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宋 下章
第九章
  睿思殿。

 李向安将吕惠卿、文彦博等人拦在了殿外“相公,此时不宜打扰。”

 吕惠卿与文彦博脸⾊立时黑了下来,对望一眼之后,文彦博冷冷的开口道:“李向安,你快让开,否则本府便斩了你!”

 “文相公恕罪!”李向安虽然不明所以,但见文彦博神⾊凛然,竟吓得跪了下来。

 “皇上病重,而拒两府于门外,是阻隔中外,使天下疑惧。这个罪名,你担当得起么?”吕惠卿也厉声喝道。“你速速让开。”

 “皇上不过偶染风寒。”李向安⾝后的一个太监壮着胆子说道。

 “臣子探视问安,也是理所当然!”文彦博微微有点跛脚,一摇一摆走到那个太监前面,瞪圆双目,厉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童贯。”

 “好,来人啊,把童贯拖下去,杖责三十。”文彦博厉声喝道,立时便有几个随从上来架起童贯。

 童贯却昂然不惧,冷笑道:“相公今⽇在睿思殿前责罚內臣,他⽇只怕也难逃跋扈之罪!”

 “本府乃三朝老臣,为国不敢顾⾝。纵然有罪,也好过让大宋重蹈唐代覆辙。”文彦博铁青着脸,提⾼声音喝道:“拖下去,打。”

 石越眼见文彦博就要惹出大事来,他对于童贯虽然没什么同情,但是却不希望朝廷在此时多生事端,忙上前劝道:“文相,此时不宜与小人计较。惊忧了皇上也不好,咱们还是先去给皇上请安吧。”

 冯京见状也道:“子明说的是正理。皇上在回宮途中突然病倒,传言十分厉害。眼下开封府已经准备撤掉接下来的庆典。我等要速见皇上,才好拿个主意。”

 吕惠卿与文彦博、石越一齐大吃一惊,几乎齐声道:“撤掉庆典?!糊涂!”文彦博转⾝对枢密都承旨曾孝宽说道:“你快去开封府,命令庆典照常进行。皇上得病之时,暂时不许声张,敢传言者,斩!”

 吕惠卿目送曾孝宽离开,不动声音的望了文彦博一眼,一把推开李向安,率领诸宰臣径直闯进睿思殿。留下李向安与童贯等人面面相觑,半晌才回过神来,立时追了上去。

 到了殿门之外,吕惠卿与文彦博掀起⾐襟,跪在门前,⾼声说道:“臣文彦博、吕惠卿率两府宰臣,给陛下请安。”说完之后,停了半晌,殿中却没有一点声音。二人又提⾼了声音,重复道:“臣文彦博、吕惠卿率两府宰臣,给陛下请安!”

 半晌之后,殿门“吱”的一声,终于打开。从殿中走出两个人来。

 吕惠卿与文彦博抬起头来,不由怔住了,原来这两人,一人是皇帝的嫡亲弟弟昌王赵颢,一人却是李宪。文彦博与吕惠卿狐疑的对望一眼,也顾不得失礼,文彦博便站起⾝来,须发皆张,厉声问道:“李宪,陛下呢?!”李宪从未见过文彦博如此失态,目光凶猛,竟似要杀了自己一般,不由一怔,一时竟然忘了答话。

 石越见着眼前形势,不能不惊心,当下不动声⾊的走到王韶⾝边,在他手心写道:“速调狄咏。”王韶心中一凛,趁众人不注意,立时便退了出去。

 文彦博见李宪不说话,愈发惊疑不定。又厉声问道:“李宪,陛下呢?!”

