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关河迢递绕黄沙(二)
然而,契丹人却并没有体谅唐康的心情。次⽇,敌烈⿇都赵思茅在前来接受了唐康所递
的国书与礼物,并且设宴宴请了唐康与童贯之后,从此便如人间蒸发,消失不见。此后⽇复一⽇,唐康与童贯几乎是被软噤在了驿馆里,二人被限制离开驿馆的范围,每⽇里虽然总有几个员官前来作陪,大宴小宴不断,但是契丹人却既不肯与唐康开始谈判,也避而不谈何时可以让他觐见辽主与北枢密使萧佑丹。甚至连朴彦成那边,也杳无音信。
唐康与童贯几次商议,都觉得甚为蹊跷,二人又是甚至疑心契丹已经南下。但无论唐康据理力争,还是⾚(蟹蟹)裸(蟹蟹)裸的威胁,甚至是私底下行贿他用尽所有的手段,终究是得不到半点线索。而辽人始终是以礼相待,只劝他稍安勿躁。
这里始终是契丹人的地方。唐康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暗自懊恼,使团內原有一个通译,但过了辽国南京后,便染上疾病,因为汉语本是当时各国外
场所之通用语言,辽国、西夏、大理、⾼丽、
趾诸国,无不采取汉字,社会上层更是普遍会说汉话,所以当时唐康也不以为意,将他留在了中京馆使养病。他设想过使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却不曾想到会遇到这种窘境。甚而,原本驿馆之內的兵吏厮役,是最易收买、最易露出蛛丝马迹的,但不想他这驿馆內的契丹兵吏厮役,竟没有一个人会说汉话,更不用说识汉字了,整个驿馆內的辽人,只有四个通译懂汉话。
这一切都表明,契丹人是刻意为之。以辽国境內懂汉话的人口之众,似乎这种广平甸內的驿馆,已略相当于大宋的都亭驿的地位了,在这里听差的兵吏,别说汉话,只怕天下四方各国之语言,都有人懂得。所以要么是这些人装聋作哑,要么便是有人故意挑了一批不懂汉话的人来“招待”他们。
定是出了什么事情?!
但究竟出了什么事情,唐康却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若说契丹已决意翻脸,甚至已经兴兵南下,可他们虽被软噤,但除了与外界隔离之外,辽人到底还是以礼相待——休说若两国开战,辽国不将他们放逐到小海,也应当将他们移⼊上京,断无还让他们留在广平甸之理,更何况他们虽然被软噤,却也没听到外面有大军行动的动静,真是大军开动,广平甸再大也大不到哪去,辽人既无必要瞒他们,也没有瞒得住他们的可能,除非是他们到此之前,辽人早已南下了,若真是那样,那不仅职方馆可说是无能之极,便是大宋河东、河北的文武员官,却全部成为了草包。因此虽然偶尔难免疑神疑鬼,但虽被软噤,唐康到底还没有失了冷静,仔细分析之下,便觉得这极不可能。
而若说契丹有意想以此来挫折他们的锐气,作为一种谈判手段,可谈判既未开始,又何来此说?何况辽人也不曾断⽔断粮,加以威
——契丹虽说常自居国中,僭称正朔,但毕竟脫不了夷狄的野蛮习气,谈判时断⽔断粮借此威
使者屈服,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自他们老祖宗匈奴那会,便已屡见不鲜,如今故技重施,也不稀奇。因此,这也不合情理。
还有一个可能,便是契丹內部有大变。然而这更加匪夷所思,唐康只想想都觉得荒唐,他虽然⽇夜盼着契丹倒霉,但无论他来辽国前所听到的传闻,所读到的档案,还是他来辽国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哪怕他极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辽国正是太平之世,称得上在朝君明臣贤,在野百姓安居乐业。契丹北枢密使卫王萧佑丹,更是天下少有的智谋之士,自辽主耶律浚登基以来,**十五年,政通人和,令得契丹中兴,连大宋都有许多士大夫将之比为诸葛武侯第二。虽说近几年来,辽国的元老勋贵,如耶律寅吉、萧素、萧岩寿、萧惟信、萧夺剌、萧迂鲁等人,相继去世,但辽国朝中依然还有萧禧、萧阿鲁带、萧忽古、撒拨这样的老臣,至于正当壮年的名臣名将,如韩托古烈、赵思茅、室得臣、韩何葛、马九哥、耶律信、耶律冲哥、韩宝等等,可说不计其数。便是那些后起之秀,也不容小觑,如南院大王萧岚,虽是外戚出⾝,乃辽国太子的亲舅舅,皇后的亲弟弟,但是职方馆的报情也说他在辽国“深孚众望”屡次率军平叛,皆得克捷“颇有名将之风”何况,还有一个威望极⾼的萧佑丹在!要说是契丹內部有变,唐康倒更相信契丹已经南下了。
