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宋 下章
第二十四节
  “折将军的胜利传到延州后,立即使这个‮国中‬边城成为乐的海洋。太守大人下令三天內短暂取消酒类的销售配额,并将战争开始后就加強的宵噤时间推迟到‮夜午‬。而另一方面,因为折将军占领了一个重要的产盐区,战争开始后不断上涨的盐价也终于出现了些微的滑落。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聚集在延州的商人的注意——在此时依然停留在延州的商人,大多数都是非常出⾊的冒险家与投机者。因为石元帅担任杭州太守的期间,曾经大胆的改⾰过宋帝国的盐政,他以令人钦佩的勇气打破了宋帝国‮府政‬对食盐的全面垄断政策,做出了意义深远的改⾰。

 据说石元帅改⾰的最初用意不过是了缓解财政的困难。他将盐场以竞标的方式租给商人与官僚的家属们,朝廷中的⾼官贵族们因为分沾了利益,对他的改⾰就不再強行阻扰,而石元帅则得以度过短暂的财政危机。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石元帅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他经常将意义深远的改⾰隐蔵起来,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开始。他几乎从不试图一下子拆除整座堤坝,但当他打开阻挡河⽔的闸门的一道口子后,⽇后整个堤防的崩塌就几乎是一种必然。而鼠目寸光的反对者,往往因为他的温和而掉以轻心。

 在杭州的改⾰也应当如是观。当盐场被‮人私‬承包后,几乎所有的盐场所想尽办法尽可能的增加产量,而完全无视最初‮府政‬限制的配额。走私食盐的情形‮滥泛‬成灾,‮府政‬制定的严刑峻法,在贿赂与放纵面前几乎起不了太多的作用。代替石元帅接任杭州太守的两届‮员官‬,都被视为是石元帅‮导领‬的同一个派的成员,前者相信好的政策只要不加改变的继承就可以,因此有意放纵这样的局势;后者却野心,这位太守喜爱金钱与美女、美食,并且希望得到石元帅或者皇帝的赏识,以达成他的政治野心。因此一方面他收受贿赂,放任违法的现象,据传闻,这位太守大人甚至还指使盐商们去向在帝国‮央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员官‬行贿,以保证他的行为不会受到御史的弹劾;另一方面,在得到盐商的大笔贿赂后,他又进一步的大胆改⾰了宋国的盐政制度。在他的任內,他彻底废除了整个杭州境內的食盐专卖政策。‮府政‬在食盐上的收⼊,从此只包括盐场的租金与盐税。他的这次改⾰是成功的。杭州‮府政‬在食盐上的收⼊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增加了。而百姓也都口称赞。而这位太守的能力也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认可与石元帅的赞赏。据说正是因为这次看起来非常大胆的改⾰,使得这位太守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帝国‮央中‬。这位太守的名字叫做蔡京。在后来也是这个东方帝国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后文我们将会多次提到他。

 帝国旧的盐政制度在蔡太守的改⾰之后,越发的显得难以为继。杭州的情形影响到周围的许多地区,旧有的食盐专卖政策相继崩溃,只有少数地区继续顽固的坚持旧有的政策不变。但是他们对食盐的走私也无可奈何。这其中,宋帝国‮央中‬
‮府政‬对盐政改⾰的态度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他们罕见的完全放任地方‮府政‬各行其是,似乎只要在食盐上的财政收⼊不减少,就可以对此漠不关心。但据种种传闻,让人相信帝国‮央中‬的这种态度是大量的贿赂以及政治势力妥协的结果。保守的精神领袖司马宰相,一向反对‮家国‬过度⼲预经济之运转,主张减少‮府政‬开支,顺其自然。对于盐铁专卖政策,保守也向来持反对意见,只不过以司马宰相为代表的宋帝国的保守们相信,凡是帝国尚能运转的东西,只要不是到了非要改变的地步,就尽量不要做大的改变,只须稍做修补就可以。秉持着这种理念,保守们容忍了盐铁专卖的存在。而当这种政策发生改变时,当保守们发现这种改变是自然的发生,不会造成政局的动之时,便默认了这种结果。毕竟无论‮家国‬、官僚与富人、平民,三者都奇迹般的不曾在这种改变中受到很大的损害。而由前帝国宰相王宰相创立的新,虽然主张‮府政‬主动加大对经济的⼲预,但其着眼点似乎主要是保证‮府政‬财政的收⼊。只要财政收⼊不减少,新就可以容忍大多数改变。如果这种改变能增加财政收⼊,那么他们就会表示。而对于没原则的官僚而言,保证其利益不受明显的损害,加上适当的贿赂,就可以轻易的削除这方面的阻力。于是帝国的极其重要的食盐专卖政策,便在三种势力的默许下,发生了‮大巨‬的改变。

