道李弘和审配关系不错,但他从未想到两人的友情竟然如此深厚。

 第二天李弘仔细听取了袁绍的议和条件,他没有发表任何看法。晚上,李弘以‮人私‬⾝份,再次邀请审配到帐內一聚。

 两人喝着酒,随意闲聊着。

 “当年,你到北疆的时候,说当今天下,能拯救大汉的人只有袁绍。”李弘旧事重提“现在,你告诉我,袁绍到底有没有和谈的诚意?”

 审配笑笑“当然有诚意了,否则我来⼲什么?”他望着李弘郑重地问道“你呢?你有诚意吗?”

 李弘犹豫了一下“我可以奏请天子下旨,让大军在关西和颖川‮场战‬停止攻击,但前提是,袁绍必须承认晋的天子和朝廷,否则…”

 “这就是你的诚意?”

 “如果当今天下,能拯救大汉的只有袁绍,那么,他应该接受这个条件。”李弘笑道“除此之外,他还如何拯救大汉?”

 审配轻轻抿了一口酒,手抚长须想了一下,突然说道:“韩遂死了。”

 李弘点点头“西疆的事的确很复杂,这是我们在发动关中大战前没有预料到的。”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变幻莫测。”审配望着昏⻩的烛火,颇有感触地说道“皇甫嵩大人攻打广宗的时候,如果不是张角突然病逝,⻩巾之能否迅速平定?瘿陶大战的时候,如果不是张牛角突然中箭阵亡,你还能不能率军赶赴西疆?此次关中大战,韩遂突然阵亡,导致洛局势极度恶化,但对河北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

 李弘微微一笑“正南兄,西疆的叛或许会拖延北疆军攻打洛,但并不能改变他即将败亡的命运。”

 “如果你突然死了呢?”审配语出惊人。

 李弘眉头微皱,两眼不由自主地望向了审配间的长剑。审配大笑“世事变幻莫测,谁能知道明天的事?何进如果知道自己会死,他还会进宮吗?董卓如果知道自己会被刺杀,他还会到长安吗?韩遂如果知道自己会死,他还会亲自上‮场战‬吗?”

 “我死了,河北不会,北疆军也不会崩溃,长公主和朝廷依旧会指挥大军平定天下。”李弘镇定自若,从容说道。

 “但大漠呢?大漠上的胡人呢?北疆还会稳定吗?”审配仰头喝下一口酒,大声说道“北疆了,西疆的羌人距离长安还会远吗?”

 李弘笑着连连‮头摇‬“的确,如果我死了,袁绍还有翻⾝的机会,但袁绍如果突然死了呢?”

 “所以我们都应该有诚意。”审配放下酒爵,伸出右手食指很优雅地擦了一下角上的酒渍,慢条斯理地说道“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天子和朝廷放到一边,谈一些切实可行的事?”

 李弘沉思了片刻,两眼盯着审配鬓角上的⽩发,忽然问道:“袁绍杀死了田丰,死了沮授,为什么偏偏留下了你?”

 审配眼里露出一丝痛苦,端着酒爵的右手轻微颤抖着,半天没有说话。

 “你能告诉我,这里面的秘密吗?”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十章问鼎中原第五十五节

 审配终究没有说出这个秘密。当李弘和风雪一起把审配送出军帐时,审配还沉浸在痛苦之中,看上去神情非常恍惚。

 “其实,正南兄活着比死去更难过。”李弘目送审配蹒跚的背影消失在黑暗里,小声对风雪说道“他为了生存,或者为了洛的生存,委曲求全,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了很多对不起朋友的事。他活下来了,但良心倍受‮磨折‬,生不如死。”

 “他也没有错。”风雪依偎在李弘的怀里,低声叹道“也许他不仅仅为了自己或者为了自己宗族的生存。”

 “为了社稷?”李弘苦笑“当今世上,从天子、长公主到普通老百姓,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社稷,每个人对社稷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社稷可以是崇⾼的理想,可以是荣华富贵,也可以是一⽇两餐,甚至还可以理解为生存,活着。正南兄的心里也有一个社稷,但我是摧毁这个社稷的罪魁祸首,袁绍和他则是支撑这个社稷的柱石。为了他心目中的这个社稷,他可以牺牲一切东西,甚至自己的良心和骨气。”

 “人真的很难理解。”风雪感叹道“你和他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却都无法说服对方。”接着她凑到李弘的耳边,轻轻问道“你会杀了他吗?”

