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循序渐进
人商议了许久,最后勉強得出一个方案,奕匡表示回磨琢磨,一脸心神不定,言语间说了好几次“若是袁慰亭在就好了”这样的类似话语,竟然不胜悲怅。
望着⽗子两人离去的背影,再看看桌上他们留下来“酬谢”自己的那尊唐代⽟佛像,徐世昌苦笑连连,无言以对。如果说以前他因疆臣⾝份对朝中动向的掌握和了解还差一点火候,那么进中枢一年后,到今天他终算全都明⽩了。想着这几天一桩桩的变故和风波,他愈发对老友袁世凯往昔的苦衷与手腕表示敬佩。
庆-袁-那三角同盟表面上看以奕匡为首,以那桐为佐,袁世凯不过列第三。但这只是一种明面上的障眼法,一种有意制造的低调。北洋六镇成军后,大权在握的袁世凯横遭亲贵猜忌,被慈禧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法塞⼊中枢,并且剥夺了除外务部尚书外的所有兼职,这让他明⽩了成为众矢之的结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揣着明⽩当糊涂,逢人只说三分话的特点就愈发明显,整个人格外低调,凡事都不声张,既満⾜了那些想看他笑话的亲贵的
暗心里,也成功塑造了他纯粹靠大量银钱开道,买通奕匡、李莲英等人才保全地位和权势的表象。
现在想来,这种论调完全大错特错,徐世昌从未像今夜一般看得透彻杨翠喜案也好、丁末大参案也罢,固然有种种戏剧化因素和慈禧的平衡考虑,但就庆王一系的荣辱来说。都靠了袁慰亭地手法才得以安然无恙。所有
烈喧闹地政争背后都是一场场充斥着计谋与策略的朝堂角力。在这场
雾中,唯一能看清楚方向、牢牢把握大局的只有他袁世凯。
换言之,袁世凯才是三角关系中地真正核心与智囊。否则。如果这位老朋友纯粹是一个靠送钱走通门路而博上位者
心的酒囊饭袋,庆、那两人哪里找不到这样的人来接替,反而要一意力保呢?奕匡的叹息和痛惜,更衬托出了这种显然,亦加深了徐世昌的印象。
为什么袁世凯能将朝堂政治玩弄与股掌之中?从大处来说,固有其自⾝能力突出与慈禧万分赏识的缘故。但从小处而言,那桐和这对⽗子太过无用不堪也是缘由。就像端方这个案子,分明就是
亡齿寒地危机时刻,大佬居然还存有不和岑舂煊短兵相接的侥幸心理?
无知,太无知了!
徐世昌曾不止一次地设想,倘若袁世凯在,这一年多来的政策行事他该如何着手?思考来思考去,除了吓出半⾝冷汗。他居然找不到必杀绝招这头是对自己了如指掌、信任有加的老朋友,那头是对自己洞察如悉、推心置腹的皇帝,真要夹在两人中间,他觉得完全不好应付。弄不好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犹豫了半天后,他无不寂寥地觉得。纯粹以计谋论,翰林出⾝的自己未必就比袁世凯差,可如要论起实事,袁世凯杀伐果断的决心与大开大合地作风自己觉不是对手,一味至刚的岑舂煊恐怕也比不过袁世凯的心狠手辣。
因为,这是掌兵之人的凛然杀气,而不是奕匡⽗子、那桐这样地酒囊饭袋所具备的。与袁世凯过招,徐世昌或许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与这两人过招,简直是太容易了。
泡上一杯香茗,目睹那翠绿⾊地太湖碧螺舂在杯中浮浮沉沉,徐世昌感触良多:幸好老朋友走了,剩下几人要么太过愚蠢,要么太过盲目,看不透这一出戏里面他所扮演的双重角⾊这才真是侥幸。
不过,也不是没有露馅的时候。他静下心,眼前忽地浮现出那个雨夜,张之洞冒雨前来拜访自己的举动,他能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不満与质疑。张之洞虽然风烛残年,但不久后的突然倒下,让他隐隐觉得该是在自己这边受气之故。这份心头隐隐的內疚让他在张之洞病倒之后不敢去探望他,到最后不得不前去探望之时,张南⽪已经几乎要说不出来了。但徐世昌记得清清楚楚,张之洞虽已处半昏
状态,但一见自己的脸孔,原本差不多闭上的眼睛倏忽睁开,闪动的眼神仿佛在
代些什么,又像是在警告些什么…他当时还不觉得如何,现在想来,倒是能读出别有一番意味的潜台词。
目睹杨士琦、盛宣怀、那桐乃至现在奕匡的窘境,他猛然觉得张南⽪能全⾝而退反是一个大大的优容下场。论办实事,他张南⽪号称“屠钱”办了这么多件洋务,靡费不知凡几,杨士琦、盛宣怀与之想比只不过小巫见大巫,为什么比他们责任更大、问题更多、
质更恶
南⽪没事,而无论影响还是作为都要小得多的盛宣怀要如此倒霉,引得皇帝痛下杀手?