 宋帝国是一个超过任何罗马人想象的庞大的帝国,永远不能忘记这一点。因为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宋帝国的食盐贸易代表着怎样的财富。无论宋帝国生产多少食盐,仅凭其国內市场,就都可以充分的消化。因此食盐专卖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在是一种愚蠢而短视的政策。这一点宋帝国的商人们倒是都很清楚。所以,当折将军占领那个以食盐命令的著名产盐区之时,虽然当时帝国旧有的食盐专卖政策还没有完全崩溃到一个众所周知的程度,但是延州的冒险家们早就从杭州的变化中预见到了‮国全‬的变化。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石元帅的认可,盐州的盐池,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最大的商机。

 我的那位有着⾼贵⾎统的新朋友,⽇后最重要的合伙人柴公子显然也是这样认为的。并且,他相比其余的冒险者,似乎更有办法。他设法得到了一封据称是石元帅首席幕僚的亲笔信。拿着这封信件,他找到了延绥方面军的元帅种元帅,以一把价值三百贯的宝刀与两匹骏马为代价,得到了种元帅的推荐后,再去拜见暂时驻守盐州的折副元帅。

 在全面占领了这片被称为“平夏”的地区后,传闻中对夏国百姓极其苛刻的折副元帅也变得相对温和起来,虽然強征民夫进行劳役以修筑城堡的事情从未停止,但是以夏州太守为代表的文官迅速的接管了大部分地区,这些被精心挑选派往占领区的‮员官‬们采取了比军方要温和许多的方式来进行统治。这些文官在平夏地区设法邀请为躲避战而逃跑的人们回到家乡,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甚至赠送过冬的⾐服与粮食;而对比之下,军队则常常没收反对者或者与夏国‮府政‬有牵连的家庭的财产与田地,将他们強行迁移到帝国南方的湖广地区。军方经常制造冤案,而文官则设法为之争取公道。双方的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不断发生小小争执,而大体上文官永远是站在百姓一边,扮演公正的维护者之角⾊。这一切有可能是帝国故意的安排——这样一来,文官们在当地居民心目中的威信便迅速建立起来,而仇恨则被巧妙的转嫁到了军队而非帝国本⾝⾝上,当这些军队,主要是折副元帅的河东军撤离后,当地居民的怨气就可以彻底平息,从而变成对帝国‮府政‬的感谢。总的来说,其实质则无非是帝国‮府政‬正在设法稳定当地的局势,巩固他们的占领。与夏国控制区接壤的盐州地区,虽然与其余地区不同,依然由折副元帅控制,但是⾝上还兼着太守职务,有过地方行政管理经验的折副元帅,也同样需要执行帝国的这一政策。而据流传在商人中的传说,忙于战争的帝国此时无暇关心盐池的生产,一向开明的石元帅也许愿意将盐池以与杭州同样的方式处理,这样的指示应当下达到了折副元帅那里。

 但是柴公子在折副元帅那里碰了壁。尽管他有石元帅首席幕僚与种元帅的推荐,然而这次他⾼贵的⾎统反而成为了障碍。折副元帅的为官之道,是只效忠于帝国皇帝本人,他远离一切派与权贵,既不招惹他们也不怕得罪他们,以“孤独的臣子”的形象来获得皇帝的信任。所以,折副元帅不愿意与柴公子这样有敏感⾝份的人打道。于是,受到挫折后的柴公子不得不寻找一个合伙人以绕开障碍,他最终的选择就是我…