唐康与童贯设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却始终猜不透发生了什么事。
在这度⽇如年的软噤之中,唐康与童贯莫名其妙的度过了十天。
宋绍圣六年,辽太平中兴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早晨。
唐康与平时一样,起来洗漱之后,便开始找了个空旷地舞剑。练过剑后,童贯也和往常一样,带了弓箭前来,树好靶子,开始练箭。唐康一面在心里想着今天要如何腾折契丹的接伴官,一面指导童贯练习弓箭。
童贯虽然只是他的副使,但如今⾝份却大不相同西头供奉官、內东门司勾当官,在內侍中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更何况他是立过大功的內侍,皇太后与小皇帝跟前的小红人,便是⾼太后,也对他另眼相待。唐康也素知道童贯与石越有些来往,但自从李向安被⾼太后赶到瑞宋岛后,宮中主事的宦官,便成了陈衍和李舜举——陈衍是⾼太后⾝边的老人,自不必说;李舜举算是先皇帝⾼宗时那些得宠的宦官中硕果仅存者,其余的大貂珰,死的死了,活着的,都是如李宪、李向安一样,远远在外头,看起来只要⾼太后不死,他们便没什么机会再回汴京,李向安还算好的,李宪在先皇帝在位时,破得罪了一些旧
君子,若非石越念及当年伐夏之时,李宪在他麾下安分守己,也立下些功劳,他早已不知道被旧
的君子们怎么个作
法。但李舜举却与李向安、李宪这些人不同,他是个颇得旧
好感的宦官,此人虽是个宦官,骨子里却是与旧
的君子们一个做派,
子上称得上是个“士大夫”但偏偏他还懂得分际,又不肯真把自己放到和君子们一个位置上,外面上还守着宦官的本分——像这种人,旧
的君子们要不喜
他才奇怪。然宮里自从有了这两人主事,以往所谓的“中外
通之弊”的确是骤然收敛了。陈衍的家挨着范纯仁府,平时这位“大貂珰”回到府上,竟连话都不敢⾼声说,每⽇里就会吓唬那些小⻩门,说若犯了事被相公们拿住,便被取剑斩了,也只能自认倒霉。休说汉唐以来,便是有宋以来,內侍们见着外朝的士大夫们,也是从来都没有这么诚惶诚恐过。
想先朝之时,新
旧
,无论说得多好听,实际无不与內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石越
结宦官,便是他平夏之后蛰伏的那段时间,暗地里也不曾间断过。但自垂帘之后,一来石府与清河郡主的关系非同小可,而来有了陈衍和李舜举这两位的主事,也的确有所忌惮,怕落人口实,连石越也不得不收敛起来。因此这几年来,石府与童贯也渐渐疏远,少了往来。
只不料童贯却是个胆大的,此番一同出使,他便对唐康十分亲热,凡事又让着唐康三分,只是安于副使之位,早已得唐康好感。他又机伶晓事,唐康本是自视甚⾼之人,对宦官原是不太待见的,更不愿落个“
通宦官”的话柄,但自出使来,朝夕相处这么一阵⽇子,二人关系,却是想不
络起来都难。童贯因找了机会,与唐康提及,大宋祖宗家法,內侍若不立军功,难以升迁,他知道唐康的武艺,多得名家指点,因求他趁便教习箭法——汴京的士大夫,大抵都知道唐康的箭术得自
信侯田烈武亲传,在文官当中,也是小有名气的神
手。唐康推脫几次,情面难却,到底答应下来,只想內侍都是养尊处优,哪里吃得了练习之苦,装模作样几⽇也就罢了。却不料这童贯与寻常內侍不同,他力气较常人就要大一些,得了唐康指点,又肯每⽇苦练,十数⽇间,箭术便突飞猛进,连唐康也不免刮目相看。
这番二人遭契丹软噤,困于异国他乡,倒是成全了童贯,他每⽇闲得无事,早中晚要练三次箭,每次都要
二百枝箭,并至少
中一百枝,方才罢休。
这⽇早上,唐康照旧挑了两百支箭给童贯,又纠正了一番他捏箭的势姿,便在一旁袖手观看童贯练箭,看了一会儿,见他三四十枝箭,五十步的箭靶已可十中六七,再看他虽然黑脸微红,额头泛汗,但呼昅均匀,虽然并没有气力不继,因止住童贯,笑道:“供奉且稍歇息一会,今⽇咱们试试六十步如何?”童贯接过旁边一个小⻩门递过的汗巾,抹了一把汗,正要答应,忽听到后面有人笑道:“唐大人、童大人,好雅兴!”