 李宪这才回过神来,忙答道:“陛下已经安歇,明⽇方召见诸位相公。”

 “陛下不见我们?”文彦博冷笑道,看了昌王赵颢一眼,一把甩开李宪,竟然直接闯进殿中。众大臣也紧紧跟着,闯了进去。李宪哪曾见过这样的场面,一时竟是不知所措。他望了赵颢一眼,见赵颢面上露出惊惶之⾊,兼之満头大汗,心中灵机乍闪,猛然间明⽩,究竟为何文彦博等人会如此紧张!不由顿时暗骂自己糊涂,跺了跺脚,急忙跟着众人走了进去。赵颢却是站在那里,进退不得。

 李宪到了赵顼寝宮之时,发现在赵顼已然被闹醒了,由⾼丽来的王贤妃与两个宮女搀着,坐在头。文彦博等人一起齐跪在前,文彦博以头顿地,老泪纵横的泣道:“陛下龙体欠安,岂可不知会两府,而拒两府于殿外,使中外疑惧?前唐之鉴,让人触目惊心。陛下岂得如此?昌王虽是兄弟,然当此非常之时,岂得不避嫌疑?李宪阉人,如何可以托以安危?王贤妃⾼丽人,安能于此时侍奉左右?臣请陛下,当请皇后前来侍奉;使诸亲王归藩邸;使两府旦夕问起居。如此方可安天下之心,防患于未然。”

 赵顼在相国寺时便感不适,后来又吹了冷风,竟突然晕倒,此刻虽然醒转,但却依然是头晕眼花,浑⾝无力。虽吃了太医的一剂药,也不觉如何好转,正休息,哪里料得竟冲进一班大臣,个个面⾊凝重,似惹出了什么大事来。正自奇怪,听了文彦博的话,这才略略明⽩些究竟,有心想要怒他们小题大做,但见他如此情真惶惑之急态,终又忍住不说。

 王贤妃与李宪听到文彦博直斥自己,丝毫不加掩饰,连忙也跪下来。李宪在宮中呆了三朝,王贤妃是在勾心斗角上丝毫不逊于任何一国的⾼丽王宮长大,自然一听,便知道文彦博话中之意。但文彦博既然是枢密使,又是三朝老臣,是朝中仅次于富弼的人物,皇帝不语,他们又哪里又敢去分辩?李宪倒也罢了,王贤妃却毕竟是个女孩子,她用心服侍赵顼,博他心,并无半点他心,哪里经得起如此怀疑?一腔眼泪立时便到眼眶中,转了几转,只是勉強忍住,不敢教掉了出来。

 只听赵顼有气无力的说道:“朕无事。昌王是朕的兄弟,王贤妃忠心耿耿,与大宋人无异,不必猜忌。李宪不过一忠奴,也不必放在心上。自明⽇起,两府旦夕⼊內问起居便好。”

 文彦博此时见赵顼能说话,已经稍稍安心。又听吕惠卿说道:“陛下所言固然有理,但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措。臣请陛下准许,自今⽇起,两府都要有宰臣轮流夜宿噤中,以充宿卫,以备非常。”

 赵顼苦笑道:“似不必如此大惊小怪吧?”

 石越趋前一步,哽咽道:“陛下负社稷之重,安能不慎重?若非如此,臣等不敢奉诏。请陛下念着皇子尚幼,准许臣等⼊噤中宿卫。”

 众大臣一齐叩首道:“请陛下恩准。”

 “罢罢,那便如此。”赵顼无力的挥了挥手,与其说他同意了,不如说他实在没有力气与这些大臣们争执。“众卿退下吧,朕想休息了。”

 众人连忙叩头谢恩,这才轻轻退了出来。刚刚走到殿门之前,便见王韶与狄咏带着一班侍卫走了过来。石越见文彦博眼中有怀疑之⾊,忙说道:“刚与李宪争执,是下官请王副枢使去调侍卫。”

 文彦博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转⾝向吕惠卿说道:“今⽇老夫与相公一起宿卫。睿思殿的侍卫,暂时全由狄咏统管。相公以为如何?”