没有超常规的解释,行么?
显然不行!
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必有不⾜为外人所道的隐秘徐世昌将其解释为香帅的妙用!
香帅的妙用,妙就妙在后来那几篇文章之上,又是罪己诏,又是神迹说,70余岁的老探花、旧翰林颤巍巍为皇帝捉刀,用几十誉和重臣声名为皇帝担保,没有政治
易,谁信?
后来的种种大政乃至维新,张南⽪绝口不表赞同、附会皇帝之意,也不说半个字坏话,这中间的缄默不语究竟隐蔵了多少东西?没有政治
易,谁信?
除了这些,那一晚上蹊跷离奇的大火再次进⼊他的视线。他起初对
谋论还半信半疑,现在前后一联想,怀疑的程度居然上升到了九分。这一出飞来横祸果然是“横祸”但如果纯系天灾,那他是不信的。皇上刚刚亲政。宮中就爆发大火。有配合这么默契的祝融?当真是天子圣明、真龙下凡不成?
合情合理地解释便是,这纯系有意为之。皇帝地心机,他人难以窥伺。自己难道还不明⽩么?若论斗智斗勇,再斗上十次皇帝可能都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偏偏那一次在**裸的机断中,老朋友毫无还手之力。十年一梦,戌戌年地旧账总该到了清算的时候。
所以他有时异常感谢那一晚的大火,虽让人惊出一⾝冷汗。但也烧掉了很多东西,永久
地改变了力量的平衡。而皇帝手中那两份截然对立的诏书和一顶內阁总理大臣的帽子,让他心甘情愿地用间。
在这一出无间道里,徐世昌所扮演地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既是人格化的自己又是虚拟化的自己,既是正方立场的自己又是反方立场的自己。今夜的心嘲澎湃,固然是因为已隐隐约约直刺矛盾中心,同样也因为这一出双簧已快唱到了即将结束的时候。
涅盘前的等待和涅盘时地痛苦让人几乎难以承受。但一想到涅盘后的那份荣光,所有的代价和苦难似乎都值得了。而且,代价愈沉重,苦难愈深刻。这份荣光也就愈耀眼!
推进官制改⾰,明着是秉承皇帝的旨意推进维新。但双重涵义中地另一重却是为自己上位准备班底。
“他⽇立宪功成、家国中兴有望,朕即是明君,卿便是贤相,百年后要流芳百世的,朕决不做朱元璋,卿也不是胡惟庸…”奏对之际林广宇推心置腹地那番话,永远在徐世昌耳畔响彻。一想到自己能成为明清两朝500年来的第一宰相#。。Cn#,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份崇⾼,他觉得什么都值了!这一番事业,不惟是为了皇命而辛苦经营的事业,同样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千方百计打造的事业。换而言之,这天下不是他徐世昌的,但这朝政他却有份。
还有什么能比股权
励更⾼明的奖赏?
那桐、端方厮杀颐和园的消息一出笼,围绕官制改⾰而产生的争端反倒没从前那么強烈。尤其是建议分拆邮传部的那块,舆论竟然一边倒认为本该是如此的局面。
那桐一失势,见风使舵的小人物们马上调转方向表态,这等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若不是因为那桐阻拦,早就该实行了。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原本一直袖手旁观,只等着各路人马上门活动孝敬银子的奕匡⽗子也就坡下驴,连上两个条陈,忙不迭表示赞同之意。
梁士虽在朝堂之上公然与那桐决裂,但无论守旧派还是开明派都无法指责。守旧派可以攻击他忘恩负义,但这忘恩负义梁士已说得很明⽩了,是忠字当头,守旧派的理再大,也扭过不一个忠;开明派虽对梁士的滑头颇有微辞,但对他们而言,见风使舵、时刻顺着政治动向而为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梁士的行为损是损了点,却也不算出格。
京城舆论一致认为,所谓梁士卖友求荣庒
就谈不上,他只是自保罢了,更何况那桐为人和贪鄙实在太过龌龊,除少数与他走得较近之人外,几乎没有人表示好感。是故颐和园里那桐一案还未了结,代表官方喉⾆的《帝国⽇报》透露出来的种种強调已经非常与那桐不利。
唯一孜孜不倦喊冤的恐怕只有常去金鱼胡同唱京戏的那一班人马了那大人倒了,这过年的大红包谁来派啊?可他们人微言轻,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公然鼓与呼还好,若是说出来,只有被人捏着鼻子聇笑的结果。
因此,梗塞了好几个月的改⾰
行起来异常顺利,第三天分拆邮传部的上谕便登报公部和铁路总局撤销,分设邮电部与
通部两部,邮电部掌握邮政和电报两块经营,以原邮传部右侍郞沈云沛为邮电部尚书,以吴郁生(为国中前国脚吴承瑛曾祖⽗)、李焜瀛为左右侍郞;
通部主要掌管航运、铁路和公路等权,尚书梁士,左侍郞李经楚(李鸿章侄孙,兼任
通行银总办),右侍郞梁如浩。
套用中立派观察家的话说,分拆后梁士也没捞到什么实际便宜本来他虽是邮传部侍郞,但因为那桐无能。他可以当整个邮传部的家。现在名正言顺做了
通部地尚书,明着看提了一级,能当家地地盘却小了一倍。他们哪里晓得。林广宇已
代梁士大修铁路的计划,他筹划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其他?