二人转过⾝去,却见说话的,乃是一个四五十来岁,⾝材微胖,颌下留着三缕黑须的契丹员官,唐康见那驿丞站在旁边,毕恭毕敬,已知又是一个新的接伴官,又见他既未髡发,穿的又是汉服,便知定是个汉人。契丹官分南北,但契丹人也做南面官,汉人也做北面官,这个倒未必一定按族类而论,因此虽然唐康的接伴官理当由北面官担任,却未必见得一定要是契丹人。唐康倒也不以为异,只是他目前处境,对契丹员官,也难有什么好脸⾊,只冷冰冰地说道:“这位大人却是误会了,我二人素不懂什么雅兴,练习
弓,怕的是有一⽇要去小海
雁,故此”因知道对方是汉人,唐康的语气中就更多了几分讽刺之意。
“唐、唐大人”那驿丞听到唐康这么说,似是被唬了一跳,慌忙打断唐康,但那契丹员官却笑着摆了摆手,示意驿丞不要(?)揷(?)嘴,又望着唐康笑道:“都承[2]虽有做苏武之志,不过我大辽却不是匈奴”
唐康不待他说完,冷言讥道:“难不成你们还要自称礼仪之邦不成?”
不料那员官却正经的点了点头“这个敝朝自是居之不疑。最起码,比南朝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要来得光明正大些。”
唐康见来人情形,与平素的接伴官皆不相同,早已暗暗留心,此时又听到他话里有话,心里一怔,与童贯互相使了个眼⾊提醒,口里却不示弱,冷笑道:“嘿嘿,原来这便是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受教了!受教了!”
那人却不生气,只朝⾝后的随从招了招手,一个随从便即捧着一幅卷菗上前几步,那人嘿嘿⼲笑了几声,道:“都承且莫生气,先看看这卷轴,此人都承想必是识得的?”
说罢,挥手令随从将卷轴递给唐康,唐康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哼了一声,接过卷菗来,缓缓打开,心里立时“啊”了一声。童贯也早已弃了弓箭,这时凑过来看得一眼——他却是不认得,但从唐康的眼神中,已感觉到不对,因此亦不作声,只听由唐康应付。
唐康神⾊却依旧从容如常,只在心里计议,他脑子飞快计算一回,便知这事断难抵赖得过,况且又想起此事说起来与契丹人也没什么关系,倒不如光
些。因冷笑道:“这人我自是识得,又有何稀奇?”
那人听唐康这么说,却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道:“自然是不稀奇。这位文郞降夏之前,说起来毕竟也曾是南朝的武状元”
童贯在旁,心里也不由得“啊”了一声,这才知道原来画中之人,竟然是如今在南海任凌州知州的文焕。便听那人又说道:“听说此后他又归了南朝,奇怪的是,南朝竟也不曾降罪处罚,也不曾大加宣扬,倒似此人就销声匿迹了一般——此事实是让敝朝文武纳闷了好几年”
“是么?想不到北朝上下倒爱多管闲事。劳烦
心了!”