 “一切全凭文公吩咐。”吕惠卿淡淡的说道。

 他话音刚落,便见皇后的鸾驾亦向睿思殿过来。众人又连忙跪倒驾,向皇后坐在鸾驾之中,在殿前落了驾,然后在宮女的簇拥下走了过来,见着文彦博等人,似是舒了一口气,仓皇的脸⾊稍见镇定,这才走到文彦博跟前,柔声说道:“‮家国‬不幸,太皇太后与皇帝欠安,一切要有劳烦诸位大人。文相公,你是三朝老臣,一切多有仰赖。”

 众人听到“太皇太后与皇帝欠安”这句话,稍稍放心的心顿时又全部被提了起来,文彦博又惊又疑,反问道:“太皇太后也凤体违和?”

 向皇后红着眼眶点了点头,说道:“‮家国‬不幸。”一面走到石越⾝边,忽低声说道:“石参政,官家一直和哀家说卿家是忠臣。”

 石越听到向皇后没头没尾的这句话,心中顿时一凛,沉声说道:“臣断不敢辜负陛下与圣人。”

 向皇后微微点头,不再言语,缓缓走进睿思殿中。

 太皇太后与皇帝的这场大病,非旦来得突然,病势更是超出想象的沉重。自十二月初八起,太皇太后曹氏一直卧病在,每⽇只能勉強吃一点东西;而皇帝的病,更是一⽇重过一⽇,开始时似是感染风寒的症状,低热一直不退,然后又添上了腹痛隐绵之症,一⽇间要腹泻四五次甚至七八次,便中夹⾚⽩粘,间或带⾎。六七⽇之后,已是面容憔悴,形体清癯,畏寒肢冷,口⼲红。太医们虽然开了各种方子,总是不见效用。到了十二月十七⽇,赵顼整个人,已经瘦得只剩下⽪包骨头,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而宿卫睿思殿的宰执大臣们,脸⾊也一⽇比一⽇黑了下来。虽然噤止报纸报道皇帝的病情,但是邸报上却是要向天下‮员官‬通报的——在那些虚饰的美丽文辞之后所包涵的‮实真‬意义,所有的‮员官‬都能猜出个七八分。每个人心中都无法回避一个念头:赵顼唯一的儿子赵佣,现在还没有満月!如果皇帝大行…

 唐康与秦观在十二月初八就已经知道皇帝病重的消息。石越虽然如⽇中天,但他深深的明⽩,他的一切基,都有赖于皇帝的信任,如果一旦皇帝大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立幼君的话必然是太后垂帘;立长君则多半是昌王绪位,无论是哪样,对石越的改⾰,都会平添难以预料的变数。因此,石越一系的‮员官‬,比起旁人来,都更加关心赵顼的病情。免不得要四处求神拜佛,寻访名医。唐康出使⾼丽回国后,被授予枢密院侍卫司检详官之职。这几⽇之內,他可以说亲眼看到內廷当值侍卫的人数一班一班的增加,侍卫们保护的重点,不是太皇太后所在的慈寿宮,也不是皇帝住的睿思殿,而是朱贤妃与皇子赵佣所住的流杯殿。太皇太后在病中降了一道从所未有严厉的懿旨,命令御龙骨朵直两班侍卫,昼夜轮值,若有任何闪失,两班侍卫与流杯殿的太监、宮女,便全部赐死。而皇后,却在十二月十八⽇,托人从宮中赐了把一把扇子给石越。

 “昨⽇,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各有赏赐;今⽇,皇后又赐了一把扇子给公子…”李丁文皱了眉⽑“难道皇上真的要大行了么?”

 石越苦着脸,摇了‮头摇‬,道:“眼下的情势,无法判断。前天是我轮值,眼看着皇上的⾝体…”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太医只说是两亏,却各有各的意见。唯一统一的,是所有的太医都认为这个病只能慢慢调理。”石越对医术一窍不通,但每想起这些⽇子来太医们天天争论不休,却始终不得要领,皇帝每⽇间汤药流⽔价的服下,而皇帝的病却迟迟没有起⾊,不由得大感头痛。

 “我曾经听到一点传言…”唐康神⾊间有点迟疑。

 “什么传言?”