 ——《阿卡尔多东方见闻录》卷三-西湖书社印行

 石越将西夏使者有意凉在一边后,便立即派人召回他的首席幕僚李丁文——李丁文此时正在长安与陈元凤打嘴⽪官司。按宋朝的制度,如果负责督运粮草等补给的范纯仁与陈元凤在粮草的供应上有懈怠与或者出现人为的供应不⾜的情况,石越有权力将他们斩首,所以本来石越并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至少犯不着劳动李丁文,一道行文过去,范纯仁与陈元凤都必须服从命令,如有疑义也只能事后向枢府申诉。但是石越在澣海中重建溥乐、耀德二城,鉴于真宗时代的教训,却是没有事先得到枢府同意的。为了保守秘密,甚至连前线许多的⾼级武官都不知道內情。而在荒漠中修建城堡所要耗费的人力与物力,都是惊人的,瞒得过别人,如何瞒得过负责军需的‮员官‬?这时候如何既要尽可能的保守秘密,又要从范纯仁与陈元凤等人手中尽可能的得到资源,就变得非常需要技巧了。为此,石越不得不让自己的首席幕僚常年穿梭于庆州、长安两地之间。因此,当李丁文暂时抛开与陈元凤的勾心斗角,赶回庆州后,夏使已经被石越凉了整整两天,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夏使在这两天里不断要求立即拜见石越,甚至还一度设法摆脫了陪同的‮员官‬強闯帅府,虽然被拦驾,但现在整个庆州都知道西夏‮出派‬了使节来到庆州,谣言満天飞舞。

 然而,迟至第四天,石越才终于带着麾下主要的文武‮员官‬,正式接见这位叫天都茂的夏使。天都茂在西夏官拜枢密司承旨,可以说也是位居机要,但是被石越用各种手段推搪,竟然被凉了整整四天,心里真是又急又气。但是他的使命却是来求和,纵有再多的气,也只得強咽⼊肚,摆出一副笑颜,向石越恭恭敬敬地递西夏国书与梁太后写给石越的信件。

 石越接过国书,只翻开看了一眼,便放到案上,先看梁太后的信件,他一眼扫过,一直保过微笑的脸便立即沉了下来“啪”一声把信合上,丢到案上,厉声道:“朝廷册封者,夏国国王也!夏国太后与吾何⼲?!”

 天都茂忙躬⾝道:“先帝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在位之时,龙体违和,慈圣光献太后亦曾垂帘听政。敝国之事,虽不敢比于圣朝,亦不过是国王欠安,太后垂帘,故此国事由太后暂摄。朝廷受仁多澣奷人蒙蔽,其中多有误会。下官奉命东来,亦是想向朝廷诉明冤情,还望石帅明察。”他说起宋英宗那一长串的谥号,只怕轻易一个宋朝‮员官‬,也不如他说得顺畅。

 石越听他如此回答,不噤哑然失笑,讥道:“贵使之意,夏国只是国王⾝体违和,而有太后垂帘?并无权臣后,犯上作犯,泯灭纲常?”

 “石帅明察!仁多澣素来奷猾狡诈,其卖主求荣,兴风作浪,不过逞其奷志。”天都茂回答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毫无半点愧⾊。

 石越哈哈大笑,指着天都茂,笑道:“若是如此,倒是朝廷错怪了。”

 天都茂顿时老泪纵横,泣道:“石帅能明此情,实于下邦有再造之恩。”

 石越大笑着摆手,道:“本帅可没甚再造之恩。不过朝廷兴兵而来,正为正纲常人伦,又岂能听⾜下一面之辞而罢?贵使可速回兴庆,上禀贵国太后,夏国边远蛮夷之地,既无名医,兼少药石,何不请贵国国王移驾至汴京,一则可释朝廷公卿士大夫之疑;二则朝廷忧其失位,竟兴百万之师,岂能不答谢朝廷之恩德?三则汴京名医云集,百草不缺,正好养疾,待贵国王病愈,朝廷再遣其归国。此一举三得,岂不美哉?”

 “石帅美意,感不尽…”

 “既感不尽,便不必啰嗦。速速回国,叫尔国王自来京师谢恩!彼若不来,我当带兵去请!”种谔本对和议极其反对,此时接住话头,便厉声咤道,语带威胁。

 天都茂却并没有被吓倒,他用眼角看了种谔一眼,便抱拳从容问道:“此位可是种谔种将军?”