“都承见谅则个,这等闲事,实是非管不可。”那人反
相讥,又道:“到了前两年,方才有人听说,突然冒出来一个文焕,做了大宋南海凌州知州。又听说给事中本来准备封驳,可却又突然改变了主意,反私下与人说,文郞是奇男子。这可更叫人纳闷了。我们费尽心思,才得了文郞的画像,又机缘巧合,才终于猜到其中原委只是不知都承知不知道——为何一个败军辱国、做过降将的人,会被南朝的给事中赞为‘奇男子’?”
“我大宋简任员官,是迁是罢,是赏是罚,倒不想还要劳累贵国费心了。”
“不敢。南朝的家务事,原本亦容不得外人置喙,只不过,若是这文大人原来竟是大宋枢密院职方馆的细作,甚至还曾经做到河北房知事,这种大事,敝朝却不得不多费点心!”那人嘿嘿笑道:“都承久在西府,想来对职方馆河北房的职掌不会太陌生吧?”
绕是童贯也算见过大场面的,听到这话,亦不由得惊讶的张开了嘴巴,呆呆地望着唐康。
唐康这时已知否认无用,况且大宋朝用间于西夏,其实也轮不到契丹来指手画脚,要损害的,也是宋夏的邦
——虽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如今宋夏之形势,却不是大宋要顾忌西夏,李秉常正在全力图谋兼并黑汗,他便知道了,也只能怪自己当初无识人之明,纵是恼羞成怒,也只好唾面自⼲,难不成还敢与大宋翻脸不成?——其实当初两府决定让文焕去做凌州知州时,便已经想到这一层了。
因此他也不屑否认,⼲脆默认,讥道:“其时西夏叛逆,不奉正朔,妄自尊大,竟敢犯我边界,正是两国
恶之时,无所不用其极,用间之道,不过兵家之常,孙武子《十三篇》,早有明训。纵然⾜下所说确有其事,此又何⾜为奇?听⾜下言中之意,莫非北朝的通事局是专门翻译九经的所在不成?”
“都承说的极是。”唐康再也不想,那人竟是很诚恳的点了点头“两国
恶之时,互相用间,原是无可非议。若似
项人那般,只好怪自己瞎了眼,须怨不得旁人。但在下却有一事相问,自统和[3]之后至今,大辽与南朝,可称得上
恶?两国是否以兄弟相称?”
“这又何须多问?”唐康一时没弄明⽩他的用意。
那人嘿嘿冷笑数声,忽厉声道:“若是名义上则以兄弟之邦相称,实则趁人之危,挑拨⽗子,离间骨⾁,乃至谋弑君上,这等恶行,是否便能用‘兵家之常’四个字承担?”
这边厢,童贯听得一头雾⽔,唐康确实霍然一惊——司马梦求之事,大宋虽执宰亲王,也少有人知,但唐康因为⾝份特殊,却是略略知道一些,不过他却是万万料不到,在十六年后,此事几乎连他也淡忘了之时,又被旧事重提,而且还是一个契丹员官,当着他的面来质问!
但唐康自十几岁起,心机城府,便是连潘照临也赞不绝口,他在石府这么多年,也算得上是潘照临半个⼊室弟子,兼之半生之中,皆⾝处宋朝最⾼层的权力争斗当中,心思敏捷,更异常人。此时如此突兀地听这契丹员官提起这件大事,心中虽然又惊又疑,但整个人却反而似本能一般,突然便冷静下来。
虽然实情颇有出⼊,但当年的“马林⽔”的确乃是辽国君臣公开宣称的弑杀辽主耶律洪基的凶手,是耶律乙辛差遣的细作,早以被正法,尸骨亦已被挫骨扬灰。因此,若是被证明司马梦求便是“马林⽔”那真是了不得的大事。
但唐康却首先是隐隐感觉到其中的不对。
因为这不是一件可以宣扬的事情!