 “有人说与王贤妃有关,说皇上亏了⾝子。眼下王贤妃也有了三个月的⾝孕,各种谣言,对王贤妃非常不利。”

 李丁文瞳孔聚然缩紧,断然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攻击王贤妃的谣言,是为了对付公子的。”

 “不错。王贤妃送进宮中,与蔡京和康时有关,便是和我有关。不过这种谣言不攻自破,暂时不用理会。皇后赐东西给我,言外之意甚是明确。”

 “现在的事情,都难以下定论。”李丁文低声说道:“奇怪的是,太皇太后为何要下这道杀气腾腾的懿旨?以太皇太后的精明,如果皇子无忧,是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的。她这是在做给一些人看…宮中一定出了什么事情。”

 “如果有什么事情,必然是针对昌王的。”石越顿时后背发凉,如果皇帝真的大行,在这种立新君的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是不可以原谅的。虽然他所知的历史,赵顼绝不应该这么早死去,但是历史本已经改变,出现什么意外又有什么奇怪?既然耶律洪基可以死,凭什么赵顼就不能死?

 李丁文沉昑半晌,喃喃道:“昌王也是太后的亲生儿子,又一向很受太后喜爱,如今小皇子的如此年幼,‮家国‬要立长君也不是说不过去。昌王虽然反对新法,却与桑充国好。而‮生新‬的这个小皇子,虽然不是皇后的亲生儿子,但毕竟是名义上的儿子,皇后自然是愿意立自己的儿子。而若立幼君,则必然要由三位太后主政…眼下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两宮太后怎么想…皇上与皇后,自然是愿意要立自己的儿子的。”

 “眼下说这些为时过早。”石越站起⾝来,沉声道:“不论如何,要尽一切办法让皇上康复。别的事情,等事情不可为再说不迟。后发制人吧。”

 慈寿殿。

 司马光垂手站立在殿中,眼前一道轻纱帘在微风中飘动,帘后曹太后斜靠在枕上。偌大的慈寿殿中,只有太皇太后曹氏与司马光两人,静得似乎能够让他们听到对方的呼昅之声。

 不知沉默了多久,曹太皇太后才低声说道:“君实相公,満朝文武,堪称社稷臣者,唯有韩琦与司马公。可惜如今韩琦已死,便只余了公一人。”

 “臣…”一向端庄严肃的司马光,听着曹太后诚恳低沉的话语,不噤微微哽咽起来。

 “皇帝病重,虽然帝王有上天护佑,但是诸事不得不防万一。偏偏哀家的⾝体也不争气,老太婆眼见也没几天好活了。可如今皇子尚未満月,诸事便不能不防。朱家你素是知道的,并没有什么势力,断不至于有外戚专权;朱妃也为人谨慎,皇后也最是贤淑,有些勾心斗角的事情,她们两个妇道人家,既不懂也不会去做。因此,有些事情,老太婆便不能不为她们预先安排了。”曹太后一气说了这么多话,已觉乏力,便停下来,歇息一会。

 司马光是何等人物,早已知道曹太后分明是在托孤了,他知此刻寻常之话也不必多说,便只说道:“臣万死也不敢辜负太皇太后与皇上的信任。若有主上有个万一,臣定会竭力尽心,让幼主能顺利亲政。只盼太皇太后能保养凤体,皇上能保重龙体,太皇太后与皇上洪福齐天,必然无事。”

 “生死之事,哀家其实看得甚淡。”曹太后摆了摆手,缓缓道:“哀家也早就应当去见仁宗了。只是大事未安排好,却没面目见仁宗于地下。不管怎的说,哀家都活不到皇子行冠礼的那一⽇了。所以有些事情,此时便不能忌讳。”

 “请太皇太后放心。”

 “司马公是天下闻名的君子,有些事情,司马公想不到。哀家却是放心不下,既担心我那曾孙子不能顺利亲政,也担心他甚至坐不了那个龙椅。”

 电光火石之间,司马光只觉得心脏霍然揪紧。一个想也不敢想的念头顿时涌上心头,但数十年的宦海生涯,却让他惊而不,反而镇静下来,平静的说道:“太皇太后担心有人想要篡位?”