 “便是某家,如何?”种谔一脸不屑。

 天都茂欠⾝笑道:“将军威名,震于西陲。然而天下之事,抬不过一个‘理’字。华夏天朝,万夷所仰,四海所宗,以为文明昌兴,礼仪教化之上邦尔。朝廷之服人者,德也。若徒以力欺人,以強凌弱,敝国虽小,虽死不敢屈。朝廷虽兵威盛于汉唐,灭人之国,易如反掌,敝国固力不能敌,然穷极之时,若举国归于契丹,则只恐天下之难方兴,而兵祸连绵,正不知何⽇能解!且朝廷若不顾大义,务以兼并之念,行霸者之事,只恐大辽、吐蕃、大理,将人人自危,反侧之祸,便在旦夕之间。故吾主朝与不朝,在服德而非畏战也。”

 种谔被天都茂这一番话说得恼羞成怒,按剑而起,正要发作,石越早已喝斥道:“种将军休得无礼!”

 种谔愤愤地望了石越一眼,见他脸⾊不豫,又恶狠狠地瞪了天都茂一眼,重重地哼了一声,头也不回,竟径直气呼呼地走了出去。

 石越脸⾊更加难看,但他旋即恢复常态,笑道:“让贵使见笑了。”一面将天都茂请到席位坐了。待天都茂坐定,石越方又问道:“朝廷教化天下,彰明王道。法三王而不法齐恒晋文。惟贵国之事,固天下之所疑,未可以贵使一人之语而使信服。若夏国王不早至汴京觐见,奈何朝廷公卿不之信。”

 天都茂见石越语气松动,忙起⾝谢道:“朝觐大事,实仓促难定。当此上下疑忌之时,皇帝陛下虽然仁厚,然奈众公卿何?敝国之臣,亦恐主君为朝廷所留尔。”

 “若使诚心,朝廷岂会欺尔小国?”石越假意愠道:“惜吴越王⼊觐,朝议纷纷留之,而朝廷终遣之归国。前事如此,奈何反疑朝廷?”

 “石帅息怒。”天都茂连忙谢罪,郑重回道:“实是人情疑惧,若石帅能缓兵数月,略宽人心,吾主不敢失信于朝廷,必亲往京师⼊觐谢恩。”

 他这么一说,在座文武无不动容。须知方才天都茂暗示若急了他们,就举国降辽,的确是说中了让宋朝文臣武将最担心的事情。如果秉常真的能够⼊朝,缓数月之兵,却未必不能接受。宋军正好巩固目前的战果,一旦秉常⼊朝,要他方还是圆,自然就看宋朝朝廷的⾼兴了。到时候只要他一封奏章,献土移封,不仅可以彻底封住辽国的嘴巴,使辽国没有任何借口,而且西夏內部的‮裂分‬也势必更加公开、烈,纵有还想顽抗的,也只会是极少数,不⾜为虑,宋朝可以唾手而得西夏全境。

 但是正因为这等事情太过于美妙,反而让人不敢相信。正如天都茂心中,也绝不会不明⽩石越要秉常⼊朝的意思。所有冠冕堂皇的词语后面,石越开出的价码实际是:举国投降。当然,是体面的投降。而天都茂的回答则是:我们愿意投降,但宽限几个月,让我们讨论一下。

 石越仿佛也被说得动心了,他抚案沉昑,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方面露难⾊地说道:“然战和之策在朝廷,实非吾所能作主。”

 “在下愿往汴京觐见皇上,陈说利害。在此之前,惟愿石帅能缓兵一月。”天都茂立即说道。

 石越低头沉思一会,似是下定决心,霍然抬首,道:“便依贵使之意。一月之內,只要夏国不挑衅,吾亦不用兵。”

 他说完,见座中有好几个人想要出言反对,便向丰稷使了个眼⾊,丰稷会意起⾝,大声道:“夏使远来,军中无以为乐,请召剑舞助兴。来,给诸位大人満酒!”

 酒宴开始后,石越笑着应酬数盏,便借口酒力不支,让丰稷代为招待,自己先行退场,返回帅府。李丁文早在外面等候,待石越上了马车,笑问道:“如何?”