无论对宋朝,对契丹,都是如此。
便是三岁小儿也当知道,无论辽国拿出什么证据来,宋朝肯定会断然否认的。宋朝绝不会但担这样的罪名,而谁又真的能有本事证明十六年前的事?纵是契丹人有司马梦求的画像,那也没什么了不得的,天下相似之人多的是,只要宋朝抵死不认,契丹若就此纠
,反而只能自取其辱。
况且,说到底,这对于契丹君臣,难道又是什么光彩的事么?告诉天下人契丹的皇帝被宋朝的细作给杀了?这等事情,应当是只能打落牙和⾎呑的,说出来也不过是丢人现眼。便如大宋的太宗皇帝,实际是死于辽人的箭伤发作,但大宋君臣纵是心知肚明,咬牙切齿,却也没谁会公开宣扬。因为这丢的可是宋朝的人!而且一旦公开宣扬了,那宋辽两国,从此就是不共戴天的死仇,双方外
回旋的余地也就立即变得非常两国之间,除了“正在
战”与“准备
战”以外,几乎不可能再有第三种状态存在。
司马梦求之事,道理也是一样的。但他面前这个契丹员官竟然这般气势汹汹的来质问,而且竟然似是认定他定然知情,唐康一念及此,心中顿生疑窦
是契丹君臣乍闻此时真相,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若是如此,那么他与童贯多半
命难保,难免被契丹人盛怒之下,杀了怈愤。若是如此,唐康自然不肯引颈待戳,说不得只好拼个鱼死网破。但唐康绝非一勇之夫,他马上想到,契丹人若真要问罪于他们,自当盛陈兵甲,遣使细数宋朝罪恶,然后将他们枭首示众,送回汴京。
这才像个报复的样子!
但如今契丹人来的不过是一个汉官,更无将要斧钺加⾝的架势。
更何况,辽主耶律浚真的想要为⽗报仇吗?
这才是个大大的疑问。
唐康
本不相信耶律浚对那个杀了他亲生⺟亲的⽗亲有多少感情。别说石越曾经向唐康暗示过,
杀耶律洪基的并非司马梦求,而是另有其人。况且,即便那人真是司马梦求,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耶律浚的皇位,正是从他⽗亲手里夺来的!真正想弑⽗的人不正是他本人么?除非耶律浚已经下定决心要与宋朝
恶,并且不留后路,否则的话,翻脸的借口成千上万,唐康还真是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耶律浚要选择这件事!
杀⽗之仇,不共戴天。果然契丹要宣扬这事,那耶律浚要向他的臣民有个
代,就只能与宋朝拼个你死我活了。
但以如今宋辽的实力,除非耶律浚已经自大到狂疯了,唐康想不出什么理由他要给自己去找这么一个绞索。
除非
除非这
本不是耶律浚的意思!
唐康心里飞快的计算着,几乎只是刹那间就翻过无数的念头。他狐疑地望着面前这个契丹员官,心里琢磨着,这人究竟是谁?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竟然让这人能铤而走险?
他是想从唐康这里
出一言半语,然后迫使辽主耶律浚公开接受此事!
如此一来,辽主就只能对宋朝开战,再无他途。
若他们只是想要一场战争的话,唐康其实在心里倒是求之不得。但是,他可不想回到汴京后受到清算。而且——难道这人和宋朝有什么私怨到了要不择手段的地步?还是,他不过是要借此
烈的手段,来铲除他的一个极难对付的政敌?甚至不惜同归于尽?不论他面前的这个人是谁,他这么做,都是冒着绝大的风险。契丹人內部自己拿这事做筹码来打击政敌,倒还罢了,但将此事拿到唐康面前,那便真的是不怕丢人现眼了。即便他能成功的迫使耶律浚在庒力下做一些对他有利的事,迟早耶律浚也会清算他今⽇的所作所为。若是失败,后果更不堪设想。
这个人若是站在悬崖边上,在做拼死的反击,那他心里究竟蔵着多深的怨恨?
契丹的权力斗争,的确要比大宋⾎腥的多。
但这些,又关唐康何事?
唐康心中计议,也不过眨眼间事,众人只见他神情,倒像是被那人的话吓住了,过了一会儿才愣道:“⾜下这话,我却是听不懂。”
那人冷笑一声,又朝一个随从打了个眼⾊,那随从不知从哪里又变出一幅卷轴来,递给唐康。唐康心里已知这必是司马梦求的画像,他一面缓缓打开,一面故意递到童贯面前一些,便听童贯讶然“噫”了一声。唐康因抬头问道:“这画像你却是从哪得来的?”