邮传部分拆完成后的当天深夜,杨度翩然而至。在目下这种情形,杨度至便等于皇帝亲临,何况对方是王闿运地⾼⾜。一直标榜帝王之学,徐世昌丝毫不敢怠慢,考虑了半天,将奕匡⽗子的动议和盘托出。
杨度哈哈大笑:“事到临头还兀自強为,也罢,随他去吧。”
“皇上有什么
代?”
“皇上对今年完成过渡內阁一事极为焦急,要求还是先把官制改⾰一事推行下去…那桐的案子不是主要的,过几⽇便可见分晓。不过要等一等时机;大佬之事,烦请中堂继续维持,皇上吩咐说暂时缓一缓。”
“大概还要多久?”
“总该快了吧。”杨度似笑非笑“按皇上的意思。过渡內阁成立之时,大佬应该…啊…哈哈!”
这一声笑在杨度的脸上。甜在徐世昌地心里奕匡是首席军机,自己如果不扳倒他如何能出任內阁总理大臣?在此一节上,他与岑舂煊的立场完全是一致的。这封时间表,同样是他焦急等待的內容。不过在脸上却仍是満脸慎重。
“大佬经营多年,树大
深,还请皙子提醒皇上不可掉以轻心。”
“无妨!你看看那些人,哪个不是酒囊饭袋、以捞钱害民为能事的败类?说句真话,刀若是架在他们脖子上,他们保管比谁转变的都快。不信,官制改⾰一事便可见分晓。这番皇上还没把那桐怎么样,他们已经都软掉了。”
“皇上圣明。”徐世昌笑道“以目下之情形,推动官制改⾰极为顺畅,绝无阻碍。”
“杨度先在这里恭祝一声徐总理,到时候开张了,相国可不要忘记派一个红包给我哟…”
“皙子,你又取笑我。”说罢,连自己都得意地笑了起来。
既然奕匡一系已认识到卖乖讨好的重要
,在官制改⾰方面自然不敢作梗,徐世昌动作极快,大政接二连三出台。
继邮传部被分拆后,农工商部成为第二个被分拆的机构,此部一直号称农工商,实则以工商为重,以农为轻。分拆后,单独设立农林部与工商部,农林部主要负责天下粮业、林业、畜牧业等,包括品种引进与改良、检疫、预防等多种花样,以汪大为尚书,祝瀛元、陈振光为侍郞,陈此时不过32岁,⾝怀国美加利福尼亚大学农艺学博士年便由一介⽩丁历任奉天农事试验场监督、⾼等农业学堂教习而至侍郞,时人刮目相看,谓之鲤鱼跳龙门,际遇比科举时代中了状元还要突出。
工商部主要负责工、矿、商各业公司开设注册、登记管理、各官办产业经营等,徐世昌仍为尚书,熙彦(満)、周学熙分任左、右侍郞。周学熙在此次两开合并风波中,表现极佳,成功收回了利权,挽回了损失,超擢为侍郞无非示以奖赏。周学熙离任后,合并成功地开煤矿总办由孙多森(孙家之侄)接任。
除分拆外,新设內政部之举也颇引人瞩目。政民部原系巡警部改组而来,但事务又以警政为长,真正的政民之事比如赈灾、慈善、救济、卫生、消防等反倒经营不多。为明确职权,官制改⾰特设內政部掌管警政和政治团体管理事宜,以肃亲王善耆兼任尚书,赵秉钧和贝勒毓朗(満)分任侍郞。
政民部则掌管社会事务与非政治社团管理,以沈殿林为尚书,钱能训和绍英(満)分任侍郞。钱系徐世昌在东北主政时的头号心腹,此次能成为侍郞,徐世昌的力荐功不可没。沈殿林系李鸿藻之子,虽名声昭着,但年事已⾼,过几年便要致休,舆论一致以为这是徐世昌为钱能训铺好了晋升尚书地通道。
徐世昌循序渐进地筹划着大计…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