 “有人和老太婆扭扭捏捏的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之类的鬼话几次了。还有人托人给老太婆又是读史书,又是读经书。老太婆岂有听不懂的?不过兄终弟及,于国非祥。太祖皇帝错了一次,太宗皇帝就发誓不能再错,以后子孙们,也不可以再错。”

 “太皇太后圣明。”

 “所以,若有朝一⽇,老太婆也不在了,有人想要欺负‮儿孤‬寡⺟,哀家便只能拜托司马公了。”太皇太后说着,忽从枕边取出一个盒子,颤巍巍的递了出来,说道:“司马公接了这个物什,将来事有非常,是用得着的。”

 司马光此时也知此事无可推辞,当下也不避嫌,连忙趋前接过盒子,小心揣⼊怀中。

 “可惜杨文广熙宁七年也死了,侍卫当中,能够信任的,也只有狄咏。只是狄咏究竟年轻,难保也不会有别的想法。事有非常,朝中诸公真有能相信的,便只有文彦博一人。只是文彦博太跋扈,哀家怕他做了霍光,对得起赵家,却害了文家。”

 “石越与范纯仁,臣以为似乎也可信得过。”

 曹太后沉昑不语,似乎颇有迟疑,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范纯仁是方正君子,自然也信得过。可惜威望不⾼。但石越…总之,非常之时,公宁召王安石赴京,也不可太过相信石越。”

 司马光不料曹太后如此疑忌石越,不噤霍然心惊,忙欠⾝道:“臣谨记在心。”

 曹太后长长叹了口气,低声道:“哀家实是也挑不出石越有什么错,本也不当疑心他。但是他总让哀家放心不下。若是皇帝好端端的在位,他自然是国之良臣,是信得过的。但是皇帝若一旦大行,石越实在太年轻,待到我那曾孙亲政,他还正当壮年,只怕难以善始善终。而且…”

 司马光静静的听着下文,却曹太后却迟迟不语,似乎心中正有事踌躇难定,又过了许久,才听她缓缓说道:“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醒初,深院月明人静。…这,是君实相公的词作罢?”

 司马光做梦也料想不到此情此景,曹太后竟然会昑出自己当年的小词,这么一首情意绵绵的小词,突然在这样的时候被提及,他一时间不由大感窘迫,一张老脸都红透了。

 曹太后似乎淡淡一笑,轻轻说道:“这首词是司马公年轻时所写吧?词间真情流露,哀家很久以前就曾听人提过,是以一直记得,甚至颇为感动。‘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装成’,君实相公当年喜过的,定是一个美貌的女子吧?”

 “那是臣年轻时喜过的一个道姑。”司马光虽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对于那些年少轻狂的往事,他也有着他的坚持,并也不想去否认。

 “是啊,以司马公如此守礼之君子,年轻之时,尚且还会喜一个道姑。但是石越呢?他虽然也算是锦⾐⽟食,但却不爱财,清廉之名闻于天下;他少年得志,如今⾝居⾼位,可丝毫不见骄矜之态;他为人风流倜傥,却对夫人忠心不贰,不仅没有纳妾,听说还有个女子为他而死,他也不曾将那女子纳⼊家中;他平生行事,似乎从不谋私,所作所为,全是为了朝廷社稷。他还懂得进退,知道不居功。听说他幕中有奇谋之士,竟然也不稀罕朝廷的爵赏。司马公,你知史书,你可知道历史上这样的人有过几个么?”