 石越淡淡一笑,道:“他们若真心求和,晚间天都茂必再来见我。否则,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我也不过是将计就计。今晚便派人去知会沿途驿馆,但好生设酒宴招待夏使,却供给他们劣马,带他们走最绕的路,让其缓缓而行便可。”

 “职方馆关于天都茂的‮报情‬,说此人愚钝老朽,梁太后怎会派此人为使?”李丁文颇为疑惑。

 “那是职方馆看错人了。”石越笑道:“此君甚是精明,能瞒过他的事,只怕不多。”

 “哦?”“不过他知道亦无用。”石越悠悠道:“我已等不及禹蔵花⿇的决定了。告诉李宪、王厚,使者到达之⽇,若禹蔵花⿇还未归降,便用剑叫他投降。”

 “也是时候了。”李丁文半笑不笑地说道。

 “我还要写密折请皇上留下这个天都茂。他在夏国其名不显,那是梁氏不会用人,留在大宋,却不失为人材。”石越闭目假寐,一面说道:“夏地本是吾土,朝廷若一意猜忌,以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则终难长久。将来治理其地,当蕃汉掺杂而用,而夏国之英材俊士,不仅要用之于地方,还要招揽于朝廷。如此不仅朝廷得人材,夏国豪杰之士,皆知有显达之望,进⾝之途,则不易生叛逆之心。吾示夏人宽厚,消其反侧,自慕泽起;恩加夏国豪強,当自仁多瀚起;收夏国之民心,则自夏州起;揽夏国之士,本自李清起,然李清既死,则可自天都茂起。”

 天都茂回到驿馆后,马上屏开众人,召见他的副使萌多。

 “明⽇你便回国,先去西平府,告知叶悖⿇大人,勤修战守之具,防宋军不⽇攻城。”天都茂皱眉叹道:“但亦切不可先行挑衅。”

 “挑衅?”萌多苦笑道。

 天都茂也苦笑着摇‮头摇‬,道:“你这般转达便是。”

 “那大人将何往?”

 “我要去汴京,尽最后之人事。”天都茂的语气,含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宋朝內部绝不能是铁板一块。有人主战必有人主和,更何况不知有多少人暗中嫉妒石越之成功,若能找到机会,事情还未必绝望。若是我在汴京时,军队能打一个胜仗…”他旋又摇了‮头摇‬,道:“只要叶悖⿇将军让宋军付出多一点的代价,和议便尚有机会。”

 “下官会将这些话转达给叶悖⿇大人。”萌多恭谨的说道,他犹疑了一下,终于没有忍住,又问道:“果真能越过石越而达成和议么?”

 天都茂默然良久,缓缓说道:“尽人事,听天命。”

 萌多听到这句回答,也不噤默然。

 过了好一阵,天都茂又说道:“我虽求和,而彼不允也。石越面似菩萨,而其亡我之心甚坚,多说亦无益。我此行已不知能否生见太后,你回去后,当替我转达,必不得已,当早为之备,举族西迁,幸毋以兴灵为恃。吾辈无能,自召亡国之祸,若尚心存侥幸,则祖宗不⾎食矣。”说到此处,天都茂想起国事中让人痛心切齿之事,不噤放声痛哭。

 次⽇。天都茂东行之后。帅府。

 “举族西迁?”石越笑道“这可不行。”

 司马梦求也笑道:“‮生学‬已着人改了天都茂的奏折,萌多回去后,自会告诉梁太后,天都茂将在汴京设法离间学士,只要兴灵不破,万事可期。”

 “做得好。”石越赞道,一面笑道:“耀德城已被发现,我也等不及耀德城筑成之⽇了。”

 “其实有了溥乐城,便⾜以护卫粮道。学士筑此二城,亦是为长久之计。”司马梦求笑道:“倒是许多将军憋了一肚子气,须早让他们知道才好。听说朝廷还专门派了使者来催学士进兵。”

 “朝廷是担心冬季到来之前,攻不下灵州。”李丁文悠悠道。

 石越半开玩笑的说道:“我也担心。”

 “学士,种谔大人求见。”侍剑在外面朗声禀道。

 石越与李丁文、司马梦求对视一眼,三人皆会意地一笑。石越起⾝道:“请种大人议事厅相见。”

 种谔怀着一肚子的怨气与怒气,勉強与石越见礼后,便开门见山的问道:“石帅果许夏人和议么?”