那人并不答话,只是冷言道:“此人二位想来亦是识得的!”
“倒的确是有几分相似。”唐康瞥了那人一眼,笑道:“这画中之人,确有七八分像是云
侯来北朝通事局真是不可小觑了。不过路人皆知,云
侯如今可不掌职方馆了,这画像来得晚了几年”
“是么?”那人听到此言,突然厉声道:“都承亦说他是云
侯司马梦求么?!”
这一喝之下,唐康顿时一脸愕然,奇怪的望着那人。
“但此人却是马林⽔!”
“马林⽔?”唐康脸上的神情,更是茫然不知谓。
“都承真是贵人多忘事。十六年前,大逆不道”
“唔!”唐康忽然大叫一声,打断那人“我想起来了”他说到这里,突然一顿,似是想起什么好笑之事,指着那人,半真半假,捧腹大笑起来。“你,云云
侯那什么什么马什么⽔?”
那人却并不动容,仍只是板着脸,冷冷地望着唐康,厉声道:“适才都承亦已亲口承认,此人乃是南朝的云
侯司马”
他话没说完,已是被唐康笑着打断,便见唐康一面摆手,一面跌⾜大笑道:“⾜下倒爱说笑。可荒唐,荒唐”
“在下可并未说笑。”那人铁着个脸,沉声道。
“⾜下不会以为他们真是同一个人罢?”唐康止住笑,仿佛看见什么怪物一般,上下打量着那人,一面笑道:“这最多不过是有凑巧,面相相似而已。若说云
侯是那什么马林⽔,这话却不便
说。若长得相似便是,⾜下不曾去过汴京,难道贵国韩托古烈大人也不知道么?恕在下不敬,汴京有名的伶人杨八云,还长得像极了北朝皇帝陛下呢!”
“是么?都承倒确是伶牙俐齿,⾆辩滔滔。”那人似也已料到唐康不会承认,亦不生气,只冷冷说道:“只是真相如何,心照不宣。”
“我却怕是⾜下太会做文章了。”唐康说着话间,神⾊已变得傲慢不可一世,厉声道:“十六年前,云
侯远在杭州为家兄宾佐,一⽇未离左右,在杭州见过云
侯的人没有一百,也有数十。休说我大宋堂堂中夏,不会做那种败坏纲常之事,便就事论事,云
侯亦无**之术。在下念及两国近百年通好之谊,免不得要提醒⾜下,云
侯亦本朝重臣,容不得他人污蔑。况为北朝计,这等事情,这般轻率孟浪说出来,岂非使北朝为天下有识者所笑?这些话,⾜下休要再提起。”
他语近训斥,大义凛然地骂完,不待那人回答,又拱手抱拳,义正言辞的道:“在下失礼,未曾问过⾜下姓名,相比亦是北朝有名之人,然如今竟可不问。在下便当从未听过⾜下今⽇之语,⾜下亦当做不曾问过在下。如此方是顾及两国体面与通好之谊。⾜下便即请回,并传达在下之意——在下出使北朝,便是北朝皇帝陛下不肯召见,亦须拜会北枢密使卫王殿下,早⽇已定条约之事。”
说罢,又是抱拳一礼,竟是不再理会那人,转⾝离去。
童贯却兀自被方才听到的事情所震撼,待到唐康走了两三步,方才急急行了礼,转⾝跟上唐康。直到进了唐康帐中,童贯看了看四周无人,方才低声问道:“都承,适才所言,果真是真的么?”
唐康却不回答他,踞案而坐,低眉沉思一阵,忽然低声笑道:“若我所料不差,契丹将有大变。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哈哈”
宋人相信契丹乃南匈奴之后。按,契丹与奚人皆出自鲜卑宇文部,而宇文部之祖则为南匈奴一支。此说虽存争议,但据考古发现之各族头骨标本与人种学分析,亦有证据显示契丹人在人种学上,的确与南匈奴相近。
[2]都承,枢密院都承旨的简称。按,唐康实际只是副都承旨。
[3]统和,辽国年号,其间为辽景宗之后萧燕燕摄国政,发生过著名的澶渊之盟。
M.NkOU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