 司马光心中一震,可是声音依然是平静的:“臣愚昧。”

 曹太后淡淡说道:“相公能做《资治通鉴》一书,哪里会不是不知道?不过是不敢说、不愿说罢了。哀家虽是女流,却也读过史书。这样的人物,历史上只有两个…”说到此处,太皇太后的声音顿了一顿,然后再轻轻的凝重的说道:“一个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一个篡位代汉的王莽。你说石越他是周公呢?还是王莽?”

 “臣不知道。臣以为石越人材难得,不可以猜忌而不用。”

 “你这话是正理。石越这样的人,兴许就是周公,但是就怕万一是王莽,就悔之无及。所以,哀家以为石越这样的人,是国之能臣,国之⼲材,却不是社稷臣。哀家这么说,不是猜疑他,也是为了保全他,让他只有机会表现他的好,没有机会表现他的坏。”

 “臣当铭记在心。”

 “嗯。哀家信得过司马公。外间之事,司马公还要多加小心,若不得己,就派人去召王安石,王安石做了五年宰相,在朝中自有威信。只是那时候司马公却不可再拘泥于变法不变法的成见…”

 ⾼太后望了一眼匆匆离去的司马光的背影,眼中不由闪过一丝疑虑。在慈寿殿门前定了定神,这才走进殿中。

 “娘娘。”⾼太后走到曹太后前,挥手让宮女让开,替曹太后盖好被子,挨着沿坐下,笑道:“娘娘,好点了么?”

 “老了,不中用了。我怕是熬不过这一关了。”曹太后叹了口气。

 “娘娘福大命大,断然没事的。我已经请了一群道士,去流杯殿祈禳。相信很快娘娘与皇帝就会好起来。”

 “去流杯殿祈禳?那是做什么?”曹太后心中一凛,望着自己的这个亲侄女。

 “宮中有点流言,说是皇子命太大,所以一出生就克娘娘与皇帝。请几个道士作场法事,就会没事。所以我就让太清宮几个道士去作法…”

 “荒唐!”曹太后立时作⾊,怒声骂道:“谁敢传这种无法无天的谣言?立即斩了——你平素是个明⽩人,怎地此刻如何这么糊涂,竟信这等不经之事?!”

 ⾼太后不料自己这个好脾气姨妈如此发作,不由陪笑道:“这也不是大事,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曹太后冷笑道:“什么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将来佣儿是可能继承大统的,你这不是要坐实这种谣言么?难道你想让佣儿不明不⽩的背上个不孝之名?还不快让人把那帮道士给我叫回来。”

 “这…”⾼太后嚅嚅道:“已经去了良久了。”

 曹太后瞅见⾼太后的神⾊,心中霍然一惊,又重新打量自己的亲侄女一眼,问道:“是谁给你出的这个主意?”

 “是太清宮的一个老道士。”

 “派人去,赐他一碗酒。”曹太后神⾊冷峻,,冷冷的吩咐道。

 “这…这时候赐死,似乎不太好。娘娘与皇帝⾝体违和,正要多积善德,求天庇佑。”

 曹太后此时心中已是雪亮,只是冷笑道:“我老太婆生平不曾少作善事。罚恶就是行善,老天爷断能体谅我。去吧。”

 “是。”⾼太后无可奈何,只得吩咐⾝边的太监,道:“去赐清云一碗酒。”一面转⾝陪笑道:“娘娘,这也是我思虑未周详之故。娘娘万不可生气。这事只要不传出去便没事——方才司马公来过?”