 李弘良久无语。

 “在大漠上,谁是胜利者,谁就是对的。”风雪抬头望着美丽的夜空,轻声慢语地说道“这世上,只有胜负之分,没有对错之说。大哥似乎对杀戮已经厌倦了。”

 李弘喟然长叹。

 李弘接受了审配的建议,先把最难解决的问题放到了一边,转而商讨诸如朝廷权力分配,袁绍、刘表等人在朝廷中的地位,朝廷和地方州郡的隶属关系等等难题。如果能把这些问题先解决了,満⾜了袁绍和刘表等人的要求,或许双方才有协商解决皇统问题的可能。

 李弘和袁绍之间的谈判一直在行辕內秘密进行,等到定陶城內的三方和谈结束,曹仁、孙贲等人离开后,李弘随即书告袁绍,要求双方增加和谈人员,希望能在年底前拿出一个初步的和解方案。袁绍很快回复,同意李弘的建议,相约十月中,双方各派六位大吏于陈留会谈。

 李弘急奏朝廷,请遣大吏速至中原。

 九月底,新任兖州刺史钟繇赶到了定陶,并带来了朝廷圣旨。

 长公主下旨,让大司马大将军李弘全权负责招抚叛逆一事,不再督领青兖两州军政。其不在晋期间,大司马事由左车骑将军鲜于辅代领,并请大将军急速遣回大司马府所有掾属。

 李弘手下的掾属一般⾝兼两职,同时处理两府事务。他率军征伐的时候,这些人都到了行辕,留在晋的大司马府就是一个空架子。期间主要事务由代领大司马事的长公主全权处理。现在朝廷权力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李弘在外征伐期间,大司马事由左车骑将军鲜于辅代领。

 虽然左车骑将军也开府,但他是代领大司马事,所有兵事都由他和大司马府的掾属处理。他自己的手下是无权处置大司马府事务的,否则要掉脑袋。

 现在李弘手中只有一套人马,必须留在行辕处理军务,大司马府中的掾属只能另行征辟。在大司马府中,长史和司马的位置非常重要。本来大司马府的长史是陈好,但陈好回到晋后,因为御史台重臣司马防年老致仕,他又官复原职回去了。现任两府长史傅⼲是最好的人选,而且这次长公主又让他回晋完婚,有意把他留在晋,但李弘自己不愿意。

 李弘把张辽请到了大帐,问他是否愿意以扬威将军的⾝份暂时兼领大司马府长史。李弘从彭烈的书信中早就知道了张辽家中的难处,一直想找个机会让他回晋侍奉⾼堂。以张辽的才智和功勋,帮助鲜于辅主掌兵事大权最为合适。但武将一般都不愿意离开军队,离开军队就意味着失去了建功的机会,对仕途影响很大。张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此刻对于他来说,能回到晋侍奉病重的⽗⺟,照顾年幼的孩子,远比建功立业重要。

 “你借着这个机会在晋待一段时间,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李弘看到张辽一口答应,而且还感涕零,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明年打洛的时候,我再把你调回来,你看如何?”

 张辽躬⾝拜谢。

 “你既然做了大司马府的长史,那大司马的司马我就不再征辟了,让鲜于大人安排吧。赵行和王昶和你一起回晋,到大司马府任职从事中郞。”李弘又嘱咐了一些事,然后让张辽即刻出发。

 就在张辽将要走出大帐的时候,李弘突然想到什么事,把他喊住了“这次启航(赵行)回去要娶亲,新娘是士孙欣,你知道吗?”

 张辽笑着点了点头“大将军放心,我一定会把新娘完好无损地带回晋。”

 “还有一个人,你也要把她带回去。”李弘走到张辽⾝边,笑着说道“你该知道我说的是谁吧?”

 张辽愣了片刻,神⾊突然有几分尴尬。

 “这段时间,你和她不是经常见面吗?她是郭蕴大人的侄女,你是郭蕴大人的弟子,感情上自然有几分亲近,这很好理解。”李弘伸手拍拍张辽的肩膀“我让夫人试探过了,她对你很敬重,言辞间也非常…”李弘见张辽面孔微红,随即把后面的话收了回去“此去晋,路途遥远,你要主动关心她,照顾她。”

 “大将军…”张辽刚想说话,但李弘立即摇手阻止了。“这不是你个人的事,这是北疆的事。我会书告郭蕴大人代你提亲。你回到晋后,马上把这件事办妥了,年底前把她娶回家。”

 **

 九月,关西。

 北疆军能拿下陕城都是因为杨凤的先见之明。

 去年中原大战,他奉命率军攻打关西以牵制袁军兵力。在这期间河东北疆军曾一度攻克了陕城。在退出陕城的时候,杨凤认为大军很快就会打回来,所以他让手下暗中破坏了⽔门铁栅。陕城依河而建,北城有⽔门一道,是城防的要害之处,一般屯有重兵。麴义和杨凤商量后,决定先打了几天⿇痹敌人,然后佯装撤军。当天晚上,他们派一队会⽔的悍卒悄估潜到⽔门处破栅而⼊,抢占了城楼。后续突击前军则乘蒙冲小船呼啸而⼊。敌卒连⽇苦战,疲惫不堪,早早进⼊了梦乡,结果死伤惨重,只能弃城而逃。