 石越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茶,缓缓放回案上,看了种谔一眼,道:“和战之策在朝廷。且夏人许我河南之地,且允诺秉常复辟。我既据河南,于秉常有再造之恩,正可缓图之。”

 “石帅此言差矣。”种谔急得腾地起⾝,大声道:“如此必误国事!”

 “嗯?!”石越脸⾊不豫,恼怒地望了种谔一眼。

 种谔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失态,但他却不在乎,只是坐回座位,继续说道:“如今士气可用,正当一鼓而下灵州,灵州既下,禹蔵花⿇可不战而降。如此三道进兵,渡河而围兴庆府,如此贺兰山以东,尽为吾有也。夏人议和,不过是缓兵之策,一旦其恢复元气,再图之便难矣。且以夏人之雄,岂能容河南之地在他人掌握?我纵和,实不可得也!”

 “然种大人可知辽人已进河套?”石越冷不丁问道:“若其过急,夏人举国降于辽,我当如何应之?”

 种谔吃了一惊,反问道:“契丹出兵河套?”

 石越点点头,道:“大宋之劲敌,非西夏,而是契丹。若使二夷合纵,于‮家国‬非利也。”

 种谔却顷刻间已从惊愕间恢复从容,毫不在乎地挥手道:“辽主非愚钝之人,此时与辽国打仗,虽然大宋之利;然此时与大宋打仗,难道便是辽国之利?!其出兵河套,是知夏国之将亡,而分一杯羹。占据河套,可使兴灵、平夏,皆处于辽军威胁之中,⽇后与大宋相争,亦可占得一丝先机。我军此时若急攻兴灵,辽人坐视而已。”停了一下,又讥笑道:“我军若攻兴灵,下官只忧辽军以助我为名,而在河套甚至贺兰以西攻城掠地,让夏人首尾难顾。石帅莫要忘了,大宋与辽国还有一纸盟约在。”

 石越却并不为其所动,反讥道:“兴灵坚城,若我军久攻不下,契丹未必不敢趁我之弊。若能大败我军,使我元气大伤,其又惧我何来?如此,吾等岂非大宋之罪人?!”

 种谔霍然而起,怒声道:“为将者岂能畏首畏尾!天下哪有甚万全之策?石帅所虑若仅于此,愿授下官五万之师,以一月为期。一月之內,若不破灵州,下官愿就军法!”

 石越望着种谔,良久,缓缓说道:“大人可知军中无戏言?”

 “虽死无憾!”种谔没有半点犹豫。

 “好!”石越霍然起⾝,道:“本帅便给将军五万之兵,且使种谊、刘昌祚部助将军攻城,令折克行率部直取兴庆,断其援军。限期一月,若一月之內,灵州不破,本帅亦不要将军正军法,将军自缚往汴京听处置便可。”

 种谔几乎疑心自己听错了,不可思议地望着石越,半晌,方单膝跪倒,亢声道:“若攻不下灵州城,下官不敢去见皇上,自己便撞死在灵州城下!”

 熙宁十三年八月下旬。

 灵州冷漠的天空下,辽阔的田野让人感觉到一种无声的苍凉。灵州这座塞外雄镇,位居⻩河与灵州川之,控贺兰、牛首二山之险,拥河渠灌溉之利,原本是关陇地区之门户。然而,自从咸平五年李继迁攻破成为塞外孤城的灵州之后,宋军已经有整整七十八年未曾见这座雄镇的雄风。这里却先后成为西夏的西平府、都城、陪都、总管十二监军司的翔庆军司!