 曹太后淡淡说道:“你虽是思虑未周详,却只怕有人是处心积虑设这个圈套。我赐那个道士酒,已是不想生事。若扯出背后指使之人,不免失了皇家的体统。总之你以后不可再信这些东西,我知道你素是个清心寡的人,又是我的亲侄女,断不会为自己去图什么事情,况且你也福贵己极——因此我才不疑你。我召见司马光,便是为了托他大事。⽇后你也可以信任他——満朝文武,这是第一个可信之人。”

 她话中不动声⾊的敲打,⾼太后焉能不知其意,忙陪着笑,道:“我知道了。娘娘只管安心养病,事情断不会到那一步。只说朝中可信之大臣,似乎石越比司马光要可信,他和皇帝,是亦君臣亦朋友的关系…听说圣人也派人赠了石越扇子。”

 “这事我知道。”曹太后喝了一口宮女喂过的汤药,才继续说道:“皇后年纪轻,能有什么主见?我也不曾说石越不可信,只说他不及司马光可信。”正说话间,便见向皇后脸⾊惨⽩,匆匆走了进来,见着曹太后,便伏倒在前,哭道:“求太皇太后、太后为臣妾作主。”

 曹太后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与⾼太后对望一眼,问道:“圣人,发生了什么事,你且慢慢说。”

 尚皇后一面哭一面说道:“臣妾也不知道从哪里跑出一群道士,竟要去流杯殿作什么法事。被侍卫拦住了,他们还说是奉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旨。恰好臣妾到了那里,见他们怎么也不肯走,只得命侍卫把他们強行赶走的。臣妾查问过,那些道士居然胡言语什么皇子出生克了太皇太后与官家——这种事情若传起来,⽇后要让朱妃⺟子何以自处?她⺟子二人,竟是没有活路了…”

 曹太后瞪了⾼太后一眼,一面安慰向皇后道:“圣人不必担心,胡进谗言的道士,我已让人赐酒了。⽇后若有人敢胡言语,抓住一个杖杀一个。不用管他是哪宮的人,也不用顾什么忌讳。这种无⽗无君、丧心病狂的话也说出来了,和谋逆也没什么区别。流杯殿依旧吩咐御龙骨朵直好好守卫。这次御龙骨朵直的指挥使是谁?”

 ⾼太后脸上青一阵⽩一阵,不敢作声。向皇后本来不知道此事与曹太后有没有相⼲,这次哭诉,本也有试探之意,心中正自忐忑不安,这时候听到曹太后如此说话,心里便明⽩了八九分。当下便收了眼泪,道:“臣妾原不当在这时候打扰娘娘,只是一时了主意。那御龙骨朵直这一班的指挥使,是杨文广的孙子,叫杨士芳,忠臣之后。”

 “嗯,是杨文广的孙子,就没什么话说。他爷爷在英宗的时候,英宗就很信任——婉儿,从哀家书架上,把《汉书》第六十八卷找出来,赐给杨士芳。”

 次⽇,睿思殿。

 柔嘉端着一只精制的小⽟碗,一口一口的给赵顼喂药。骨销形瘦的赵顼望着渐渐变成美丽少女的柔嘉,強作笑容,细若柔丝的说道:“十九娘,朕再也没想到你也会这么体贴。”

 柔嘉望着赵顼的模样,想哭又不敢哭,低着头,含了眼泪不敢看赵顼。赵顼勉強笑道:“朕还没给你找个好婆家,不会有事的。不要这个样子,⽇后你出嫁了,朕还要按公主出降的规格嫁妹子。”

 柔嘉哽咽着,断断续续的说道:“可是…可是…我听到娘娘和司马光说话…”

 “娘娘和司马光说话?”赵顼心中疑云顿起,看了看左右无人,问道:“娘娘和司马光说了什么?”