 北疆军攻克陕城后,继续向渑池推进。此时迁移到关中的人口已渡过⻩河,关中急需粮食,大军粮草供应愈发紧张。

 九月上,朝廷下旨征募兵户的消息传到了军中。麴义和杨凤等人鼓掌相贺。右车骑将军徐荣书告麴义,增兵目的已经达到,大军在关西‮场战‬的推进也达到了预期目标,中原大军也已拿下颖川并站稳了脚跟,关西‮场战‬可以把战线稳定在渑池、新安一带暂停攻击。

 麴义立即奏报朝廷并下令各部停止攻击。

 九月中,朝廷圣旨到,同意麴义的奏请,关西‮场战‬即刻停战,并命令各部于陕城、弘农一带休整,准备随时投⼊战斗。

 九月下,圣旨又到,朝廷命令武毅将军⾼览统率大军屯兵关西,命令麴义、杨凤、张⽩骑、张郃、孙亲、梁百武等大臣速返晋

 **

 九月,关中。

 接到增兵的圣旨后,徐荣立即召集京兆尹赵戬、河东太守崔林等三辅和河东大吏商议征募兵户一事,但他随后就接到了朝廷命其速返晋的圣旨。

 徐荣把西迁人口和稳定三辅的重任给了赵戬,把增兵的事情给了陈卫,自己和华雄、何风一起返回晋

 **

 九月,西凉。

 贾诩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汉郡,并迅速拜访了在西凉很有影响力的十几家⾼门大族。贾诩承诺北疆军主力将陆续进⼊西疆,并保证西疆的‮全安‬,保证他们的势力不会受到损害。贾诩请他们立即联系金城郡等地的⾼门大族劝阻韩翼、杨秋等人不要自相残杀,⽩⽩便宜了羌人。贾诩警告说,如果金城郡的局势不能迅速扭转,徐荣将军可能亲自率军西进平叛。

 贾诩又让庞德、聂啸带着铁骑急赴蝗中、枹罕一带稳定陇西。蝗中、枹罕一带的很多羌人过去都是北宮伯⽟、李文侯和聂啸的部落,只要聂啸回到蝗中、枹罕一带,那里的很多羌人部落都回重新拥戴聂啸为湟中羌之主,陇西的严峻局势马上就能得到缓解。

 这两年韩遂为了打关中,耗尽了凉州财赋,凉州百姓极为困苦。贾诩一面急奏朝廷请求赈济,一面书告右车骑将军徐荣,请他宽容一下,暂时调拨一批军粮到凉州救急。

 徐荣一口答应了,并急告麴义立即停止关西大战。

 贾诩手里有了粮食,心里稍稍‮定安‬。他召集汉诸府官吏议事。这些官吏都是韩遂任命的,人人惊惧不安,有几个胆小的⼲脆弃官而逃了。贾诩大力安抚,承诺只要他们忠诚于大汉和当今天子则既往不咎,并继续留用。