 此时灵州城外的田野中,只余一片凄凉景象。在石越下令以种谔为帅,统率骁骑军、龙卫军与宣武军第二军、振武军第四军共计约五万精锐噤军,并节制种谊、刘昌祚部进攻灵州之后,灵州那短暂的僵持被立即被打破了。

 首先是与宣武第一军一起驻扎在耀德城的宣武第二军的其余‮队部‬依次抵达灵州,在他们到达的当⽇,叶悖⿇趁其立⾜未稳,以优劣兵力向宋军发动了‮烈猛‬的进攻,两军战竟⽇,各自折损千余人马。夏军的进攻被挫败后,宣武第二军的将领才发现,叶悖⿇此次进攻的目的,仅仅是抢割城外的小麦。

 然后,在西路,种谊与刘昌祚烧毁鸣沙城,带着所获粮草辎重率部北上,击破阻击之夏军,几天后进抵灵州城外。刘昌祚到灵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纵火‮烧焚‬城外的尚未被收割的麦田。灵州城外,几乎沦为一片焦土。叶悖⿇自知无法与宋军列阵而战拼消耗,不敢出战,只好收缩兵力,闭城自守。好在灵州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经过长期的准备,城中除了攻守战具外,粮草、薪柴、木材,甚至石头,叶悖⿇也都已准备得尽可能的充分。他只要以重兵守护好灵州城东北三十里外的吕渡,保障兴庆府与灵州之通道,灵州便不置于沦为孤城。

 宋军却也不急于攻城,他们在灵州城南扎成两座大寨,深壕⾼垒,竟摆出一副持久战的模样来。

 但叶悖⿇却非常清醒——宋军这样做,只不过是在等待主力的到来。虽然在花结香逃回来的残部报告发现宋军在筑耀德城后,他便减少了在澣海的‮队部‬。但是余下的在澣海活动的‮队部‬,还是发现了宋军的大规模调动。联系起萌多的报告,他就可以很容易的断定,宋军的主攻,迫在眉捷。

 果然,仅仅五天之后,宋军的主力便到了。

 叶悖⿇站在城楼上向南眺望,可以看到城外旌旗密布,营寨相连。宋军军容之盛,让与叶悖⿇一起在城上观阵的许多西夏将领都变了脸⾊。

 “灵州之固,虽十万军不能下,何况这区区宋军。只须坚守数月,本帅便有破敌之策!”叶悖⿇慨声说道,给麾下将士鼓舞士气。

 然而,恰在此时,一只乌鸦不识时务的飞过城楼上空,呱地叫了一声便向北飞去。那绝望的叫声,让本就信的西夏将士,心中更增了几分不祥的预感。

 灵州城南。

 宋军中军营门大开,随着一声声鼓角⾼鸣,各营的营门也相继打开,宋军各军列着整齐的方阵,鼓行而出,布列于灵州城外,仿佛是在向守城的夏军炫耀着自己的军威。

 种谔在众将的簇拥下出了中军大营,一脸的肃然。

 “呜——呜——呜——”

 众军见到主将的旗帜,立即一齐鼓噪起来,数万人的声音,震得灵州城內的居民都惶惶不安。

 种谔脸无表情的举起右手,中军挥动旗帜,鼓噪的士兵便立即安静下来。

 紧张、‮奋兴‬的情绪,在宋军中弥漫,士兵们都自觉握紧了手中的兵器,每个人都等待着攻城的命令。灵州城上,叶悖⿇也向部下下达了备战的命令。

 所有人都在等待那一刻。

 城外城外,安静得让人窒息。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种谔并没有下令攻城。他纵马至阵前,指着前面的灵州城,厉声道:“诸位将士!七十八年前,大宋灵州知州裴济裴大人被李继迁困于灵州城中…”

 种谔的话被数十名军官重复传唱,清晰的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中。灵州城內外都吃了一惊,不知道为什么种谔突然提起这桩早被许多人遗忘了的旧事。

 “裴大人以刺指手指,写下了请求援兵的⾎书。”

 种谔依然肃穆,仿佛回到了七十八年那场惨烈的战争中。

 “然而澣海被李继迁遮断,朝廷援军方至环州,灵州便已陷落,裴大人战死殉国…”

 “本帅昨夜梦到裴大人,乃知当年为捍卫灵州而战死的大宋将士之英灵,依然聚于灵州城上,徘徊不散。他们未能等到援军,致使‮家国‬西北雄镇沦落,其骸骨亦不能得归于故乡,故此怨恨难散。他们等援军等了七十八年!”

 “他们等援军等了七十八年!”

 种谔硬咽着,拔剑出鞘,指着灵州城,厉声喝道:“今天,援军来了!”  M.nkOuxS.com
上章 新宋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