 “娘娘向司马光嘱托后事,说要司马光好好辅佐幼主,要他保着幼主登基,保着幼主亲政。还说…”柔嘉一面说,一面已是泣不成声。

 赵顼微微叹了口气,道:“还是娘娘想事情周详,司马光的确是社稷臣。可是娘娘要司马光保着幼主登基,又是什么意思?十九娘,你把娘娘和司马光说的话,原原本本的和朕说一遍。”

 柔嘉当下依言把曹太后和司马光的对答,向赵顼复叙了一遍。说到石越之事时,柔嘉忍不住说道:“皇兄,石越是个忠臣,娘娘是误会他了。”

 赵顼却似没有听见一般,只是在那里发怔。柔嘉等了良久,见赵顼依然不出声,想起自己私听这等机密之事,此刻说了出来,这个皇兄虽然一贯好,但帝王家事,她也并非丝毫不知,不由也有些害怕,当下小心翼翼的唤道:“皇兄…皇兄…”

 赵顼猛然一震,回过神来,道:“十九娘,这等机密的事情,你是如何知晓?还有谁知道?”

 柔嘉涨红了脸,低声道:“昨儿一早我去看太皇太后,见她睡了,就没敢说话,我原是想等娘娘醒来的,然后向她问安,便等在帐后,那时殿中无人,我也便睡着了,谁知后来听到娘娘召见司马光,我想退也退不出去,便听见了他们说话。后来司马光走了,太后来了,我这才偷偷的溜了出来。昨晚上我就和十一娘说过这件事情,十一娘说,这件事情不能不告诉皇兄你…”赵顼点点头,低声道:“你做得对,十一娘也很懂事体。不过这种事情,再不可外传。”

 “我们理会得。只是…皇兄,石越他真的是个忠臣,娘娘定是误会他了。十一娘也这么说来着…”

 赵顼奇道:“你为何要着急替石越开脫?”

 柔嘉脸颊飞红,垂首说道:“我只是觉得石越确是个好人,对皇兄又很忠心…”

 赵顼心中却愈发生疑,又问道:“那十一娘又如何要替石越说话?”

 “我,我不知道。”柔嘉一时也不知道要如何去回答赵顼的这个问题,过了半晌,才结结巴巴的回道。

 “连你和十一娘这种从来不关心朝政的人,也要替石越说话。看来石越和皇帝国戚们的关系,一定很好吧?”赵顼微怒道,脸⾊也变得更加苍⽩。

 柔嘉没料到自己好心办了坏事,她本意是想替石越分辩几句,谁料反似起赵顼的猜疑,心中顿觉委屈“哇”的一声,竟哭出声来。赵顼一向宠爱这个妹子,见她着急,心中微觉不忍,但这个时候,却也只得硬起心肠来,不去理她。躺在上闭目休息,诸般事体顿时涌上心头,那里静得下来?太皇太后的眼光与判断,赵顼自然是非常同意的,的确,朝中的大臣,真正称得上是社稷臣的,唯有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石越是个能臣不假,自己在世,自然可以用他。因为自己对石越有知遇之恩,石越也不见得有极大的野心,一切都不至于脫控。但是如果这时候托孤给他,只怕石越难免要做霍光,甚至做杨坚也说不定——一个人⾝居⾼位久了,到时候愿不愿意退下来,就很难说了。设想如果自己死了,儿子登基,到儿子亲政至少要十六年,十六年时间,以石越的能力,绝对可以把朝政牢牢控制在手中。既便石越到时候不篡位,他也可以活到自己的孙子——历来皇帝的寿命是很短的,这一点赵顼心里非常清楚。一个人柄三朝朝政,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赵顼岂能不知?因此如果自己真的大行,而太皇太后也不幸去世,那么最可信任的人,无疑是司马光与王安石。

 “但是此时召回王安石,会不会太过于惊骇物听?”赵顼虽然觉得自己的⾝体一⽇不如一⽇,却并没有油枯灯灭的感觉。这个念头尚未决定,忽然,另一个念头又浮上脑海:“太皇太后让司马光保着幼主登基,又是什么意思?”

 望着渐渐止住哭泣的柔嘉,赵顼忽然有了一种非常疲惫非常疲惫的感觉。“好想休息一下啊。”赵顼又闭上了眼睛。  M.nkOuxS.com
上章 新宋 下章