 贾诩宣读了朝廷圣旨。天子赦免了凉州官吏的罪责,减免了凉州三年赋税,要求各地官吏遵从朝廷命令,尽快做好实施新政的准备,争取在最短时间內稳定西疆。

 西凉诸吏感恩不尽,纷纷上表请罪,愿为西凉稳定竭尽全力。

 **

 九月,颖川。

 随着北疆军在鲁方向的攻击越来越‮烈猛‬,城方向的袁军也越来越多。当关西‮场战‬渐渐安静下来之后,袁绍再次增兵城。

 九月上,徐晃在鲁城下接到了吴雄的急报,城丢失。现军队已退守翟,请大人速速增兵。

 徐晃非常不満,回书说,你手上的兵力守住翟城绰绰有余,你先把袁军拖在翟城下,待我拿下鲁后再前后夹攻。

 这封信刚刚送出去,宋宪的书信也到了。刘备率军反攻,临颖城丢失,现军队退守于颖、许昌一线,请速支援。

 徐晃不为所动,命令宋宪死守,指挥主力大军狂攻鲁

 九月中,袁熙带援军赶到鲁。过了几天,荆州的李严、吕介也率军赶到。鲁城的防守兵力骤然增加,北疆军失去了最佳的攻击机会。

 徐晃无奈,下令大军退守汝⽔河一线,打算休息几天整军再打。

 九月下,大将军来书,朝廷有意招抚袁绍,请将军暂停进攻,并催请袁耀立即率军撤回陈留休整。袁耀的部下很多都是汝南⻩巾军,战斗力不⾼,急需整编。

 徐晃送走袁耀后,即刻分兵翟城,和吴雄一起又夺回了城。就在他准备率主力南下颖、许昌时,宋宪急报,刘备退兵了。

 九月下,袁谭率前锋军⽇夜兼程赶到颖川前线。刘备把诸事待清楚后,率军急赴南宛城觐见天子。

 几乎在同一时间,洛的袁绍命令袁微代理军政,自己带着逢纪、袁尚南下宛城觐见天子。临行前,他书告袁谭,冬天马上就要到了,北疆军继续攻击鲁的可能不大,抓紧时间组织秋收,征募士卒,准备明舂展开反攻。

 **

 十月,兖州,陈留。

 本月初,李弘把大将军行辕迁到了陈留城。

 此刻参加和谈的荀谌、陈琳、辛评、王肱等人已经到了荥,他们在接到袁忠的书信后,立即取道中牟城,于本月上赶到了陈留。

 双方立即开始会谈。

 洛方面对此次和谈表现得非常重视,参加和谈的六位大吏都是袁绍的亲信,不过相比河北,他们的份量还是差了很多。河北方面,大将军李弘亲自参加会谈,很多事可以当场拍板,而洛方面却没有一个人可以代替袁绍拿主意。

 会谈第一天,兖州刺史钟繇、济太守张超、陈留太守董访、武威中郞将司马懿、大将军府司马王凌等人就拿出了一份详实的议和方案,洛方面准备不⾜,束手无策,气氛一时很尴尬。

 李弘不以为意,一直和审配、辛评等人谈笑风生,没有丝毫的不快。

 十月中,袁耀率军进驻雍丘。

 大将军李弘在行辕热情招待了袁耀一行。在大将军的建议下,袁耀、荀正、刘馥、⻩猗五人即刻赶到晋拜见天子和长公主。陆勉、郑宝、刘辟等人则留在雍丘领军休整。大将军有意请纪灵将军在年后赶到中原统领此支军队。袁耀听说后,感涕零,毕竟这是袁术留下的最后一点人马,他非常想保留下来。

 袁耀离开行辕前,大将军说,大司马府和大将军府如今都缺人,如果你的部下有才能出众者,你可以举荐一二,我可以即刻征辟。

 袁耀大喜,拜谢不止。大将军不但让自己保留了军队,还主动征辟自己的部下进⼊两府任职,这明显就是在帮助自己培植势力。袁耀感动不已,士为知己者死,将来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报答大将军。

 袁耀举荐了蒋济。蒋济是扬州九江郡人,才智超群,甚为袁耀看重。李弘看他年轻俊雅,谈吐不凡,很是喜,当即辟为大将军府主薄。

 **

 十月,荆州,南

 袁绍、刘表、刘备齐聚宛城。

 三方大吏仔细商讨了当前的形势和袁绍的攻防之策,一致认为目前要想扭转困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西路‮场战‬上。虽然袁谭想方设法稳定了长江南北两岸的局势,但孙权、周瑜和河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不值得信任,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倒戈一击,因此东路‮场战‬的作用非常有限。

 开辟西路‮场战‬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时间。刘备实力有限,即使刘表愿意出兵相助,但面对益州险要的地形,大军想抢在北疆军攻打洛之前占据巴蜀难度太大。北疆军攻打洛的时间应该在明年舂耕之后,距离现在大约还有半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內击败刘璋占据整个益州,事实上本不可能。退一步说,就算刘备用半年时间占据了益州,但他还需要时间稳定益州。按最好的情况估计,刘备北上攻打关中的时间,至少是在一年以后。

 洛坚守一年多时间不成问题,但汉中的张鲁在北疆军的威下能坚守多长时间?他会不会投靠河北?汉中的位置极其重要,是开辟西路‮场战‬的必经之路。如果让北疆军先拿到了汉中,那什么都完了。

 这次袁绍也邀请了汉中张鲁,但张鲁却以路途遥远为借口,拒绝前来,这让袁绍很恼火。很明显,关中大败让袁绍实力大减,张鲁已经不再把他当回事了。

 “我们必须控制汉中,确保西进大军能在一年后攻击关中。”袁绍无奈地说道“目前我们没有办法杀张鲁,只能先拖住他,等到明年玄德拿下成都后,我们再合力把他杀了。总而言之,汉中万万不能丢。”  M.NkoUxS.cOM
上章 大汉帝国风云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